- +1
社区工作法|建立新邻里关系:以社区社团为工具
在不同的沟通场景中,看起来是和居住者自然攀谈,但实际上,作为社区从业者,我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因为工作量很大,需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接触更多不同层面的居住者。前面说到,需要挖掘居住者的精准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和居住者沟通,引导居住者成立社团或组织社区活动。
核心目的要明确
和居住者沟通,为的是明确,要创造怎样的社区内容,或解决什么问题。
约见居住者的流程如下:
说明:活跃即与我们的工作伙伴互动多,人品好则是为规避风险。另外,在社区场景,居住者品性如何,是较易知晓的。社区居住者基于真实居住场景的相识度越高,无形中形成的信用体系便越可靠。
和居住者沟通约定的时间地点要明确。一般是,线上明确对方有意愿发起社区社团后,我们约着,在线下就此事项进行具体沟通。地点选择社区公共空间较合适。时间要具体到几点,不能模棱两可。
有社区公共空间的,可约在社区公共空间见面,吃不吃饭都行。没有公共空间的,可以约个吃饭的地儿,或到咖啡馆聊天。例如:
你愿意发起社团吗?居住者回复说愿意。
我们可以见面聊聊呀!一起喝个咖啡,约饭也可以!
上午/下午/晚上几点你有时间啊?我们约一下一起吃个饭聊一聊。
过程事项要明确
和居住者约见,是为沟通社区社团的具体做法。有针对性地明确好社团事项,之后就可以行动。
社区的事项都是从想法到落地成为现实的过程。每件和居住者沟通的事儿,都要通过协商、协作落地,让所有居住者看到并意识到,这些是真实在社区里发生的事儿,以此激励更多居住者行动起来。
沟通要点:
·露出灿烂的笑容,传达温暖正向的情绪,拉近彼此距离,有助于帮助居住者卸下防备,敞开真心交流。
·主动询问,如你老家哪里、怎么来到这里的、居住多久、有没有遇到什么不便等,用日常话题打开话匣子。
·沿着居住者的话题聊,关心和肯定居住者关心的事,给予积极正向反馈。
·可有自己的沟通风格,但建立关系阶段,要让对方感觉安全、熟悉和轻松。
·当居住者愿意倾诉时,我们主要做倾听者;当居住者没话说时,我们要寻找话题,做正向鼓励。正向鼓励不是刻意奉承,而是基于对居住者的信心,不断给予正向暗示。鼓励的内容也要具体真实。
·建议初次见面聊天30分钟以上。对方愿意走出来,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我们要破冰和建立关系,让居住者了解,什么是社区,作为居住者可以如何深度参与和改良社区。
·不要评判居住者,更不要以貌取人,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居住者。明确居住者是社区主体,遵从居住者意愿,传递给居住者准确信息,以引导其正向关注、参与社区。
·对不愿承担责任、并无主动参与意愿的居住者,我们无需回应其需求。这是因为,社区工作只服务于有需求的居住者。对怀有质疑、持有攻击姿态,或是与其他居住者或社区利益相关方存在矛盾,甚至引发龃龉的居住者,需合理规避,不主动邀请其参与社区任何事项。假如这些居住者未来主动参与社区,那么,那时已由社区种子建立起初步规范,让居住者约束居住者即可。作为社区工作从业者,应规避卷入是非的风险。
居住者访谈记录表
组建社区社团
挖掘居住者的精准需求,对居住者群体有一定了解,就可引导社区种子组建社区社团,链接共性需求的居住者,形成部分有一定共识的社区共同体。
以挖掘居住者精准需求为切入点,才会生发源源不断的行动。如果居住者不是出于自身需求而行动,那么,外来力量就有“鸠占鹊巢”的嫌疑。也就是说,要搞清居住者行动的原动力是什么。
各类介入力量,要认识到社区的权责所属,划清边界,思考并论证其工作或运营模式,才能摸索出有效做法。否则,一切尝试终将失败。
出于居住者真实需求,引导居住者行动,才是长久之计;由居住者群体形成共识,共同行动改良社区,形成真实社区,对于各类基于社区运作的力量来说,这些都是利好的做法。虽然以居住者真实需求为起点,执行难度可能较大,但是,只有把社区交还居住者,由居住者承担作为社区主体的责任,基于社区的尝试才可能成功。这也是中国社区面临的使命。
上海,社区里活动的人。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引导居住者建立社区社团
和居住者沟通时,明确居住者有成立社团的意愿(社团是针对一个精准需求的。比如,踢足球是精准需求,体育运动则不是精准需求)。查看根据居住者词典提炼的居住者标签。倘若符合社区种子的标准,便可约见细谈。
当居住者回复愿意发起社团时,需要查看其是否符合社区种子标准:
A. 主动积极有意愿。
B. 明事理,讲道理。
