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的这座古镇居然已经1300多岁了
在上海,有一座1300多年的古镇,因为它远离市区,保留了原有的质朴和纯真,也因为仍然有近万名原住民居住在此,所以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它就是位于浦东新区中南部的“新场”。
如今新场古镇正代表上海,与江浙两省的周庄、同里等十余个古镇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成功,将填补上海“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说,新场古镇是“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那作为江南古镇之一的新场古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新场古镇因盐兴市,因盐衙门而设镇。中国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诞生于此,堪称中国盐业史上全面记述海盐制作过程的杰作,被收录于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 中,新场因此被誉为千年盐都。
新场古镇最早在唐代初步形成,当时被称为“石笋滩”、“石笋里”,盐民、盐商在此繁衍生息,煮盐产盐、运盐卖盐,逐渐形成特有的盐文化。
到了南宋年间,因盐场迁到这个古镇,一个全新的盐场在这个古镇形成,“新场”的名称应运而生。而直到明清,这里都因为盐而繁荣,商贾往来,新场古镇一下子繁荣起来,繁华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上海县城。浦东流传着“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说法,道出了昔日盐场的繁华。
新场古镇最大的特色就是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该古镇以新场大街为轴,从北栅口延伸至南山寺,全长近1.5公里。街道全部由青砖石板铺设,那鳞次栉比的民居散发着淳朴的古韵。
15万平方米的大片民居,一家挨着一家,风火山墙高高耸起,马头墙、观音兜互比高低,雕梁画栋,气韵悠长,至今保存完整的三进以上宅院有四五十处,其中大街西侧的四进以上宅院亦有20多处。
宅院的整体风格是传统的,但门窗、地坪及铁艺栏杆又融合了西方的样式。两者交融,和谐而统一地坐落在这宁静的深宅大院之中。
一式四进宅院,墙门上的砖雕仪门,既是整个宅院的重彩之笔,又彰显了宗族的显赫地位。刻在仪门头上的题额,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家所崇尚的道德风范和处世哲学。通常情况下,正对着仪门的二进屋是客厅,左右有厢房,后面第四进紧靠市河,有独用的水桥和通向对岸后花园的木桥。整体形成了“门面房—住宅—小桥—后花园” 的经典格局。
“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在这脍炙人口的新场谚语中,“十三”与“九”都是吉祥数字,说明牌楼、拱桥之多。牌楼也叫“牌坊”。新场人习惯叫牌楼,如“三世二品坊”,就称作“老牌楼”“石牌楼”等。
在明代,新场有过十三座牌坊,《南汇县志》卷十五中均有记载。最为有名的是由太常寺卿朱国盛祖孙三代建造的牌坊,即三世二品坊,坐落于新场市街正中,上额题书“九列名卿”,左侧书“七省理漕”,右旁为“四乘问水”,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
新场古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的主要特色之一。从年代看,建于元代的有白虎庙桥、众安桥(衙前桥);建于明代的有洪福桥、保佑桥、盛家桥、杨辉桥等;清代有千秋桥等。
其中著名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知县韩运鸿倡修。该桥20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石拱桥,自60年代起,为方便人力车过桥,改建成平板石桥,2006年,又恢复为石拱桥。
重建的桥由同济大学设计,其中桥面中心的一块锁桥石是明代原物,60年代被拆下后,该石一直存放在一电灌站水槽中,复建石拱桥时,该石被重新铺设在桥面上。
与很多地方的古镇不同,新场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
一幢幢古老民居里,依然住着爷叔阿姨;一排排门面房前,依然卖着土鸡蛋、野荠菜。街边铺面里馄饨或是臭豆腐飘香。
每天,依然生活在这座古镇的人们走过年代久远的石板路,去熟悉的小店买早点;古镇河边廊檐下,偶有居民晾晒被子;老屋后的河岸边,依然有老人悠闲地驾着鱼竿,晒着太阳。
这里有一种文化,有一种生活气息,这是真正活着的古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克勒门”是啥?
克勒门
是一个在上海
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文化沙龙
原标题:《上海的这座古镇居然已经1300多岁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