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八尺门的辩护人》: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曾于里
2023-08-09 15:3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注:本文有剧透

台湾省又出电视剧佳作。新近完结的8集连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已经连续两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榜单的NO.1。《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唐福睿的同名获奖小说,由唐福睿自编自导。唐福睿曾是律师,跨行写影视小说,之后又跨行成为导演,干一行,行一行。

《八尺门的辩护人》海报

八尺门位于台湾省基隆市正滨渔港附近,曾是台湾阿美族人的聚居地。故事由一起发生于八尺门的灭门惨案说起,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被20岁的印尼籍渔工所杀。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受命为印尼籍劳工辩护,却不料随着案件的深入,牵扯到盘根错节的势力。

由一起灭门惨案切入

外籍劳工为何犯下灭门惨案?他是有预谋的吗?真相到底如何?……如果观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剧集,恐怕会感到失望;真相当然是重要的,只是真相并非剧集的呈现重点,剧集的重点是通过该不该让杀人犯死刑(“杀或不杀”)的博弈,剖析台湾社会族群、外劳、资本、政治等议题。

为死刑犯辩护的公诉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

佟宝驹代表的是“不杀”的一方。作为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本身就有义务为外籍劳工辩护;他在调查中,亦发现本案存在的诸多疑点……而从私人角度来说,佟宝驹老油条的形象下一直有着未被泯灭的正义感,他全力为外籍劳工辩护也出自一种“同为弱者”的共情。

之于台湾省的汉族人群而言,阿美族是少数族群,也是弱势人群;但对于台湾省的人而言,外籍劳工就成为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佟宝驹的成长过程中,当族人遭受伤害时,很少有人为族人辩护,也出于这种愤怒,佟宝驹拼命挣脱族群,成为公诉辩护人的他终于“融入”台湾的主流社会,拥有为弱者发声的机会。

但这起命案的复杂性在于:船长一家是阿美族人,是佟宝驹的族人,甚至船长是佟宝驹的远亲。一向团结的族人,对灭门惨案义愤填膺,自然也就对佟宝驹替杀人犯辩护感到不解和愤怒。佟宝驹的父亲劝说佟宝驹放弃辩护,既来自族人的压力,“不帮自己人,比狗还不如”;也源于父亲年轻时的境遇,父亲曾因遭遇不平愤而杀人,父亲深知制造不平的人的庞大势力,担忧佟宝驹是蚍蜉撼大树,“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佟宝驹的工作不为族人所理解

这时,剧集经由“杀或不杀”触及的是台湾省的族群问题。

不仅仅是民众关注这起灭门惨案的判决,台湾省法务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陈令秋(潘仪君 饰)也密切关注。陈令秋是佟宝驹的前女友,两人在大学时代曾是恋人。陈令秋并不太在意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她关注的是“废死”(废除死刑)议题,她支持“废死”,但台湾省主流民意坚持死刑。陈令秋希望这起灭门惨案可以成为她推动“废死”的契机,所以她一路不断“帮助”佟宝驹,提供辩护策略或者一些被隐蔽的关键信息。

陈令秋(潘仪君 饰)是非常有手腕的政客

在这里,剧集经由“杀或不杀”,指向的是台湾省争论不休的“废死”话题。

有人争取让杀人犯免于死刑,但更多人希望杀人犯尽快被处以极刑。比如渔船所隶属的渔业公司的洪老板,他的渔业公司在鱼类的捕获量上在全球名列前茅。事实上,印尼渔工愤而杀人,与个人在渔船上遭遇的非人待遇相关,而渔船上的外籍劳工普遍遭到残酷的压榨,并且,渔业公司一直滥捕,从事走私、洗钱等肮脏勾当,甚至涉嫌杀人。洪老板要求杀人犯“一定要死”,他担心如果凶手开口说话了,渔业公司的各种非法行径会遭到曝光。

渔业公司老总认为杀人犯“一定要死”

经由“杀或不杀”,《八尺门的辩护人》揭开台湾渔业资本肮脏的一面,披露了台湾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

