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停滞了近30年,东京商业凭什么依旧繁荣?| Tokyo Flash
东京,迷人且复杂。
它就像是一本持续更新的百科全书,当有任何疑问时,翻阅它,总能从过去的历史痕迹中,寻找到相应答案。
刚刚过去的7月,专注于社区营造的机构大鱼营造联合Assbook设计食堂、RQ商业观察室,共同发起了一场为期7天的东京游学之旅。区别于以往聚焦主流商业的考察团,我们把此次游学的目标重点放在了「社区商业」——这是当下东京,乃至整个日本,正在关注以及努力发展的。
在未来一个月,我们会通过一个系列(5篇文章+1个线下分享会),从不同话题角度和案例,和大家分享我们看到、感受到的东京见闻,我们不会一味去夸赞邻国做得有多好,而是希望可以为每一位读者朋友,结合自身在做的,提供一定启发。
Vol.1:经济停滞了近30年,东京商业凭什么依旧繁荣?
Vol.2:为什么东京总有这么多“共享型空间”?
Vol.3:日本桥,衰败街区的另一种复兴方式
Vol.4:北谷公园,社区公园如何商业化运作
Vol.5:地方创生,对今天的东京意味着什么?
在东京整整7天的游学里,每一处都是目不暇接的,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块海绵,竭力去吸收每一处内容。我们惊叹于每个地区在兼具商业活力和地方性,感受不同业态之间相互错位又彼此融合的同时,也不禁发问,这些我们今天看到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子?看起来很多形式国内已有,但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又是在哪里?
在开篇,我们将从3个维度「表象-城市商业界面」、「企业-商业地产的注意力」、「社区-商业与社区营造的结合」来梳理成一个框架,结合对应案例,看当下的东京商业正在发生什么。
△ 涩谷街头
东京商业,为何如此有趣?
在东京购物,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这几乎是一个人人都认同的共识,而时隔三年第一次出国,对“东京商业的有趣性”有了更强烈的感受。无论是在涩谷、银座这样的商业腹地,谷根千、下北泽这样的社区新范式,近郊的横滨,还是大家原以为已经足够熟悉的代官山。
如果要拆解“有趣”,可以衍生出这几点:
城市格局
东京整体城市面积不小,经过近百年的现代城市发展,每个副中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例如新宿的夜经济,涩谷潮流聚集地,同时也逐渐延伸出下北泽、吉祥寺这样相对近郊的新去处,每块地方保留着其独特性之余,也凭借优质的商品供给为这里增添活力。
△ 六本木中城
和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不同,东京的城市建设是从交通轨道开始的,所以人和车的动线走向都被牢牢固定在交通系统所构筑的框架内——这也决定了东京的商圈格局,其中,以东京站作为城市腹地,不断延伸出涩谷、新宿、池袋这样的副中心。
大部分铁路由民营企业(私铁)经营。如何让大家乘坐自己的地铁,来到这里进行消费,也成了各家私铁花空心思的地方,尤其也衍生出了商业地产的业务。这样的市场化运作,也让各地在商业打造上有了差异化的考量。
△ 虎之门之丘是由森大厦全力打造的全新TOD项目,由四座商业设施组成,并配备地铁站虎之门站,虎之门Hills将占地7.5公顷,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被定位为“国际新城市中心/全球商业中心”。
商业空间
东京的诸多商业中心区,在拥有效率更高的大型商业建筑体/综合体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商店街、沿街商铺格局,而又因为日本土地资源小,店铺(无论是mall里的还是沿街店)尺度都很小;这样的尺度便为商业内容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也让那些无法承担商场租金的个体经营者,能有继续经营店铺的可能。
△ 上野-商店街
在空间功能和形态上,你很容易在各处看到「复合空间」的案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资源稀缺、经济停滞所致,设计师和空间经营者、使用者们已经十分习惯如何将不同功能的功能模块融为一体,以实现空间效用倍增。
有趣的是,日本的商场关门时间都在晚上9点,比国内早1个小时;当你从新宿、涩谷、银座的商场内走出时,才发现,本地人全都聚集在商场旁的街区上——各种各具风味的居酒屋正等着大家的到来,迎接真正的夜生活。
目前国内citywalk正在被大肆讨论,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城市漫步、行走的渴望,但过去几年国内的城市商业空间增量都在于开发大型综合体,在未来如何兼容马路商业和综合体商业,也许是城市商业逐渐走向平衡的一条路径。
文化内容
