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堕落的街角,竟然还会有天使吗?

2023-08-08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1年,我们出版了译文纪实系列第一部真实罪案作品《凶年》。

作者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了《凶年》这本书。后来根据这些素材和灵感,他编出了经典美剧《火线》,这部剧至今被誉为伟大的人类学、社会学影像作品。

最近,译文纪实推出了大卫·西蒙与爱德华·伯恩斯的另一部作品——《街角》,再度将视线聚焦在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

《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巴尔的摩内城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豆瓣网友何适之评价:“如果说上一本《凶年》带领我们进入巴尔的摩警局,洞察内部官僚体制如何让警探身心俱疲,那这部则告诉你在街角上,那些逃无可逃的宿命般生活为何周而复始地上演。”

《街角》跟《凶年》有着相同的厚度(两本书都是近800页),无论是书的篇幅,还是内容,一样的深刻,甚至更加动人。巴尔的摩的街头有恶魔,也有天使。大卫·西蒙说,“爱它,就要爱它的一切。如果我们对那些问题无能为力,那么至少,我们还可以用智慧和真诚来抗击它们。”

“这说不通啊!”

——致敬从未放弃过街角的天使

文|范范

《凶年》《街角》责任编辑

大卫·西蒙,一位杰出的纪实记者,一名卓尔不群的编剧。正是他,成就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美剧史上的巅峰之作《火线》(The Wire)。

这部传奇剧集的原著《凶年》(Homicide)是大卫披上“实习警察”外衣,深入巴尔的摩重案组调查整整一年后写就的纪实作品,对于美国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执法行为做了真实详尽的披露。

《火线》剧照

《凶年》

两年前,简体中文版《凶年》作为“译文纪实”系列第一部真实罪案作品面世。大卫在接受梨视频采访时略带悲凉地说:

没想到这本书在出版三十年后依然有生命力,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在这场“毒品战争”中,巴尔的摩人输了。

当时没能完全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直到我们买下他的另一部作品、同样被改编为HBO热播美剧的《街角》(The Corner)一书的版权,看到了那片美国梦彻底破碎的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凶年》呈现的是警察视角下的街头江湖,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不甘与挣扎。而《街角》则记录了穷人们无法摆脱的宿命:随处可见的露天毒品市场扼杀了青少年的未来、中年人的事业和家庭以及老者们的晚年。

布满针头、玻璃袋、白色粉末的街角像魔鬼般吞噬着一切美好和希望,一个接一个的灵魂滑向堕落的深渊。但就在这处暗无天日的角落,出现了艾拉,这个人性光辉足以冲破阴霾的天使。

艾拉是“小马丁·路德·金娱乐中心”的负责人,这间破旧的慈善场馆便是她对抗街角的堡垒。她希望中心的读书角和手工区能将十岁以下的孩子们牢牢吸引住,更期待费尽心力组建的篮球队可以让大一点儿的男孩儿们远离街角。

可每当夜幕降临,就在关上娱乐中心大门后转身的一瞬,她总能看到那些视如己出的孩子缓缓向街头轻声叫卖的人群走去。“这说不通啊”是她的口头禅,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输给街角,她依然执着地想要将这帮孩子拉出泥潭。

《街角》剧照

“这说不通啊”,这句话其实也是外人对艾拉的评价,因为她的良善早已突破正常范围,唯有天使方可匹敌。

事实上,面对正常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避之不及的丑陋街角,艾拉是最有动力离开的那个人。曾经踏实能干的丈夫在染上毒瘾后对她拳脚相向;全家人最疼爱的小女儿年仅十二岁就在这片街区惨遭奸杀;儿子们目睹妹妹的遭遇痛不欲生,全都毫不犹豫地在高中毕业时离开街角……可是艾拉依然选择留下。

尽管知道这里的男男女女都在荒废人生,尽管眼睁睁看着他们日复一日地蜷缩于毒窝、往返于毒贩与家徒四壁的住所,抑或一次次令戒毒成果付之东流,但她依然相信他们拥有闪光的一面;相信只要自己一心帮助他们的孩子,只要自己始终保持直率和诚实,他们就会有所改变。

即使最小的儿子也毅然离去,艾拉那颗天使般纯净的心仍旧怀抱着无法动摇的期许。自己位于街区腹地的公寓从未受到叨扰,每晚停在街角一端的旧车没被乱搞过,穿越街头时也无人上前找她麻烦——这些都是她坚守的理由。

哪怕不久的将来,娱乐中心的孩子们在一声声“这说不通啊”中从她身边悄然流失,涌向街角,她也希望自己曾经赋予的温暖能够阻止他们冲着小孩和老人兜售毒品,或许还可能让他们在前往其他社区打劫时放下扣动手枪扳机的念头。

她不想向街角低头,至少不愿意输得那么彻底。她还想为离开中心的孩子们赢回些什么,就算只是在街角游戏中幸存的机会也好。她虽然失去了最宝贝的女儿,但罪恶不应当笼罩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她甚至还力邀深陷吸毒点的艺术家前来娱乐中心教孩子们画画,试图说服堕落的生命迷途知返。

《街角》剧照

“您总是对的,艾拉女士。”这是那帮未曾打算活过二十岁的中二少年们对她的评价。她竭尽全力在这喧嚣的露天市场中央建起了一座街心花园,期望鲜花每一年都能在街角盛放,为这里浑浑噩噩的人们带来丝丝色彩与希望。

但她终究无法创造奇迹。没过多久,花圃便被食品包装袋、注射器和酒瓶淹没了。始终不愿相信街角早已无可救药的她,直到自己公寓被几个孩子洗劫一空,才不得不苦涩地选择搬家。

“这说不通啊。”她为他们改造篮球场、请教练、组织比赛,让他们体验普通孩子的生活。而街角却可以像磁石一样将他们全部吸走,令他们即使暴毙于街头枪战也在所不惜。

《火线》剧照

《街角》出版一年后,艾拉被《巴尔的摩》杂志评选为“年度巴尔的摩人”。同年晚些时候,在驾车将捐赠来的电脑设备送往娱乐中心的途中,她突发中风,不幸去世。人们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致力于为社区的孩子们提供娱乐项目。大卫也将自己的相关报酬捐给了这家基金会,她那比天使更慈悲的罕见灵魂在身后依然闪耀着光芒。

50万字的《街角》写尽了底层贫困群体的彷徨与苦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我们对于绝大多数混迹街角江湖的人们所抱持的态度。但这当中,一定不包括艾拉(当然也不包括手拿花名册、苦苦守候在中学门口的萝丝。她时常心里盘算着,只要孩子们每周能出勤一两天,就让他们顺利毕业)。她就这样在那个灰蒙蒙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作为纪实文学中真正存在过的人物,她让我们在街角看到了弥足珍贵的希望。

《街角》

(美)大卫·西蒙 爱德华·伯恩斯 著,李昊 译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到只剩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

《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巴尔的摩内城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巴尔的摩内城一年内发生的街头犯罪故事的纪实作品,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街角》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作者简介

大卫·西蒙,美国著名电视剧监制、编剧及作家。前《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他的纪实小说《凶年》荣获1992年度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根据《凶年》改编的《凶案组:街头生活》和《火线》都成为了经典剧集,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彰显了美剧在文学性及社会批评方面的可能性。《街角》便是他继《凶年》之后,深入巴尔的摩内城社区一年后,创作的又一部纪实经典。

爱德华·伯恩斯,前重案科警探,服役20年后退休,成为巴尔的摩一所公立学校的老师。

原标题:《在堕落的街角,竟然还会有天使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