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工作法|建立新邻里关系:挖掘社区种子

边莉君
2023-08-07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社区信息平台搭建起来后,我们围绕居住者做社区,着力于人和人在社区内的关系建立。如前所述,要让居住者相互建立一定信任,自身感到安全,进而能够相互帮助,同时拥有选择的自由、保有个体的边界。这就是社区新邻里关系。

社区种子指的是,在社区中主动参与,并成为枢纽,引导更多人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居住者。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以及相应的六边形社区动员工作法,都建立在居住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能否挖掘到社区种子,决定了新邻里关系能否建立起来、六边形动员工作法能否进一步开展。

上海,一次邻里自发聚餐。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不同介入力量的优势与局限

社区是“万物皆可用”“人人都可以为社区创造价值”的场域。任何介入力量都能为社区带来价值。当下对中国城市社区而言,有以下介入力量:

行政介入

一般以居委会的名义在社区呈现,背后是繁杂的行政系统。居委会在社区相对有公信力。

维权介入

以业委会为代表,法定意义上,代表全体业主的权益。业委会按照程序成立,但全体业主较难达成一致,在大规模居住社区内,信息难以全面流通,导致业委会有心无力。如果对业委会缺乏监管,就会存在较大风险,产生社区新的权力中心,侵害业主的公共权益。如果出现这种风险,需要一事一议,目前并没有特别普适的解决方案。

公益机构介入

公益机构一般是服务提供者,以第三方角度介入社区。服务的购买方,即甲方,一般是政府部门,服务提供者需遵从甲方的意志。但是,如果不是为居住者工作,就谈不上为社区工作。如何争取甲方支持,获得做社区的空间,几乎决定了公益机构(包括社工群体)在社区是否有存在价值。

对甲方来说,如果“做和不做没什么区别”,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支付邀请公益机构介入的成本?实际上,需要让各方看到,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并不是钱可以衡量的,要用“是否改良了社区环境”“是否给社区创造了增量价值”“是否居住者因为社区工作改善了生活状态”等衡量。

开发商/物业/商业介入

中国社区的新建楼盘,开发商开发后,一般直接交给前置物业。因此,开发商和物业实为一家。不妨把开发商介入、物业介入甚至商业介入放在一起看。

这些介入有其天然优势。因其资金雄厚,做的项目有趣,尝试更大胆,形式更丰富。但问题是,其所有逻辑都建立在空间上,一旦离开建造空间,就不知怎么做。其实,空间由人使用才产生价值,开发商的职责本是“居者有其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才是各方的美好愿景。

上海,同济新村里的活动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空间依赖”的问题是,一旦空间成为绝对存在,人就变成可替代的、流动的、次要的了。实际上,社区空间是居住者的,产权/居住权拥有者才是社区的主人。居住者有天然的权力,外部介入力量只能作为辅助。与此同时,权力边界就是责任边界,社区发展得好不好,责任也在居住者。

作为与开发商一体的物管公司,无需经过全体业主聘用,物业即可介入社区。由此,物业行业和开发商重度捆绑,总体规范性和职业素养相对弱,难以实现自身健康发展。而中国社区体量庞大,物业目前仍是旱涝保收。

各类商业力量,积极介入社区。这是值得赞赏的。问题是,社区是居住者居住的场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底层堡垒。商业需要具备为社区服务的基因。本人看好这类力量未来在社区的价值。

实际上,围绕社区的各类力量,都可修正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创造价值。

以下,我们回到居住者本身,谈谈社区种子。

社区种子的定义和价值

社区是否可以发展,取决于居住者是否参与、行动、积极改变,而不取决于外部力量有多强大、专业技术有多牛。

居住于社区中、有意愿深度参与社区整体改良的居住者,我们称之为“社区种子”。

社区种子,相当于社区最早行动的居住者。TA行动起来,影响更多居住者去深度关注、参与、行动,引发社区环境改良,激活内生动力,让社区发展成为可能。实际上,如果居住者没有意愿或动力,那任何改变最终都会回到起点。

能否高效挖掘社区种子,取决于社区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与居住者的直接接触当中,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社区从业者,可凭职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敏锐的观察力,来识别其是否具备社区种子的特质。而经验相对浅的社区从业者,可以通过广泛接触居住者,来弥补自身弱点——直接接触的居住者数量越多,发现社区种子的可能就越高。

