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文化】西华师大蜀道研究院院长金生杨教授:“蜀道”是一座治蜀兴川的“金矿”

2023-08-03 15: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他此行第一站,是翠云廊古蜀道。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蜀道研究团队成员蔡东洲给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古蜀道和古柏的故事。

蔡东洲所在的团队专注于古蜀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7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华师大蜀道研究院院长金生杨教授。

金生杨翻阅古蜀道地图

关注蜀道

与长城、大运河一样

都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

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金生杨成为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一名老师。从2008年开始,他持续致力于关注蜀道,特别是蜀道文献。“蜀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大动脉,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线,也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线、自然人文浑融一体的生态线,承载着官私文书传递、货贸往来、文化传播与交流、民族交往交融等社会事务,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变革。”金生杨说,蜀道与长城、大运河一样,都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

从2011年开始,金生杨指导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倾注古蜀道,相继发表多篇论文。2017年,西华师大蜀道研究院成立,金生杨任院长,成员主要来自

学校的历史文化学院,包括蔡东洲教授都是这个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蜀道的考古调查和文献整理,深化蜀道历史文化研究,让蜀道不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让蜀道成为一座治蜀兴川的“金矿”。

生态蜀道

“列树以表道”是传统

看看历史上怎样植树护树?

我国植树的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当时的道路大都由官方出资修筑,被称作“官道”,种于两旁的树便叫做“宫树”。《周礼》记载:“设国之五沟五途,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郊及野之道路”旁必种树,称作“列树以表道”兼“以荫行旅”,负责植树的往往是一州一县的“长官”。《国语·单子知陈必亡》一文中有说道:“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金生杨介绍,蜀道上曾有七次大规模植树,秦始皇令蜀中州郡官吏在驿道旁大量植树,“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经秦、蜀汉、东晋、北周、唐代、北宋、明朝七次大规模种植而成型。明正德十年乙亥(1515),李壁出任剑州知州时,令全州人民广植树木,在驿道上补植大量柏木。

金生杨的研究表明,道路两旁植树木,在历史长河中,差不多是一项基本国策,用为标注驿道,用来保护驿道,为商旅行人提供便利。“柏树生命力强,适宜我国大范围种植。”

《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七月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敕令:“诸系官山林,辄采伐者,杖八十。”明代也发布了禁止官民剪伐树木的政令;清代还给每棵古柏悬挂木牌、编号。

明正德年间,剑州知州在交接时,要相互清点古柏,签署离任交接单。上级把州官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考核政绩、评价升迁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一历史惯例延续至今。

行走蜀道

连接中央四川的大动脉

寻找典籍文献里的蜀道

“蜀道是一条中央通往四川的官道,2000多年来,官绅士夫、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行走在这条蜀道上。”从汉代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李白杜甫行走四川,再到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祯两次出入四川——金生杨从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里寻找“蜀道”。“一般都是从北面广元,经金牛道入川;从南面,经长江三峡出川。”金生杨介绍,广义的蜀道还包括嘉陵江、长江水路,这也是蜀道重要的一部分。

典籍文献最多的是文人墨客或政府官员行走蜀道留下的“行记”。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户部左侍郎、大文学家王士祯奉命入陕西、四川,祭告西岳、西镇、江渎。从北面广元经蜀道入川,在当年四月二十日走到剑门关,写下行走日记:“二十日,阴。剑关以南,古柏夹道,如龙蚪。两巨石对峙,曰石洞子,岩厓峭仄,缘石磴屈曲而上,五六折乃造其巅。食罢,三十里,达剑州。”这是王士祯第二次入川,他在《秦蜀驿程后记》详写每天的天气和沿路所见所闻。往返用时近半年,行程共计一万一千里。

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二十三日,四川乡试副考官陶澍从北京至成都路上,经蜀道行到翠云廊。他写道:“是日所行,皆在坡垅之背,道旁古柏成围,黛色干霄,连绵不断。青树子一带,尤郁森可爱,皆明正德时州牧李璧所植。自剑阁南至阆川,西至梓潼,三百余里,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国朝知州乔钵,题曰‘翠云廊’。兵燹以后,各山树木甚少,独此处苍然古色,殊不易得。”

金矿蜀道

一座治蜀兴川的“金矿”

文化传承绿色生态之路

不只是在典籍文献里寻找“蜀道”,金生杨和他的团队还多次实地考察,调查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阴平道,沿线的古道形制、塘铺、驿站、古桥梁、古城古寺、墓葬、摩崖石刻、民居及民风民俗等皆在调查范围之内,编写详实的《蜀道考古调查报告》。

茘枝道宣汉段考察

荔枝道与川东驿道交汇线上考察

米仓道南江段考察

“专注一个问题,持续深入研究下去!”金生杨和他的团队捧出丰硕的蜀道研究成果。金生杨教授主编《蜀道行纪类编》46册,成为蜀道研究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蔡东洲教授主持完成四川省交通厅科技项目“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课题研究”,整理编撰《蜀道文献选编》;团队先后发表《三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唐宋陇蜀道研究:基于文物和出土文献的考察》《略述<蜀道驿程记>的史料价值》等多篇论文。

这是一座富矿,一座金矿。研究蜀道15年来,金生杨对蜀道最大的感受为,这是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好、挖掘好、传承好。他将自己的微信名定为“金矿”,痴迷着,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座矿里挖宝,“古为今用,这是治蜀兴川的‘金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百年来,蜀道两旁柏树的种植和管护都贯穿祖先生态环保的理念,而且很长时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金生杨发现,明清以来,出入蜀道并留下“行记”多为官员。他们沿蜀道考察自然人文历史,观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作为地方治理的决策依据。还有像李白、杜甫之类的文人墨客,他们多写诗词,感叹山川地貌神奇伟岸。“这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传承的血脉。”

来源:封面新闻

作者: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李黎 陈娟娟 杨方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