大量的商业空间供给,却没有太多空置率现象出现。而连锁品牌只是整体东京商业的一部分,大量的本土品牌与店主支撑着每块地区的多样性。
本土品牌是日本商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支撑。这得益于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有保护本土品牌发展的习惯,政府在政策上做出一定干预,提高外来商品关税,让本土品牌有更多空间发展,也鼓励本地人多消费本土品牌。
△ 位于赤坂的一家职人咖啡店
最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品牌中的“长尾力量”,依托于家族传承的日本传统文化型商业,以及当代个体形成的一大批“职人店铺”,这些个体经营的店铺们也保证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化。
品质服务
无论进入何种类型店铺,你都会被店主、店员那种非职业的笑容与招待所打动——这其实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特有民族文化,2013年申奥大使泷川雅美在申奥陈述中以“无微不至”的文化为题介绍东京,无论是否出于商业目的,让顾客感受到“真实的重视”,恰恰也是商业体验有趣的核心环节。
产品性价比
每家你认为可能会“很贵”的精致店铺,最后发现都没有那么贵。典型例子是代官山的茑屋书店。除了收藏性质的艺术品,这家店的所有文创类商品定价都不高,而每个品类在品牌上做了限制,体现了编辑精选感。
无论是精品店、餐饮、还是服务型商铺,都在定价上做到“性价比”,这背后体现的是日本人整体的消费观念——崇尚较为简约务实的消费。哪怕是住在代官山的中产阶层,在社区选购商品时,同样只会购买他们认为性价比高的产品,反之,价格虚高的商店,也许会因得不到客户认可和复购而开不下去。
△ 位于涩谷商场内的D&D食堂
格局—空间—内容—服务—商品,每个环节都在支撑着东京商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几乎为国民基本素质的“审美”,则又在空间、产品、服务上体现并进行加持,让每个游客体会到购物的愉悦感,最终心甘情愿为此付费。
而换句话说,我们掏钱购买的这个动作,不仅仅是认同这个产品,而且也是认同产品背后的一整套服务。
东京商业地产当下正在关注什么?
如果说,城市商业的繁盛是前半个世纪泡沫经济时期的成果,那么当下泡沫经济崩盘后,日本进入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期,而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地产商开始进入“更重视运营和维护”的再开发阶段。
既有空间格局下的商业机会再探寻
不同于国内商业建筑动辄10万的大体量,日本建筑多为细长型,建筑面积也有限,这便让商业地产开始思考从「纵深向」完成建设。
△ 宫下公园的露台
过去三年,涩谷的宫下公园成了国内探讨“公园式商业”时最重要的案例。在整个涩谷商业区,三井不动产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这片原先需要重新修建的“悬浮公园”,邀请日建设计共同完成了整体的商业再开发。今天,宫下公园是涩谷最吸引年轻人的新去处,而下方三层商业也是整个涩谷商圈的一处商业界面的补充。
创造新机制,协作共赢
一个事实是,从长远来看,销售金额、利润早晚会减少。而能扭转企业销售下降的其中一个办法,便是共享资源,共同协作。
△ 北谷公园
在涩谷商业核心区旁1公里处,有一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北谷公园,在建成后一直都是社区居民和办公人士休憩的新据点。而这个项目的运营机制,是基于PPP模式下的衍生模式——park-PFI 模式,涩谷区政府联动日建设计、开发商东急、广告公司Crazy AD共同组建了新的「涩北Partners」组织,四方联合,负责北谷公园从策划到后期长期运营的工作,这样的模式保障了公园的可持续运营。
破除大拆大建的新投资模式
日本桥地区并不是游客所熟悉的区域,但它的城市文化价值颇高,其历史能追随至江户时代。1904年三越百货便在这里开业,但随着周边商圈的兴盛,日本桥逐渐进入了很长时间的衰败期。
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富有韵味的传统商铺格局,为了让「桥」再次焕发活力,开发商三井不动产决定不走拆掉重建大楼的形式,而是在原有地的基础上,一点点收购,对既有房屋进行维护与再招商。
△ 位于日本桥的街铺
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到,商业地产在面临「无地可开」的局面时,转向了从更小空间里寻找机会,与政府共同找到新投资金融模式,协作找到新增长点,而无形当中,商业地产以往的运营经验,被带到了城市、社区空间中——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社区营造正通过商业机构,实现更为专业的运营。
为什么社区营造如此被重视?
