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展攻略丨从鲜卑到中原:马背上诞生的北魏风帽

2023-08-04 1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鲜卑一族“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南北朝时期,他们成为北方的统治者,雄踞一方。自古即是军事重镇的大同被视作北魏经营百年的平城大都,草原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首服形制也渐趋相似。

鲜卑人常常面临着风沙滚滚、寒风凛冽的恶劣环境,为防寒保暖,风帽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日常传统装束,并随着鲜卑政权的内迁而传入中原,又受到丝绸之路中亚文化的影响。《南齐书·五行志》载:“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旧唐书·舆服志》亦称:“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

《南齐书》书影(左),《旧唐书》书影(右)
均为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由此可知,至北魏平城时期,风帽已经普遍流行,常见的有大头长裙帽、十字长裙帽、垂坠长裙帽、高顶长裙帽、鸡冠风帽等,戴时兜住双耳,披及肩背,能有效地遮蔽雨雪风沙。现存考古资料中,戴风帽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北魏平城建都至迁都洛阳前出土的。

本次特展“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中陈列了不同时期的各式人物形象,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大多佩戴风帽,有着鲜明的服饰审美趣味和游牧民族特色。本期攻略将从墓葬出土文物与壁画入手,探究北魏时期的风帽形制、流行原因与其中蕴含的胡汉文化交融印迹,再现来自千年前鲜卑族首服样式的历史魅力。

一、防寒保暖与审美装饰:

司马金龙墓出土陶俑中的风帽一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牧民族逐渐入主中原,形成多民族杂居的状况,此时期的风帽形制,从山西大同的古墓葬遗址中便可窥一斑,其中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大量铅釉陶俑,多数头戴风帽,或可称作“开博风帽后裙之制”的实例。学者高春明指出,据墓志记载,司马金龙卒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恰为南朝永明二年,与《南齐书》所言的风帽流行时间相吻合。此时,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尚未颁行,但墓葬中的随葬品已经反映出了胡汉融合的趋势。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两件展品“风帽仪卫俑”通体施黄褐色釉,头戴圆顶垂裙风帽,脸颊两侧垂裙外翻。身披小立领直襟长袍,为传统鲜卑民族风格,两袖空垂,衣长至踝。脸部施釉后又涂粉彩,以红线勾勒面部轮廓,黑线绘出五官。俑脸部圆润,面带微笑,神情怡然,双手持物于身前,物件己失。仪卫俑通常位于俑阵队伍的两侧,起着引导主人车驾、举武器等功用。这两件展品的风帽最为饱满,呈盔状,材质相对硬挺,可遮蔽头发、脖颈,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样式,据现存文献资料,后续的软巾风帽、三棱风帽等皆由该型发展而来。

北魏 风帽仪卫俑 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由于轻骑兵具有较强的进攻能力,为北朝重要的武装力量,因此豪门贵族的墓葬多以此显耀家族声威,司马金龙墓也不例外,两件展品“鸡冠帽骑马仪卫俑”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动作整齐,神态坚定,昂首挺立地组成一支队伍,凸显了鲜卑族骁勇善战的豪迈本色。在首服方面,其上穿交领窄袖长襦,下着窄腿裤,左手握缰,右臂向上弯曲,做执兵器状,所戴风帽顶端形似鸡冠,从现存资料来看,这种鸡冠帽主要集中在北魏平城时期的山西地区,且佩戴者身份都是轻骑兵。鲜卑族建立北魏王朝时,还未完全摆脱以打猎游牧为主的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首服文化相比,风帽的实用防寒功能较为突出,佩鸡冠帽的士兵及马均不披铠,流线型的风帽剪裁利落,更加适宜作战。

北魏 鸡冠帽骑马仪卫俑 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一旁陈列有两件出土于雁北师院北魏墓群的展品“陶俑”,分别为男女侍俑,通常位于队伍中部。女侍俑头戴黑色风帽,顶部略尖,向后聚圆,帽中间有竖线刻痕,帽裙垂至肩下,帽与帽裙间有扎带联结。其身体略前倾,面带微笑,上身着红色白边左衽窄袖长襦,下着曳地长裙,双手袖于胸前。男侍俑所戴风帽与女侍俑的形制与颜色均较为一致,上身着白色红边左衽窄袖长襦,下着长裤,脚蹬黑鞋。不同的是,其帽裙两侧作迎风翻卷状,此种从垂裙向卷裙过渡的转变,在北魏迁都后的洛阳永宁寺出土风帽图像中较为常见,这或许是鲜卑族汉化的一个例证,体现出风帽向中原汉人小冠形制演变的历程,垂裙逐渐被更为轻薄便捷的卷裙所替代。

