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荐书 | 列文森:用“对话”的心态去了解“他者”

2023-08-07 1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美]约瑟夫·列文森著,刘文楠译: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

“列文森文集”主编序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

在20世纪中期,通过对梁启超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思考,围绕中西异同、现代化进程以及革命道路的选择等问题,列文森有力地勾画了一系列核心议题,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诠释发挥了重大作用。

列文森非凡的创造力、横贯东西的博学、敏锐的问题意识、优雅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历史写作的诚实和热忱,为他赢得了人们长久的敬重。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列文森仍然在故友圈子中被不时提起。然而他在西方中国学领域中的声名,到了20世纪末期,却似乎逐渐淡去。

现在人们提起列文森,往往立即联系到他因翻船事故不幸在48岁英年早逝的往事。列文森离世如此之早,如此突然:他在前一天还在讲台上讲课或在系里与同事和学生交谈,才情洋溢,带着愉快的微笑,令人如沐春风,第二天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如此富有创造力的人生戛然而止,这一悲剧震动了当时的学界,也使得其后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不由产生一种凝重的静默。

约瑟夫·R. 列文森(1920.6.10-1969.4.6)

列文森的著作,尽管高山仰止,能够读懂的人却并不多。他的难解,加上周遭人们心情的肃穆,使得人们在争论与探究时不再经常征引他的著作。久而久之,列文森的作品也就淡出了西方显学的书目。

然而即使如此,他的影响力却从未真消失。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诸多重要研究中,都可以清晰地见到列文森思想的印痕,这是因为许多年轻学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走上了他为后学开辟的路。

列文森在上世纪50、60年代思考中国历史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大部分地区相隔绝,但是他从来都相信中国会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进入现代世界。列文森所提出的主要课题——现代中国与其前现代的过往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迄无公认的答案或结论,直至今天仍然持续引发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甚至比他在世时更为重要,而列文森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式仍然有其活跃的生命力,他在思想史上的创构也不可取代。

列文森过世十年后,他的老师学生、同窗同事推出了一部纪念文集《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The Mozartian Historian:Essays on the Works of Joseph R. Levenson),他们在《编者导言》中的评价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我们激励自我与他人去进一步探索列文森极富新意、极富人情地研究过的人类和历史问题,我们觉得这既合乎智识上的需求,也是道义职责所在。他提出的疑问、他追索的主题,是持久性的,带着普世的关怀。他的写作传递给当时人与后世一个信息,就是我们不应该让这些曾经热切的关怀消逝在“博物馆的沉寂”中。

《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

我们在21世纪阅读列文森,不妨重新体会他在学术上宽阔的视野、对知识的兴奋、对思想真正开放的拥抱,以及探索艰深问题的勇气和坚定。而中国读者对列文森的解读尤其具有必要的中介作用,能够唤起21世纪读者的想象力,激起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新的讨论。

“列文森文集”中文版的出版,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都将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在这套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场更为深入的关于列文森的严肃对话。列文森一生著述丰厚,在大量文章和书籍章节之中,他的核心著作有如下几种,均收入本文集:《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Liang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以及在他去世后出版的《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戏剧与中国历史舞台》(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

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列文森计划继《儒家中国》之后写作第二个三部曲,但是未得完成。《革命与世界主义》只是这个新计划中第三卷的一小部分,是列文森于1966 至1967 年在香港休学术假期间完成的,1968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就这个题目做了数次演讲,这本书便是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版。

列文森还与舒扶澜(Franz Schurmann)合作书写了一部中国历史教科书《诠释中国史:从源起到汉亡》(Chin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Fall of Han),亦在他去世后出版。此书似乎是一个更大的项目的初始部分,只从上古历史讲到汉末。从列文森留下的资料看,原本应该还有后续。那时的考古资料和可见的史料都远不及今天丰富,但是书中所展示的思考历史的方式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在上述四本书之外,本文集另收入前述纪念文集《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书中首次刊发列文森本人的一篇重要遗作《犹太身份的选择》(“e Choice of Jewish Identity”),除此之外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一次纪念列文森的学术讨论会,作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列文森的著作评价不一,反映出的并非是关于列文森的“权威论定”,而是当时北美中国历史学界以及这些学者各自关注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亦有误解。此书不仅能为读者理解列文森的研究和学说提供一个学术背景,在了解列文森对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冲击以及这个领域在美国的发展上亦有其独特的价值。

列文森关于梁启超的专著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力首先译成中文,于1978年以《梁启超》为名在台湾出版;同一本书后由刘伟、刘丽、姜铁军翻译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作为“走向世界丛书”的一种,于1986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收入本文集的是由盛韵博士重新翻译的完整版,书名改为《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

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儒家中国》部曲最早由郑大华和任菁译成中文,以《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为题于2000年初次出版。本文集所收译本由刘文楠博士重新全文翻译,书名改为《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诠释中国史:从源起到汉亡》(董玥译)、《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戏剧与中国历史舞台》(董玥、萧知纬译),以及《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曾小顺、张平译)都是首次以中文与读者见面。

关于列文森所生活的时代与他的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的著述和思想比较深入的分析,请见书后导读《在21世纪阅读列文森:跨时空的对话》。

2023 年1 月

原标题:《周末荐书 | 列文森:用“对话”的心态去了解“他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