但当下社区从业者的普遍情况是,缺乏动力去“直接接触居住者”。大家更愿意接触居委会、街镇工作人员、开发商、物业、行政系统、商业力量等。因为对象相对更具体,能针对自身工作指标去沟通。至于直接触达或认识多少居住者,本身不会列为工作成果。由此,从业者对这件事可能没有动力也无法理解。尤其是经验较少的从业者,短期更是无法从中获益。

就专业层面来看,常规的社区工作,需要直接触达居住者,了解群体共性的需求,并将此作为起点。这和用调研表粗略访谈几个居住者,或和社区利益相关方合作,找一些和社区利益相关方关系好的居住者做工作坊,表面上做出调研需求的样子,是完全不同的。

上海街头,一手牵狗、一手带娃的一位女性。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其实,连居住者自身都很难把真实需求表达出来,因为大家往往并未意识到自身真实需求是什么。如果不接触真实的居住者群体,是无法调研其对社区的真实需求、群体的共性需求的。

目前,社区大量决策建立在一定的务虚基础上,即引导居住者形成符合行政逻辑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只有部分居住者了解从业者到底要什么,以此迎合外部来到社区的力量的需求。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职业层面看,社区从业者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需要经过职业训练,背后则需有体面的收入支撑。由此,社区发展才能规模化实现。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等待,需要尽可能行动起来。从社区层面看,居住者群体庞大且丰富,正是可以借助的资源。哪怕社区从业者不具备特别过硬的职业能力,只要愿意放空自己,对居住者海纳百川,跟着社区发展节奏走,也可帮助社区蓬勃发展。

按照二八定律,一个社区至少20%的居住者可以被激发起来,成为社区种子。这个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社区的,是最有持久动力让自己的社区变得更好的一批人。

挖掘社区种子,既是社区的刚需,也是对社区从业者的训练。从业者如果心怀愿景,可以去社区学习,去居住者身上学习,快速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要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接触居住者,使用居住者词典观察居住者,进而备注标签,筛选出社区种子,一步步引导行动。

上海浦东的一处社区,居住者因共同的关切而形成社团,以TNR的方法救助小区中的流浪猫。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而在挖掘过程中,要保护社区种子

普遍而言,居住者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经过培育。而社区利益相关方所做的一些尝试,会与一些居住者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比如,一搞活动,总是固定的一批人来参加。通常,利益相关方也会释放资源,以维系和这些群体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变相权力/利益关系,无法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只是减轻了利益相关方的工作负担。

在这种状态下,社区种子的出现与行动,就会面临质疑。实际上,相对庞大的社区而言,居住者是很弱小的。在社区没有形成良好氛围时,居住者群体及利益相关方会天然认为,居住者的行动都是利益驱动,即必然“图点什么”。因此,在信息不对等、信任关系尚未建立时,居住者个体行动存在很大风险。

所以,社区从业者挖掘到社区种子后,首先要对社区种子进行保护,避免其承担过高风险和无差别质疑或攻击。有些社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较紧张,人们宁愿保持距离,不愿承担风险去信任一个非亲友关系的人或群体。

社区种子愿意行动起来,这件事很珍贵,没必要被无谓的流言、质疑、攻击所消耗。否则,就更没有居住者愿意站出来,为社区做点什么。

上海,同济新村小区,孩子与蝴蝶。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社区种子的保护,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挖掘社区种子的同时,创造安全的社区氛围。

首先,需要社区从业者在社区范围内不断倡导,输出相关的价值观,描绘社区有居住者参与后的美好蓝图。

其次,以多样的形式,呈现社区未来愿景,比如海报、活动、图文输出、创造邻里交互场景,等等。

有条件的社区,可逐步建立满足精准需求的社群。通过社群基于共性需求的交互,可以自然输出社区互助的价值观,增强参与者对社区的情感。大部分居住者对社区无感,不知社区是什么,不知社区主体居然是自己,也不知社区责任需要居住者来扛;不知社区和自己有何关系,甚至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更不知社区多有趣,不知社区可带来兜底的安全感、归属感等,能让居住的幸福感几何倍数增长。

