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病毒星球》有感

2023-08-07 11: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间,人类脱颖而出,病毒对我们的生存功不可没。原本就并没有什么“它们”和“我们”之分——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

——卡尔·齐默,《病毒星球》2019年

看了卡尔·齐默的这本《病毒星球》,发现20多年以前在医学院学的微生物学并没剩下什么,或者说是那时我对于病毒的理解是错误的。

当时只是简单地了解了病毒的构造,了解了噬菌体如何攻破细菌防线、在细菌内成功完成自己复制。一个对这方面没有任何基础和科普的我,只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记住了噬菌体工作的步骤,感叹于比细菌还小那么多倍、只有电镜才能看见的病毒好强悍,比我们所知道的细菌还厉害。而病毒这两个字,基本限定了我对于病毒的理解——这是一种会致病、有毒的东西。以至于后来学传染病和内科学,自然而然地把病毒作为“一种蛋白质包裹的坏消息”处理,把病毒归类为非常有害的东西,要敬而远之、一旦发现果断杀灭!

虽然经过这三年的抗疫,对于病毒的理解加深不少,但这本书才是让我对病毒有了真正比较全面的了解。

即使是与世隔绝数千万年的火山洞穴,58°的高温之下没有任何生物的迹象,但在洞穴的水里,每一滴都有超过2亿个病毒,令科学家震撼。但更为震撼人的是,本来以为健康人的肺里是没有病毒存在的(我在看到这一段之前一直这样认为),科学家却发现人的肺里平均有174种病毒!不论是深深的地下,还是撒哈拉沙漠的沙里,南极冰盖之下一英里深藏的湖水之中,新发现的病毒都无处不在!仅仅海洋中的病毒挨个儿排成一排,其长度就达到4200万光年。

病毒只包含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内芯,没有生产能量的场所,不借助其它生物自己不能完成“生命”的迭代和延续,也难怪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在2000年仍这样鉴定——“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是,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细菌,没有谁能和病毒划清界限,都会成为病毒复制的场所,会为病毒的复制提供原材料和能量。

这样看来不是太恐怖了?!其实不然,早在一战期间,德雷勒医生就已经采用噬菌体这种病毒治疗人的细菌感染,虽然非常不符合现代人的常规,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德雷勒医生的故事甚至被搬上了1931年好莱坞的银幕。而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中也经常会用到一种重要的工具——病毒载体,通过带有科学家研究用的目的基因,这种病毒载体可以让我们达成改造生物基因的目的,当今最为火热的基因治疗(虽然有很多病毒相关的载体尚不能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虽然病毒始终是没有生命的,但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生命才得以诞生。体内有很多基因可能最初来自病毒,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

“病毒”这个词,英文原意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病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