面对陈令秋的咄咄逼人,洪老板并无怯色,因为他的势力早就渗透到台湾执政党的高层,毕竟选举就是烧钱,有赖于这些大资本家的支持。执政党的“总召”蒋德仁(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总召集人被称为“总召”)早已成为洪老板的爪牙。

蒋德仁与陈令秋又是各取所需的情人关系。陈令秋透过蒋德仁推行她的“废死”理念,蒋德仁则透过陈令秋了解灭门惨案的推进过程,并对陈令秋“威逼利诱”,要求她不要再插手灭门惨案,让凶手尽快被执行死刑。

政客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由此,“杀或不杀”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揭开台湾省政治博弈机关算尽的阴暗一角。

豆瓣上有观众说,《八尺门的辩护人》“难看”,并不是说这部剧差,而是说这部剧并不那么容易进入。确实如此。因为剧本看似有通俗的悬疑推理外壳,但编剧经由这起命案延伸出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多个复杂议题,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它没有浮于表面、沦为社会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自然地编织到情节中去,并直击问题要害。

以上这一切,让《八尺门的辩护人》成为一部不错的剧集。

但它能“封神”——被誉为台湾省写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峰,更多得益于最后两集的设定,高开神走,让这部剧的各种议题最终收拢为台湾省政党的民意操弄,窥见政治博弈的深不可测,以及政治野心家究竟有多么狠心辣手。

佟宝驹获得了一个“不杀”的核心证据——印尼劳工的护照信息有误,他犯下命案时尚未成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不必执行死刑。佟宝驹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陈令秋,要求再审,陈令秋让佟宝驹不要声张,她会处理好一切。

实际上,因为陈令秋强力推行“废死”,已经损害了更高的政治人物的选举利益,蒋德仁对陈令秋放出狠话:假若灭门惨案凶手不死,那么她的“部长”之位就难保。

蒋德仁此举也有他的政治算计。因为他酒后闹事的丑闻,为了避免被政党抛弃,他打算推动反对“废死”议题的“公投”,利用台湾省民意反对“废死”来为政党博取声量,同时转移公众对自身丑闻的焦点。

台湾省政客利用民意来转移自身丑闻

如此一来,未成年人杀人犯明明可以不死,陈令秋明明如此强烈地反对死刑,她仍然签署了死刑执行书。这里也就有了全剧最骇人听闻的一句台词:“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陈令秋试图“以死废死”

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成功玩弄民意的政客,脸上难掩笑意

固然佟宝驹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他也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但陈令秋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刻画得最为深刻复杂的角色,由一个女性来承担这样的功能更显难得。在采取选票制度的机制中,政治人物为了讨好选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虚伪到怎样的地步,在陈令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民意的操弄又是可以多么地“神出鬼没”“鬼斧神工”,经由陈令秋和蒋德仁的运作也可见一斑。《八尺门的辩护人》由此成为华语剧集里少见且顶尖的政治剧。

当然,这部剧的一些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新人替代役的戏份总体寡淡;再比如剧集看似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废死”与否这一议题,可实际上剧集的价值立场明显偏向于“废死”,其对“废死”的一系列理由又不具备说服力,诸如杀人犯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问题的“结果”,社会应该反思云云……

然而,再完美的社会都会有扭曲人格的人存在;谁也没有权利替受害人的家人谈“饶恕”,不谈受害人的人权,大谈死刑犯的人权荒诞可笑;真有社会问题存在也不该由被害人承担,社会的改进与死刑的存在并不相悖。至于死刑可能杀错人的理由也站不住脚,随着司法的完善,死刑的执行本身就很少也很严谨,死刑的吓阻功能不应舍弃。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为“废死”提供坚实的理由,这就让佟宝驹的一些台词和理念看似善良正义,却很容易陷入“伪善”“伪正义”的困境中。比如“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佟宝驹好像忘了,被告席上不只有弱者,也有权贵;而大结局时,在未成年杀人犯被处死后,佟宝驹愤慨地呐喊“所有的杀戮都一样”,将杀人犯杀人之“杀”,与杀人犯被处死之“杀”等同,偷换概念且相对主义。

无论如何,《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我们以批判性视角欣赏。它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