具备职业素养的社区从业者,是社区愿景的规划师,是社区的引导师。和居住者逐步建立信任后,可以一点点输出社区愿景,引导居住者一起畅想和期待。这是基于居住者真实需求,唤醒社区公共参与意识的过程。

接下来,居住者意识到社区是自己的,就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玩法。因为社区是自己的,当居住者有念想有需求表达出来时,就可获得排山倒海的支持,大家会自发行动。这也是来自社区从业者为居住者争取的空间——争取到的空间越大,支持就越排山倒海

第二,是运营社区小助手,把社区种子藏在社区小助手身后。

当社区氛围尚未起来时,要通过社区小助手,营造邻居都很关心社区的氛围。采用“居住者”“邻居”的整体形象进行传播,社区种子就不会轻易成为众人眼里的靶子。因为大家都是群体一员,社区种子可以相对安全或隐蔽或显性地自由行动。

总之,社区小助手是应用于社区场景的工具,可为社区种子代言、呈现社区种子的行动,以此引导更多居住者行动。

社区种子的挖掘方法

常规方法

整体调研后,了解到居住者情况、小区及周边环境及设施、历史遗留问题、公共空间、社区矛盾、车位配比等,知晓居住者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通过实地走访、与中青年群体一对一、一对多访谈调研,也可通过组织社区工作坊调研。过程中需关注参与的性别比例。

可通过以下表格,记录采集到的信息:

高效方法

1.广撒网,精准挖掘

以北京D社区为例,我们在社区做了前期调研,对社区情况(建筑、人口数量及居住性质、商业、已有社团等)做了初步了解。参访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住者,对居住者群体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来,我们针对D社区实际情况,完成了社区小助手搭建,将其作为社区传播主要工具。

然后,在社区线下枢纽张贴海报,有意愿的居住者主动添加小助手。

通过小助手,我们和居住者一步步建立信任,进行观察,初步选定愿意加入社区公益事业的潜在社区种子。

接着,召集社区种子,共同商议如何发展自己的社区。过程中,把小助手定位为邻居轮流打理的志愿者微信号,以小助手名义在社区展开工作。

进一步,让居住者去做居住者的工作。通过面对面约谈、社团沟通以及在社区活动中发现、居住者主动上门等方式,挖掘更多社区种子。

有了第一批居住者加入(添加了社区小助手),之后就可以形成滚雪球发展。通过在社区和居住者所共同创造的内容,我们逐步吸引更多居住者来到社区,促成其发生交互、组织活动、产生新的行为模式等。

人们一旦开始表达或行动,就是物色挖掘社区种子的时机。同时,从业者要评估TA是否具备社区种子特质。比如,表达是否有逻辑。有的人表达清晰,但只是喜欢谈天说地。有清晰逻辑的居住者是不可放过的社区种子,要使出浑身解数打动他们,使其关注社区,愿意到社区里做一些事。

当然,有意愿是前提。人们的意愿隐含在表达中。比如,有一次,居住者主动在我们的工具上(APP或小程序等)注册社团,是完全自我驱动的行为,我们没有做任何激发或引导。这样的社区珍宝要好好呵护。而居住者一旦做出行动,就是明确的需求表达。这种表达一旦开始,是不可逆的。

这些需求需要回应和承载。但具体需要并非一成不变。做人的工作,就是在做发展性工作。我们面对的居住者是时刻可变的,社区各类元素也在时刻变化。从中找到共同规律,是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所在。

2.信用良好者的推荐

在郑州Z社区,我们没有任何在地资源或积累,社区项目开展难度很大。因而,必须寻找在地支持的力量。

我们从公益圈入手,寻找郑州在地的小伙伴。一位因筹款平台认识的公益圈伙伴正好在郑州,我们又通过他认识了郑州其他关注社区领域的小伙伴,还认识了郑州大学社工系的老师,以及关注社区的一些河南学者。

巧的是,其中正好有一位Z社区的居住者。这位居住者是一名律师,曾在公益机构工作。他是很“赞”的社区种子,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思路清晰,表达能力也好。

经过面对面引荐,我们向其阐述,在Z社区做项目,是为让老百姓在自己居住的环境里收获好邻居,得到良好的社区氛围。这位律师居住者表示,这样的项目是第一次听说。他向往良好的社区氛围,况且是自己居住的社区,出点力也应该。就这样,律师成为团队一员,轮值打理社区小助手,参与社区所有工作。