C. 人品佳,做事有责任心。
D. 年龄多元,中青年为主。
E. 具备社会价值,职业最好不重复。
F. 有创意,能出点子。
G. 文字梳理能力和逻辑性都好。
H. 具有公共精神。
这8条是社区种子的标准。前文已有叙述,这里简单列出。
社区从业者跟居住者约见,沟通中要判断其是否符合这8点。当然,还可通过邻居、社区利益相关方、信用背书良好者等了解其个人信用,也可查看社区小助手根据居住者词典提炼的关键词。这些都有助于评估这位居住者是否符合社区种子标准。如符合,可进行引导,支持其成立社团。
引导过程中,需要明确几点:
1.明确社区社团定位,首先要明确社团的名字。社团不能以个人身份命名,要体现公共性。
2.明确社区社团要有核心人员,比如,核心团队要5个人: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写手、传播官、财务等(人数和职责可根据实际设置)。深圳Y社团成立之初,我们制定的规则是,社团至少3人才可发起。社团创立和申请可在社区小程序上完成。
之所以设定发起门槛,是希望社区行动支持的是群体,而非个人行动。
在从业者挖掘社区种子较有经验的情况下,可精准挖掘单个社区种子,引导单个居住者组建社团。这时,要同时扶持多个社团建立,以此达到社团之间有所制衡。
建立社区社团时,关于社团为何成立,成立目的是什么,成立后做什么,这些基础信息,需要从业者在线下引导居住者完整梳理。居住者初期没有接触过社区社团,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思考,需要在线后续沟通,确保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并记录下来。
3.在此基础上,可梳理出社团简介。社团简介是居住者认识社团的窗口,也是给居住者推荐社团时可用的介绍。规则是社团的根本,是社团价值观的体现。
北京D社区居住者使用小程序注册社团的流程示意图
社团规则设定的基本原则是:
A.社团名字不能出现任何广告、电话、个人信息、商业信息等。
B.加入社团的成员,需完善昵称格式要求:昵称-楼栋号-房间号。
C.社团内不得随意发布广告,违规则请出。
D.广告、做生意、二手、各类交易等,凡产生商业利益的信息,全部引导到小程序,可在小程序发布。参加过线下市集可在小程序上开设店铺。
4.社团信息也全部在小程序发布,包括活动报名。
5.活动免费与否,由社团自己决定。原则是:产生费用由居住者自行承担。谁有需求谁买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需求付费。当然,支付的成本,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资源、技能、经验、创意等。
实际运作中,社区举办各类活动是不费钱的。居住者会自带物资、资源、人脉、技术等参与,邻里相互给予,越积累越丰厚,资本不断溢出。这和外部给社区举办活动,要做预算、做成本核算的纯消耗不同。外部投入资源后,如果没有盈利,资源会越来越少,所以必须要有“商业模式”。但社区运作的逻辑,并不遵循这类“商业模式”。
上海,人们来到户外,聚在一起。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6.我们扶持社团发展,不等于我们干活,而是要教会居住者干活。社团是引导居住者发起成立的,自然应由居住者来运作。所以,是否由居住者自身真实需要而产生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居住者的需求,居住者自己行动,支付成本,服务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社团事务由社团自己决定。需要支持,社团自行找资源;需要经费,社团自行筹措;怎么发展,社团自行决定。外人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对社团负责。
但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要在社团发展过程中,持续给予技术支持,教会居住者组建和发展好社团。
7.社团成立初期,我们协助创始人活跃社团,直到社团自主运营。
8.社区社团成立,创始人3个月内不开展活动的,社团自动在小程序下架。
9.社团之间要协同,不愿协助和参与其他社团的,我们可以对其不予理睬并不提供支持。
10.社团内部的事儿,外部不需干预,社团自己解决问题即可。如果社团的矛盾,居住者无法解决,需要社团创始人决议。对社区贡献多的社团,我们可以支持更多,比如对接资源、提供更多机会等。
11.虽然发起社团的是居住者,但社团创始人/创始团队决议社团是开放的,欢迎遵守社团规则的人加入,参与社团的也可以是居住者邀请的亲朋好友们。