日本向来重视社区建设。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社区需要建立更稳固的防灾系统与社区共建、互相帮助的机制。而同时,疫情同样也在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和生活路径,探索城市近郊,了解地方成了最近整个日本重要的新机遇。
遵循民意的地区再开发
下北泽再开发是近几年国内被较多讨论的地区商业开发案例,从80年代起就是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胜地,负责在开发的地铁公司小田急曾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居民调研访谈。
△ 下北泽再开发后的一处重要街区,© 图源网络
最终,下北泽的整体开发概念被确定为"Be you"——这是和居民探讨出来的结果,也说明了社区居民将是商业开发后最重要的使用者。而另一方面,居民参与共建和社区营造,是东京,乃至整个日本都十分重视的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开发阶段,小田急打破原先传统招租的形式,找到数个该公司以往合作过,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这片1.7万方面积的新土地。
个体推动社区营造
不只开发商这样的企业,个体同样在因「热爱地方」而用自身的力量参与社区共建中。
在谷根千地区,从商店街拐进一个胡同,是一片安静的住宅区,有一个叫做HAGISO的独栋建筑。它是一个集咖啡馆、画廊、工作室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二层小“综合体”,前身是一个典型的两层木造公寓,它建于1955年战后,每层有七间屋子,曾一度是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宿舍,经过宫崎晃吉和团队的重新设计,将它定义为“最小的文化复合设施”。
△ Hagiso所在的谷根千区域
宫崎参与这栋建筑的重新设计,完全出于对「老社区」的感情。而在HAGISO成功后,宫崎慢慢通过设计力,与这条胡同里的数个老建筑的房东取得联系,对他们的房屋进行改造,使其逐渐变为了民宿、书店、餐饮店、咖啡馆等。这些独栋式建筑的焕然新生,也让这块片区获得了新活力。
当下东京:
从社区营造,到地方创生
一切表象都在证明,整个东京城市商业的发展走向,都是从大商圈到小空间,从市中心到社区,从独营到联营。
政府、企业与民众都已经接受「日本不再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经济也不会再发展」这一事实,选择更为珍视自己的国家与故乡,积极投身社区与地方的再发展。
所以在当下,地方文化、地方街区,社区建设,如何用更合适的经营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日本全社会共同探讨的课题。提倡街区文化特色、重新焕发街区活力,通过广泛且专注地经营品质街区,打造社区的共享价值、跨领域合作,是韧性城市与活力社区的基础,也是挽救地方衰败的重要措施。
而这之中,无论是本文多次提到的地产开发商,还是建筑师宫崎这样的个体,都在用自身的社会角色与专业,参与其中。
相较竞争,更偏向共赢;
相较短期,更偏向长期;
相较市区,更期待地方获得新生。
这种集体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过程,也在帮助东京,及整个日本创造出自有方式,度过下一个经济周期。
如果将它的发展作为一种参照系,中国现在正经历的,也许是日本在40多年前的经济鼎盛期。当然,我们观察日本的商业发展,并不提倡读者急于在其中找到答案或新形式,也无需过于妄自菲薄;相反,我们需要冷静观察,这样的时间差,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窗口,像照镜子一般,找到自身在未来10年发展的可能性。
撰文:锐裘、丁猫
编辑:春生、锐裘
专题策划及行程带队:
大鱼营造、Assbook设计食堂、RQ商业观察室
图片来源:团队成员自摄
城市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旗下的「未来预想图」在2020年推出过一本定位为东京城市文化指南的mook《制造东京》,展示了东京城市的不同面向,本文部分内容亦参考了这本mook;
消费向:曾于2013年发表著作《第四消费时代》的松浦展,最近又推出了最新著作《孤独社会》,其中介绍了日本第五消费时代的提前到来
社区向:于去年在国内出版发行的《地方创生:街区商业活力再生的10项铁则》是作者木下齐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关于地方创生成功的基本原则和实战经验。
原标题:《经济停滞了近30年,东京商业凭什么依旧繁荣?| Tokyo Flash》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