通过这位居住者,我们逐步了解,社区现有哪些群体,哪些超级大群是哪些邻居发起的。这些真实信息很重要。但这些群,要么是维权群,要么是广告群,很难从中物色到理想的居住者。

于是,在人们吃过晚饭散步时,以及周末中午时,我们进入小区去和大家聊天。这样,又知道了几个邻居微信群,虽然只有二三十人,却是日常生活交流群,收获很大。聊了几天后,需要总结进展,一时找不到地方,我们跑到物业前台,占了几张椅子,谈得眉飞色舞。有个来物业办事的居住者,旁听很久后,按捺不住也加入了我们!

最终,我们物色到符合社区种子要求的邻居。有律师、建筑师、大学老师、摄影师等六七个邻居,且职业都不重复。在此基础上,组成在地工作小组,确立在地工作机制,实操中,我们引导居住者实践,在其中赋能和成长。

最先挖掘出的社区种子,有榜样作用。社区的激活是整体性的,各个居住者和社区利益相关方,都会因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该对自己的介入过分自信。社区介入是动静很大、指向明确的动作。所以,信用良好者的引荐很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社区种子中值得第一批挖掘的人。他们可以作为榜样,引领后面的社区种子出现。

不同社区要采用不同策略。比如,郑州Z社区处在维权中(新房交付),我们并未广撒网寻找社区种子。依靠的是信用良好者的推荐。信用良好者没有利益诉求,对社区种子知根知底,降低了沟通成本,提供了真实判断。

实际上,社区之中,人和人之间建立信任,这个过程也是同步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基于真实的居住情况,个人也能表现出最真实的信用状况。

3.付出成本的社区行动者

如果社区有居住者响应并开始行动,就意味着他们理解了建立社区邻里关系的价值导向。

比如,在北京D社区,我们发起过一次敲开邻居门讨糖的行动。我们征集愿意提供糖果的家庭,将分布信息制作成讨糖地图,让孩子们按图索糖。

当时,我们来到这么一户人家,一进楼栋就有指示小海报,孩子们一路跟着小海报来到家门口,发现整扇门做了装饰。打开门,发现整个房间都装饰好了。主人用层层餐巾纸把自己扮成“僵尸”,热情招待了讨糖的孩子。右边上方的架子上,主人用蛋壳作画,配合讨糖主题摆了一排。而大家此前对这家人并不熟悉。这家人完全自我驱动,精心准备。这说明,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建立,这家人已有自己的理解,并付出了行动。

支付成本是一项原则。倡导居住者支付成本,是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之一。

居住者支付成本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支付时间、精力、创意、资源、信用、费用、物资、人脉、行动、组织力,等等。社区行动者进行支付,就是认同社区发展要自身承担责任,而且行动了起来。行动是衡量社区是否有所发展的唯一标准。

社区种子的标准

社区种子有以下标准: 

A. 主动积极有意愿。这是主要条件。社区新邻里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居住者的主动参与。如果居住者不主动,或利益相关方对社区没有采取主动,那我们的策略是——你不动,那我也不动。只有人的意愿体现出来,我们才能激活其自驱力,实现可持续的行动。

被动接受会剥夺居住者的主动权,使其形成依赖。实际上,我们是在培养一个孩子,而不是要把其一生命运捆绑到我们身上,不如早点把一切权力交给孩子。

B. 明事理,讲道理。简单来说,是能理解社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可以换位思考,与邻居为善,讲道理。如果和邻里纷争多、和各利益相关方存在矛盾,就不适合挖掘出来。

C. 人品佳,做事有责任心。可观察其做事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踏实靠谱完成,是否值得信赖。

D. 年龄多元,以中青年为主。我们多个社区的实践证明,社区承担大部分事务的是中青年群体。中青年和青少年一样,在社区是隐形的。前者是当下社会的中流砥柱,后者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让这两类群体回归社区,是我们期待发生的变化。

E. 具备社会价值,职业最好不重复。原则上,成员职业越多元,团队之间互补性越强,其间产生的可能性也越丰富。

F. 有创意,能出点子。社区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需要创新精神。当下,人们通常对社区的想象极其匮乏,很难想象会和邻居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共同创造诸多有趣的社区行动。所以有创意是重要的标准。