邀请的亲朋好友遵守本社团规则,和居住者一样,都是社团一员。社团中每个人都可以做志愿者、贡献力量和资源等。发起社团的主体是居住者,只有住在这里才享有居住者的权力。
社区社团的自驱力
我们倡导,社区内首先建立各类交互平台。居住者可在平台相互结识,建立连接。过程中,可以依靠社区交互信息,解码出居住者的真实需求。
按照层级,社区的需求分成五类:
基本生存需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公共环境需求:社区安全环境卫生。
邻里关系需求:互帮互助和睦共处。
自我表达需求:自由表达释放自我。
协同发展需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总体来看,基本生存需求必须满足。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安全、干净整洁会产生需求。当然,居住者相互结识、带来安全感,也构成了社区安全的要素。前两项是基本诉求,后三项在前两项基础上逐步发展。
因求学、工作等,人们在城市流动,往往因居住在同一地域,被动成为生活共同体,新邻里关系尚在萌芽。第三层需求,发生在逐步建立新邻里关系的社区内,即居住者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共处。
社区真正的安全,来自实体空间的安全保障,更来自居住者共同创造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时刻可感受到的安全感——认识的邻居、熟悉的社区元素、居住者随手帮忙解决社区问题、有需要在社区能得到回应等。在安全的社区环境内,在有序、正向、宽容的社区舆论环境内,才有第四层需求体现,即自由表达,完全放松地展示自我真实一面。
当个体需求在社区内得到回应和保护时,就可能发展到第五个层级:突破个人的认知边界,形成利他的社区意识并付诸行动,愿意协助他人和成就他人,为整个社区的进步付出努力。
当然,不同社区有不同的发展节奏,这五个层级的实现顺序也可能不同。
回顾目前针对社区的各项调研,在收集统计数字之外,关于居住者的调研可能比较难以推进。一方面,这项工作本身较为复杂,居住者本身可能并未融入社区,描述不清自身和社区的关系;另一方面,调研方和社区的信任关系没有建立,想调研到社区真实情况较为困难。
实际上,居住者个体的需求,不需要回应。因为逻辑上,是谁有需求谁行动,谁有需求谁买单。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我们的工作是给群体的需求提供工具,而不是面向个体。
群体的共性需求,由不同个体的共性需求在个体之间协同而来。群体需求可用社区社团工具承载。如果各个社团自成一派,不具备支持其他自组织的功能,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群体层面,需要引导形成协同精神。由需求导向形成的系统,包含个体之间的协同——任何社区社团,都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的。个体之间是相互制衡、相互合作。社团之间的协同,是互帮互助。群体之间是相互制衡、相互合作。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是服务居住者,彼此制衡,形成共识。由此,形成社区这个整体。
社区社团通俗来讲,是用社团承载居住者精准的群体性共性需求。第一批扶持发展起来的社团尤其重要,需要具备榜样作用。
上海,社区中的孩子。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一个逻辑正确的社团,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 社区枢纽
即通过这里,来了解社区、参与社区、创造社区。它既是社区信息的枢纽,也是挖掘社区种子的枢纽,是社区活力聚集地之一,还是社区资源积累之处,更是倡导更多居住者成为社区种子的场所,等等。
2. 公共精神
需具有承载社区公共事务的功能,关心社区大大小小的事儿。社区都是小事,找猫找狗、互借生活用品、搭车接送小孩、跑去对门敲门确认老人是否安全等。要倡导社区建立新邻里关系,邻里互助,减轻生活成本,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3. 协同精神
社区并不格外需要强者。个体也不是铜头铁臂。真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柔软的、弱小的、渴望被看见、希望被支持的。但是,我们往往对自己居住的社区是不熟悉的,对邻居的概念是模糊的。虽然住在一个社区,但感到周围都是陌生人,所以在社区处处防备。