北魏 陶俑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细细端详,这组侍俑搭配匀调,表情自然,垂袖恭立,风帽后或卷或舒的裙摆与此时期流行的褒衣博带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奴仆形象。由此可见,北魏时期的风帽作为一种流行民族服饰,无论贵贱皆通用,且尽管汉族的男女在服制方面界限森严,但鲜卑族深受“男女同服”之俗的影响,母系氏族遗风仍在,故女性穿戴并不设限,御寒保暖的风帽便于劳作和生活,颇受各阶层之青睐。此外,在室内穿戴的风帽已不局限于保暖功能,顶部略尖的形制和竖线纹路,均体现了风帽的装饰细节,亦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具体展现。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俑群

从特展陈列的出土文物中可见,一方面,陶俑已开始身着“褒衣博带”的中原服饰;另一方面,胡族特色鲜明的风帽又频频出现。在同一时期墓葬的人物服饰方面,南北文化交织融合,相辅相成。

二、礼制文明的缩影:

蕴藏于大同沙岭北魏壁画中的各类风帽

西周以降,周公制礼作乐以及孔子对礼的强调,使得礼不仅在观念上,更在事实上取得了绝对的合法性。而北魏时期的当权者来自鲜卑一族,文化相对落后,为扭转劣势,便致力于上承“三礼”渊源,在冠服方面遵循法度。《隋书》言:“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相魏之时,着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尽管一众胡服在改革潮流中被汉化,但风帽却升级为正统“雅服”,王公贵族皆可佩戴,与礼法相合。

如果说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众多陶俑是生动立体的实物,那么大同沙岭北魏墓葬壁画所描绘的种种场景则在平面上复现了当时声势浩大的随行队伍。本次特展精心复刻了这组壁画,其总面积约24平方米,有出行图、庖厨图、宴饮图及伏羲女娲等多种题材,若观察细致,便能发现风帽几乎贯穿于其中,且颜色多为红色或黑色。

北魏,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复制),大同沙岭太延元年(435年)破多罗氏父母墓,云冈研究院藏

北壁出行图中,武士手持弓箭与长矛,身着红色披风,头戴同色圆顶垂裙风帽,顶部略凹,他们列阵整齐,动作一致;吹角护卫、扛鼓和乐舞人员均着窄袖褶服搭配小口裤,作吹拉弹唱状,与武士所戴为同种风帽,顶部更为饱满;画面中央绘制华丽的马车,顶部呈伞状,前后有多名护从,头戴类似“山”字型的鸡冠帽。墓主端坐在车内,头戴垂裙黑帽,身着窄袖,神态平和。

南壁描绘有庖厨图与宴饮图,画面东侧,墓主位于庑殿顶祠堂内,前方一群宴饮者席地而坐,他们皆头戴黑色垂裙风帽,双手袖于胸前,似在谈笑。旁边的男女乐伎舞姿灵动,神情俏皮。西侧绘有粮仓、毡帐、架子车与红顶卷棚车,准备饭食的侍从穿插其间,宰羊、生火、提水,俨然一副忙碌热闹的劳动图景。

概而观之,图像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贵贱,几乎都戴风帽,他们姿态各异,或正襟危坐,或摇曳生姿。因此,佩戴风帽已成为当时的普遍社会风尚,也是符合礼乐文明的官方正统冠饰。

三、结语

北魏时期,孝文帝虽曾下令禁穿胡服,但文化交流之势不可抗拒。随着政权浮沉与时局变换,鲜卑、汉族、中亚等民族文明交相辉映,风帽的形制亦屡有演变,功用由最初的挡沙避寒逐渐向审美装饰发展,承载着积淀深厚的胡风汉韵。

如今,我们在展厅中驻足观赏,陶俑神采飞扬,壁画上的众人也谈笑如初。岁月易逝,文物却留住了一幕幕生动的瞬间,成为每个朝代存在过的证明。

苍原积雪,寒风凛冽,一顶风帽,就是一位草原男儿的英姿绰约,就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泱泱华夏。

参考文献:

1. 郑红峰主编. 二十四史[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2.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文物[J]. 1972(03).

3. 高春明. 中国服饰名物考[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4. 彭栓红. 云冈 鲜卑逸风[J]. 艺术品鉴, 2018(12):1.

5. 海青. 山西北朝陶俑首服研究[J]. 文物世界, 2015(01):21-27.

6. 杨倩倩, 张玉安. 北朝“风帽”形制考[J]. 西部皮革, 2020,42(17):49-50+52.

7. 贾暐. 大同北魏壁画墓研究及艺术探索——以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21):28-30.

特展信息

展览名称: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展览时间:2023.07.01~2023.10.08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一楼第一特展厅

撰稿:栾峦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观展攻略丨从鲜卑到中原:马背上诞生的北魏风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