G.文字梳理能力和逻辑性都好。如果有这个能力,可考虑造福其他社区。一个社区培养的社区种子,如可以落地其他社区,能大大节约培育社区人才的成本。

H.具有公共精神。这条放在最后,是因为不强求。邻里关系是可选择的,可以选择参与社区,也可以选择不参与,可以选择认识邻居,也可以选择不认识。可以为社区做些什么,也可以不做。社区应该是开放的,居住者不需要被道德绑架。

以上标准,可按照社区基础条件选择。也许大家觉得太苛刻。但在我们的实践中,每个社区都存在社区种子。只是,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挖掘,并陪伴他们成长一段时光。

挖掘社区种子,最重要的是居住者意愿。先要了解:居住者是否愿意参与/组织活动?在社区的任何行动,都要尊重居住者的意见。这样,才能让居住者最终自主运转,实现自我服务。

社区种子的首要标准是,主动积极有意愿

按照六边形工作法一步步做,在实践中,符合D、G的居住者容易找到。

居住者如果聊得来,并认同以下观点,就基本符合B、C、H:

观点1:任何活动都有成本,我们要心怀感恩。

观点2:愿意遵守并维护社区里的规则和规章。

观点3:愿意为社区活动支付合理费用。

观点4:任何活动都应准时到场,配合好主办方。

观点5:愿意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做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活动。

符合F、G的居住者,讨论时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从做事结果中,能看到文字梳理能力和逻辑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找出潜在的社区种子,其特点通常如下:

(1)身怀多项技能,会唱歌、会乐器、会跳舞、会画画、会做饭、会烘焙等,俗称斜杠青年。

(2)对社区小助手配合度高。

(3)积极主动帮助他人。

(4)愿意并喜欢分享。

(5)能够承担事务并按质按量完成。

(6)活动按时或提前到,尤其是提前抵达的。

(7)家中有孩子,重视教育。

(8)热情、开朗、活泼,爱社交,爱发朋友圈。

人和人接触中,在没有建立信任关系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社区种子也是凡人肉身。居住者个体很弱小,即使有较强的公共参与精神,如果受到误解,也很容易往后退。

我们曾在一个社区,挖掘出一颗很不错的社区种子,是一位IT行业的小伙伴。谁家电脑出了问题,他只要在家,就愿意立马上门提供免费服务,认为帮助邻居举手之劳。有一次,这位居住者在邻居群里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没有任何偏袒之意,却被其他人怼到退出,之后再没出现过。

因为,社区没有提供安全的环境。社区种子是鼓足勇气才站出来,不存在利益驱动,却受到大面积围攻。出于自我保护,社区种子自然会退回去,保护好自己以及家人。

如前所述,没有任何保护,贸然将居住者放到社区中,是很不负责任的。社区极其复杂,不应毫无准备地把居住者推出去,应该把问题前置解决好,让社区种子可以安心在社区施展才华。

可以保护社区种子的,首先是社区团队。即,已成立的社区工作团队是社区种子坚实后盾,要对其力挺,使其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作为社区团队主要使用的工具,社区小助手需要持续面对居住者与利益相关方,为社区种子做信用背书,协助社区种子和其他各方逐步建立信任,树立社区种子在社区的声望。

居住者初期可使用“社区小助手”直接接触其他居住者。个体无法与环境抗衡,如果社区环境的善意不足,更需要“社区小助手”这个保护伞。

就是说,要做社区,首先具备的能力是——保护好自己。我们都是肉身,无法抵御不明之处的恶意。同时,也不能对人性下判断。在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定义中,我们一再强调“保有边界”——不评判正是边界的体现。

另一面,环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果作恶不需支付成本,为善却要支付昂贵成本,那选择作恶的人就会持续作恶,没有人愿意为善。

因此,挖掘社区种子和创造安全的社区环境要同步进行。不能光靠挖掘社区种子,就指望居住者去自行创造社区。居住者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看到居住者维权时,我们可能误认为他们很有力量。但实际上,一些维权实践,不仅不解决本质问题,反而让投机者有利可图,让掌控者升级了对话方式。本质上看,如果连对话的信息渠道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有能力进行博弈或平等对话。