我们都是弱者,是一个个被割裂的、原子化的个体。一个个孤岛,需要用友善、互助、协作相互连接,需要自觉自愿地协同社区各个个体、群体、利益相关方,尽绵薄之力,积累社区资源。其实,社区中人的行为本身,正是在积累社区资源。
4. 反哺社区
社区需要帮助时,可以及时施以援手甚至慷慨解囊,帮扶弱势群体、捐赠公益项目、支持社区发展等。我们相信,社区凝聚的力量,足以解决社区遇到的一切问题。良好的社团具有反哺社区的能力。
社团也有差异。从业者需要提供工具包,供居住者选择性使用。
线下社区社团的搭建技术,和社会组织有相同之处。一个线下社区社团的搭建,要有使命、宗旨、价值观、运作模式。也就是,回答这四个问题:为什么成立?成立要做什么?希望什么人参与?参与进来干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线下约谈,通过一定的沟通技术,让居住者一步步明确。一般只要居住者有需求,有意愿,都能够支持以社团形式聚起有共性需求的居住者。
不过,初期扶持的社团,需确保社区种子的质量。最初扶持的社区种子,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会对后面的社区工作不利。比如,可能扶持出社区的一个新的权力中心,成为很大的风险。事实上,能够规避风险和无端内耗、为社区整体发展助力的社团,是少见的。
在这套方法中,社团是基于真实需求,把有共性需求的居住者凝聚在一起的工具。社团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居住者是否通过它产生社区链接,彼此相连,建立信任关系,还能共同行动为社区发展助力。
社区社团成立标准:
(1)高质量的社区种子愿意发起;
(2)关于社团的运作模式,社区种子有清晰思路(一般需要我们帮助社区种子共同梳理);
(3)有想法后,明确行动方式。用行动证明诚意,用事实打动观望、存疑的居住者。
一个好的社团,首先是发起人,即社区种子,有自觉让渡权益、为居住者做嫁衣的意识。即认同社区发展的价值观,愿意为社区整体贡献力量。
社区种子自身是示范。其他居住者会学习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社区。社区种子有作为“枢纽”的自觉,就不会成为权力中心,知道自身功能是让更多居住者了解社区是怎么回事,社区在发生什么变化。由此,大家都可深度参与。
这种良好的协作,是对争斗、内耗的观念的颠覆。不用担心资源变少,越来越多的居住者参与,资源池子会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可获益。这是社区的魅力。
其次,是有明确目标,针对某个精准需求,有明确的回应方式。比如,喜欢乐器的居住者聚在一起,要一起玩乐器、组乐队、开音乐会;喜欢跑步的居住者聚在一起,要在跑步上求精进,相互陪伴。精准需求的点打得越准,社团就越有凝聚力,还会形成磁场。聚集的人越多,便越丰富,越有意思,越能吸引人。
然后是社团氛围良好,可让居住者喜欢待在社团,有安全感、归属感,还有荣誉感。居住者高度认同社团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会带动周围的资源进入社区,拓展社区边界。
如果足够幸运,社区会出现逻辑正确的榜样社团。这样的榜样社团,居住者之间相互学习,各类社团就会遍地开花出现。如果没有这样的榜样社团,就要扶持多个社团相互制衡,以免出现个人占有社区公共资源的情况。
自驱力并不都出于公共精神的动机。社区根基不够扎实时,其他力量对社区的利用,是对未来良性发展的破坏。社区扶持社团时,有没有具有榜样作用的社团自然生长起来,是很关键的因素。
社团的不同类型
社团扶持的步骤为:物色到合适的社区种子—按照社团成立的要素准备好—社区信息平台传播吸引居住者参与—线下实际开展社团活动。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在社区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带着居住者吃喝玩乐。这些社团的性质是兴趣社团。
实际上,在这套方法里,趣缘即真实需求,居住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并因此行动。趣缘是切入点,地缘则降低参与和公共管理成本,以此让社区内的兴趣社团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把碎片化的个体凝聚成有共识的群体并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需要看到,社团的方式出现前,有大量工作要做。社团只是引导个体成为群体、承载群体需求的载体。发起社团的居住者的意愿和方向不同,凝聚起的居住者群体就不同。组合起来的人不同,决定了社团不同的发展模式:
