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回顾丨“云冈学”的萌发——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探索和研究

2023-08-07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7月16日下午14:00,应吴文化博物馆邀请,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瞿炼老师在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多功能厅做了题为《“云冈学”的萌发——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探索和研究》的讲座,此次讲座为我馆《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与云冈时代》特展系列讲座。

讲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云冈学”的概念、学术史价值与图像资料

讲座伊始,主讲人首先进行了破题,解释了“敦煌学”“龟兹学”“云冈学”的概念及特点,指出三者所依托的主要载体都是佛教石窟,其主体和外延又各不相同。

提及“云冈学”,便不得不指出其学术史价值,主讲人从“云冈学”对中国艺术史早期构建的贡献、石窟文物流失与流转的研究依据以及石窟百年变迁修缮的原始记录这三方面展开评述。首先,学术史方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新兴学科,艺术史将考古学实证方法和传统的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云冈石窟开凿年代明确,保存完整,为中外学者认识、梳理汉唐之间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其次,收藏史方面,民国年间部分云冈文物遭到盗窃而流失海外,早期图像资料可以帮助验证文物真伪、研究其流失、流转的轨迹。最后,文物保护方面,云冈石窟百年来修缮、变迁的相关记录是石窟保护和复原研究的重要依据。

流失于欧美博物馆的部分云冈石窟文物

主讲人展示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早期图像资料。其一是1922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刊》。封面文章介绍了博物馆新购藏的一件北朝交脚菩萨像,作者不仅了解此雕像来自云冈石窟,还明确知道它来自云冈16 - 1窟的北壁,并发表了盗窃前和盗窃后的北壁照片作为证据。

1922年出版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刊》封面印有原藏于云冈石窟的交脚菩萨雕像

其二为结集出版的重要图像资料,如1933年日本青山山本写真场出版的《震旦旧迹图汇(云冈石窟)》和日本《美术画报·云冈石窟号》,它们都是当时发表的介绍和研究云冈石窟的主要成果。

《美术画报·云冈石窟号》(左)与《震旦旧迹图汇(云冈石窟)》(右)

其三是日本来华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又名山本明,1855 - 1943)拍摄于1919年的云冈石窟照片,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石窟附近“云冈村”的面貌。

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摄于1919年的云冈石窟照片

其四是日本学者水野清一(1905-1971)、长广敏雄(1905-1990)拍摄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云冈石窟全景图。照片显示,1930年代开始的云冈村搬迁工作至1940年代已经全部完成。

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摄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云冈石窟全景图

其五是作为对比的2015年拍摄的云冈石窟全景。

摄于2015年的云冈石窟

二.

“云冈学”研究学者介绍

第二部分,主讲人介绍了到访云冈石窟并展开考察研究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其中既包括学者,也包括艺术家、古董商,甚至国外访华政要。

1. 伊东忠太(1867-1945),1902年在考察大同辽金建筑时意外“发现“云冈石窟。随后陆续发表云冈考察报告《北清建筑调查报告》等文,使云冈石窟为中外学界熟知。

2. 爱德华·沙畹(1865 - 1918),法国汉学家,1909-1915年间出版了《北中国考古图录》,是以图像资料记录云冈石窟的第一人。

3. 弗雷德里克·帕金斯基(1877 - 1965),德国古董商,1912年调查云冈。

4. 兰登·华尔纳(1881 - 1955),美国东亚艺术史家,1912年代表史密森学会来华筹建考古学校,1913年访问云冈。

• 伊东忠太

• 爱德华·沙畹

• 弗雷德里克·帕金斯基

• 兰登·华尔纳

5. 日本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1870 - 1945)和建筑史家关野贞(1868 - 1935)二人1925年联合编撰出版大型图录《支那佛教史迹》,其中关于云冈的照片主要来自于山本明的摄影集。

• 常盘大定和关野贞

6. 大村西崖(1868 - 1927),1915年出版《支那美术史·雕塑篇》,系日本近现代学者研讨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著作,其中有关于云冈石窟的大量引证。大村西崖1921年首次到访中国,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云冈石窟。

7. 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龙仁(1879 - 1966)1922年、1929年两度访问云冈,他在1925年编著的《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系统性地讨论了中国雕塑史,其中不仅有大量云冈图像,还有业已流落海外的云冈石刻。

8. 贝特霍尔德·劳费尔(1874 - 1934),旅美德国人类学家、艺术史家,芝加哥非尔德博物馆中国部主任,1923年陪同美国驻华大使一起访问云冈。

• 大村西崖

• 奥斯伍尔德·喜龙仁

• 贝特霍尔德·劳费尔

9. 劳伦斯·史克门(1906 - 1988),美国东亚艺术史家,1932年与费正清夫妇结伴游览云冈石窟。以后史克门长年任职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1980年代初请访美的王世襄先生将其访问云冈时购得的佛像陶眼带会中国交还云冈石窟。王世襄先生又请北京大学宿白教授从中联系,使得该佛眼顺利回归云冈。

• 劳伦斯·史克门

文物佛像陶眼的“漂流记”

10.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1901-1972)、林徽因(1904-1955)、刘敦桢(1897-1968)于1933年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合著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他们注意到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从云冈到龙门)中国本有艺术的风格,得到西域袭入的增益后,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里,反将外来实力积渐融化,与本有的精神治于一炉。”

• 林徽因、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刊发《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梁、林等人绘制的建筑图式手稿

11.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云冈石窟的调查和发表。

193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收录《云冈佛教雕刻》精编版

12. 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于1938-1944年间对云冈石窟的调查、记录及发掘。1951年后陆续出版了16卷《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至今仍为学界公认的权威巨著。

13. 宿白(1922 - 2018)先生对“云冈学”发展的奠基作用与学术贡献。

•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及其著作

• 宿白

三.

深入思考与总结

结尾部分,主讲人总结并评述了云冈学研究中的四个焦点问题:云冈石窟雕塑和建筑的外来源流问题,云冈石窟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问题,云冈石窟艺术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问题和云冈的大像问题。

主讲人指出,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以国家之力兴工建设的皇家窟寺,亦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相关研究应以五世纪下半叶的亚洲历史为背景,研究云冈石窟和印度石窟以及丝路沿线早期石窟的源流关系;以佛教、佛教艺术在亚洲传播和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讨论中国佛教石窟发生、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作为我国艺术与考古领域的新兴学术专题,“云冈学”可以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学术滋养。

在场观众与主讲人进行了提问与讨论,讲座在热烈地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整理:栾峦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讲座回顾丨“云冈学”的萌发——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探索和研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