社区小助手正是一个信息渠道。我们打理小助手的过程中,又延伸出一系列工具。通过社区小助手的使用,让居住者感受到正向的反馈、社区的奇妙、邻居的友好、各方力量的帮助,为社区良好的持续发展种下真实的种子。另一方面,社区小助手也是一道屏障。经由之前的教训,我们把使用社区小助手并保护好社区种子,纳入工作目标。总之,凡事有利有弊,不能看具体形式,要认知到背后的逻辑。

社区种子挖掘到后,我们鼓励其采用社团形式呈现在社区,而不是以个人身份。这样,居住者看到的是具体的社区项目,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可降低针对个人评判导致的风险。

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居住者,但不是每一位居住者都有能力承担社区各项事务。因此,我们要对社区种子赋能。社区建设需要什么技能,就引导社区种子掌握什么技能。

我们将赋能培育分为三大部分:实践培育、提升培育、进阶培育。

实践培育指,在居住者成立社团、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居住者使用工具,进行活动的组织、策划、传播和执行,在实践中不断形成自身领导力。

提升培育指,社团发展壮大、发育成熟后,社团核心成员要有统筹能力、逻辑能力、梳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可通过工作坊形式,让居住者相互学习,也可引入外部力量培育居住者。

进阶培育是为在地居住者团队进行的,主要让居住者学会挖掘社区种子,协同居住者进行大中型活动,进行社区议事,陪伴居住者、社区共同成长。

不管什么类型的社区,只要培育居住者使他们成长,社区就会得到改良。

社区种子赋能案例

1.城市社区种子赋能案例

铭哥是S项目的居住者。S社区是城市社区,社区流动人口占比80%左右。起初,铭哥是好家长社团的志愿者,为好家长的孩子讲故事、做实验、搭乐高。随着社区带来的满足感越来越强,他成为赶集社团创始人,为社区居住者组织线上赶集和线下市集。第二期社区市集中,他发挥专长,为市集画了摊位图,协同物业成功举办活动。火热的市集也吸引到商户赞助。从对谈判一无所知,到顺利取得赞助,铭哥不断在社区实践和团队引导中成长。如今,社区的市集举办到第五期,居住者参与越来越有序,铭哥在社区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以社区羽毛球赛事为例,居住者要举办这样的赛事,就要整合大家的碎片时间,难度很高。因此,需要帮助发起的居住者全盘捋顺。先做整体规划,包括人手和资金怎么解决、赛制制定等。有了这个规划后,就成立核心团队,居住者需要分工,各自责任到位。

大家总以为,做志愿者、做公益是随心而至。但实际上,公益是社会责任担当,不可随意。实践者必须有专业要求,并对自身分工产生责任感。一方面,办活动、分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从业者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事情是居住者有意愿、有需求要做的,有内生动力。不过,其中也有要引导的部分,因为居住者对自身需求是模糊的,或对社区没有概念,意识不到相应需求可以在社区寻找承载空间

赛事组委会建立起来,定场地、定裁判、定时间、定预算等,方案就完善了。接下来,经费由一位居住者赞助,比较顺利。经过此前一些工作,意识先进的居住者,已认可社区发展需要居住者出力,也愿意出钱。另外,很多居住者来自周边乡村,有邻里有事儿各方支援的文化。

事项定好后,开始招募报名。一般而言,社区公号传播就很迅捷。但这个社区相对弱些。物业也会帮忙,不过居住者和物业关系紧张,更多是相互信用背书。

到了报名截止、正式开赛那天,居住者激动得不行。

2.农村社区种子赋能案例

云南马坪关地处偏远,7%的村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因此,这个案例属于“内部村民+外部力量补充”的模式。马坪关的村民普遍淳朴又羞涩,他们固守在自己的村里,几乎没有走出马坪关。

双喜是马坪关社区种子中第一个站出来的。他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从马坪关走出去,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外部力量帮他制定了参访计划,并联系了园艺老师。双喜起初不爱讲话,后来能将自己和花艺的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双喜回到马坪关之后,将所学技术用在自己的花园中,提高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进步。

以此为起点,按照相同逻辑,外部力量支持不同村民走出马坪关,学习不同技能。三年内,村内90%的村民都参与了走出马坪关项目,出去学习技能,回来发展村庄。村庄人均收入从2016年起的3500元/年,到2019年每户人家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的平均水准(以一户家庭5口人计算)

(作者边莉君系社区工作者,本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