A.自我服务型社团;
B.公共服务型社团;
C.社会企业型社团。
自我服务型社团,指居住者自发行动,回应自身需求的群体集合。
公共服务型社团,指居住者自发行动,不仅回应自身需求,还延展出公共服务行动的群体集合。
社会企业型社团,指居住者从回应自身需求出发自发行动的群体集合,还基于社区公共服务内容研发出相应产品,既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还实现自身盈利持续运作的形式。比如,从社团延展出工作室、公司等商业形态。
这三类社团,都可为社区创造价值。自我服务型的社团居住者自发行动,会降低社区公共管理成本。居住者聚起来,达成共识,形成秩序,共同行动,正向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其实是做“公共服务”。仅信息通达一项,就可改变社区事项难以触达居住者、不易实现良性运作的状况。
新邻里关系的建立,意味着由邻里信任来软化社区矛盾。基于信任关系,社区问题可得到软性解决。这可能是较难为人理解的终极方案——即不是掩盖问题,或利用信息不对等错开问题。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无需消灭问题,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即居住者愿意理性、和平、协同起来参与解决,并承担应有的责任。
这是社区社团的底层逻辑,培育有责任、有担当、被制衡的社区主体——由社区种子成长起来,带动居住者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发展。
社团运营规则的制定需可操作且明确。社团规则需要有明确的操作事项,例如,每周五晚8点固定夜跑,就是具体而明确的。
关于社区社团的案例,我们在本系列后续文章中呈现。
社团四大要素
社团四大要素:创办人、社团名字、社团简介、社团规则。根据社区类型不同,略有差别。
第一要素:创办人
创办人出于什么意愿成立社团,决定社团发展方向。
针对有基础的社区,由多人发起创办,可规避单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风险,多人共同协商相互协作,对社团的创办和发展都有助力。
针对基础一般的社区,如果没有挖掘到合适的社区种子,相对不错的居住者也不多,相互暂不认识;一个或多个发起人(指发起一个社团)可作为备选方案。发起人数量不可超过5个。
针对无基础的社区,若并未物色到合适的居住者,那么采用联合创始人制度,即一个社团必须由多人发起(3—5人),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形成相互牵制与协作,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要素:社团名称
有辨识度的社团名称,有助于让居住者记住并易于传播。为体现社区公共性,尽可能不用商业元素、个人元素等,带有强烈个人利益诉求的行为会让居住者反感,不利于社团发展。
一个社区社团,创办人的创办理念、社团名称、社团规则等都要有公共性。社团名称是其中最直观的体现。
例如,T社区的社团,居住者相互学习,喜欢在社团前加上“TIC”(为社区英文名字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即体现公共性。
第三要素:社团简介
简介包括社团的立意、宗旨,即此社团为什么成立;成立要做什么。
第四要素:社团规则
1. 确认身份
指确认居住者身份,非居住者也要表明非居住者身份。社区始终是开放的,而社团是否开放由创始人决定。确认身份通常用修改社团内成员昵称的方式,如修改昵称为“XX-X社区-X号楼”,格式由创始人决定。
2. 理念倡导
即加入社团的意义。这决定了可以吸引哪些人。社团简介中,用一两句话精准提炼,规则则可逐条列出。
3. 来做什么
即成为社团一员,可以做什么,可获得什么权限。
4. 不能做什么
比如,在社团内刷屏、乱发广告链接、吸粉链接、人身攻击等,这类造成成员反感的信息,均禁止在社团发布。这是营造社团氛围最基本的——理清边界,把不守规则的人挡在社团之外,为社团营造良好氛围。
5. 共同愿景
一群居住者共建的社团,要有共同愿景,并通过实践不断呼应愿景,形成社团共识。这个愿景可大可小,可以是提升自身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一起约饭、约球。
(作者边莉君系社区工作者,本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