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警报,发生地震时如何科学避震?

2023-08-07 15: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08月06日0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北京、江苏、安徽等地的不少网友表示,多地感受到明显震感。

地震来临时

只有掌握正确、科学的避震方法

才能尽量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一旦发生地震

该如何正确避震呢?

如何正确选择躲避点

1. 地震时在室内,注意寻找躲避点

◆ 首先要关闭电源、火源。

◆ 寻找掩护,蹲下并抓牢身边物体。学会利用写字台、桌子底下的空间,或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

◆ 如若身边没有这样的遮蔽物,可以用双臂护住头部和脸部,蹲在房间的角落。

◆ 远离玻璃制品、可能坠落的物品。

◆ 如正好躺在床上,不要随意移动,用枕头和被子护住头部,若床上有吊灯则要赶紧撤离。

2. 地震时在室外,远离建筑物

◆ 地震时正好在室外,要注意远离建筑物、大树、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寻找空旷的场地后蹲下,用双手护住头部原地等待。

3. 被困废墟时,尽力保存体力

◆ 如若不幸被掩埋,不要随意移动,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 用手帕或布遮住嘴巴,避免吸入粉尘。

◆ 敲击管道或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 若其他办法都不奏效再大声呼喊,因为大声呼救会耗费更多体力并有吸入粉尘的危险。

如何避开逃生误区

这些逃生误区,一定要注意:

◆ 不要盲目逃离建筑物:地震预警时间短,加之房体受损、门窗变形,逃出建筑物并不容易,并很有可能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余震陷入危险之中。

◆ 不要选择跳窗逃生:跳窗本身很危险,若遭遇余震,生还的可能更低。

◆ 逃生时不要推搡:逃生时互相拥挤,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将是二次伤害,十分危险。

◆ 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地震时电梯有可能极速下落。

◆ 不要藏在天桥或雨棚下:地震时这些遮蔽物极容易坍塌。

警惕次生灾害

地震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 余震:大地震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余震。余震的持续时间很长,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以为地震过去了就万事大吉。

◆ 滑坡、泥石流:地震若发生在山区,容易引发滑坡与泥石流。

◆ 火灾:地震爆发后,大地发生了多次晃动,可能会导致煤气管道爆裂,电线短路,引发熊熊大火。

◆ 海啸:沿海地区若发生地震,极有可能引发海啸。同样的道理,蓄水区域(水坝等)发生地震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水灾。

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警报

据网友们反馈

北京市、山东省、河北省等地均收到地震预警

据北京市地震局介绍,其实,地震预警并不是地震预报,而是警报。收到预警信息,表明已经地震了。它指的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向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区域发出避险警报,一般只有几秒至几十秒,主要是为了一些特殊行业、公众争取紧急处置、避难逃生时间。

具体来说,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程度,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生地震警报。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时该怎么做?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微博视频

如何在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功能非常重要

在紧急时刻能为紧急避险提供宝贵的时间

如何在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

不同手机型号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仅需十秒钟

请大家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防患于未然

收藏!地震自救指南来了

学习安全知识刻不容缓

掌握逃生技能很有必要!

文章综合自 | 人民日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北京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责任编辑|赵利

原标题:《​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警报,发生地震时如何科学避震?这些知识和技巧要学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