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丰祠丨百花台址蔓荒莎,卜筑新祠感兴多

2023-08-06 14: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南丰祠,又名“曾公祠”,位于大明湖东北岸,汇波门以南,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嘉祐年间进士,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他能诗善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熙宁四年至六年(1071—1073)出任齐州知州,建亭筑台,修路搭桥,兴办学堂,倡修水利,剪除豪强,政绩显著因此被世代济南人所怀念所敬奉。南丰祠占地2690平方米,由南丰祠堂、南丰戏楼、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明昌钟亭、雨荷厅等建筑组成,是一处清静幽雅的古典式庭院。南丰祠正门及祠堂大门上方俱悬“南丰祠”匾额,分别由当代山东籍书法家武中奇和朱学达题写。

南丰祠堂位于南丰祠院内西端,北厅三楹,仿古建筑,南出厦,半壁花棂,抱柱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为清道光九年历城县知县汤世培主持重修南丰祠时所题。2019年,景区对南丰祠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破传统单调的祠堂模式,铸造曾巩铸铜坐像,增加了展板展示,对曾巩生平、南丰曾氏世系及南丰祠历史沿革进行介绍,整个祠堂质朴大气,凸显曾巩一代文学家、政治家的独特气质。

南丰戏楼位于南丰祠堂对面,始建于清末,是迄今为止济南市保存完好的古戏楼之一。2006年4月,对古戏楼进行整修,成为济南著名的曲艺演出场所,演出山东地方戏曲。戏楼面积近300平方米,雕梁画栋,彩绘精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俗民风气息。

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位于南丰祠堂东邻,大厅五楹,1987年10月辟建,原名“剑门书画馆”,陈列有孙墨佛及其长子孙天牧的国画作品。

雨荷厅位于晏公台南临湖处,俗称“四面厅”,1998年电视剧《还珠格格》热播后,依“夏雨荷”的故事更名为“雨荷厅”。雨荷厅为一水榭,四周出厦,红柱青瓦,玻璃隔扇。盛夏时节,红荷碧柳交相辉映。

今南丰祠是由旧日祭祀曾巩的曾公祠、祭祀水神的晏公庙、祭祀光绪年间山东巡抚张曜的张公祠合并而成。

曾公祠,全称“曾文定公祠”,位于今南丰祠东部,即今藕神祠的位置。大明湖畔原有明代曾巩《齐州北水门记》残碑,约在乾隆初年,被居民移立于壁间,后在其附近建起曾公祠。主事者曾重刻《齐州北水门记》碑,立于祠下。道光九年(1829),历城知县汤世培、山东布政使刘斯嵋(俱为江西南丰人)见湖畔曾公祠倾废已久,慨然捐金集资,于湖北岸汇波楼前、明代所筑晏公台之东重建祠宇三楹。曾祠竣工后,汤世培撰《重修曾公祠记碑》立于祠前,并上奏布政使司请求专祠致祭。后经礼部批准,定春秋典祭:除府学和县学的名宦祠内照旧致祭外,每年春秋二祭之期,委派府学教官前往曾公祠致祭。所需祭品每年动支布政司库银四两,分春秋二季给发。日后若有损毁,由地方官捐金修葺。道光十年(1830),刘斯嵋录案制碑,另录《宋史·曾巩传》制碑,一同立于祠前。

1932年冬,李子全作《游曾南丰先生祠记》,其中写道:“门额书‘曾南丰先生祠’。院内,有西厢南舍,为看祠者居所。北有祠堂三楹,内设神阁,阁内立曾公牌位。阁前案上,仅列炉烛,别无陈物。”湖水自南向北穿院而过,上架木桥,由桥可达祠东一座四面水环荷绕的亭子。

旧曾公祠的西边是晏公台,台上有晏公庙,即今明昌钟亭处。晏公台以西,即今南丰祠的西部,过去为张公祠。张公祠是祭祀山东巡抚张曜的专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清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任山东巡抚,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黄河也经常泛滥。张曜上任后,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有言河务者,即使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要请来咨询。《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就曾作为张曜治黄的助手,在山东治理河务三年。当时,从泺口到济南城的大道两旁栽种着许多旱柳,它们是张曜修筑黄河大堤时号召种植的,以备日后不时之需,人称“张公柳”。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张曜正在黄河上监工,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情之时,忽然“疽发于背”,随即回省城济南就医,未几日医治无效而卒,死后谥“勤果”。

清光绪十九年(1893),继任的山东巡抚福润奏请并获准在济南为张曜捐建专祠。张公祠建成之后,因其环境优美,随之成为济南的一处名胜景观。1934年8月出版的《济南指南·杂录》记载:“张公祠,北门里湖畔……有南过厅、北客厅,现经警法研究所借住,又有戏楼过厅。旧捐有岁修银三千两,现已置成田地。”另据当时文献记载,那时的张公祠“殿宇很是雄壮,并且有戏台建筑,从前每逢张公诞辰日,便演酬神戏。在殿左有一座厅屋,前面有一小方池,池上有一所船亭,四周有曲廊围绕着,远山近水,风景极胜。”张公祠大殿于1966年被拆除重建,只有今南丰戏楼、雨荷厅等建筑为清代张公祠原物。

1956年,整修了俱已废置的曾公祠、晏公台(时庙已毁于火灾)、张公祠,将其统称为“南丰祠”(世称曾巩为“南丰先生”),但尚未有纪念曾巩的陈设。直到1966年,原张公祠大殿内一直悬挂着清代绘制的张曜官服坐像,殿内外悬挂的仍是旧时的匾额、楹联。1966年后,张曜画像被毁坏,匾额、楹联被废弃。后因筹办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展览而将张公祠大殿及西侧建筑一并拆除,原址建起12间展览用房,院门也由东门改为西门。1987年10月,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进驻南丰祠。1992年开始对北厅西边3间房屋加以维修,筹建曾巩纪念堂。1994年7月21日,曾巩纪念堂落成,并将其对面的原张公祠戏楼命名为“南丰戏楼”。

来源:天下第一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