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工作法|把社区交给居住者:新邻里关系从何处落地

边莉君
2023-08-03 22:0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现代社会的社区新邻里关系指的是,在居住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邻里间保有个体边界的、相互尊重又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非强迫性社交。即,居住者有选择不参与的自由,可以选择不主动参与社区。如果不尊重居住者的基本权利,新邻里关系将无法形成。

进一步说,居住者主动参与社区,需建立在彼此尊重、梳理出公私边界的基础上。如果居住者不尊重个体,不尊重生命本身,公共和个人的边界不清晰,没有建立起新的社区秩序和规范,那么新邻里关系就无从形成。

上海,同济新村社区的一处公共空间。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社区新邻里关系,是基于社会居住形态变迁、居住者之间黏性较弱的现状,从而构建的新的社会关系。并非要让社区回到家长里短、嚼舌根、过度干涉个体自由等状态,用世俗规约去束缚生命发展。

具体说来,“居住者主动参与”意味着,居住者自行做出选择,比如自主决定改良其居住环境,或任由其衰败,或漠不关心等。谁的社区谁做主,这些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个体做出选择,并承担其后果即可。

“相互尊重又相互支持”指的是,支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缺乏彼此尊重的“支持”,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

居住者主动参与,是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前提。本人实践中同样以此为基础。社区新邻里关系具备以下特征:

1. 非正式关系

新邻里关系是人与人的非正式关系,与任何头衔、身份无关。这一非正式关系,可选择余地大,是自由选择、自行承担的新社会关系。

实际上,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发端,正是来自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产生需求,需求推动新关系建立。

2. 呈现积极面

新邻里关系的建立,可让社区呈现积极面;消极面亦可在新邻里关系中得到化解。成员形成共识,共同承担解决问题。

无论是抗争、矛盾时常发生的社区,或是极冷漠的社区,成员不管激烈争取发声,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会让社区呈现消极面,使得邻里情、互助氛围无法形成。实际上,通过价值观引导,社区是能让积极面发扬光大的。

3. 富有创造力

真实的中国城市社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居住者和所有社区相关方参与,为社区创造增量价值。正是在新邻里关系构建的过程中,社区被创造出来,其过程必定充满了开拓精神和创造力。

深入了解社区,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创造力的居住者。赋予他们一定权利,在自由无压力的氛围下,大家相互激发,能为社区创造很多有价值、有新意的事。如众筹俱乐部、社区菜场攻略等。

4. 声望系统

建立新邻里关系,不是基于权势或金钱。居住者或社区相关方为社区创造的价值越高,其在社区及其溢出范围就越有声望。

社区从无到有,要靠每位参与者的互动协作、共同成长;独立于行政或市场系统,声望系统是对社区贡献较多的居住者和相关方的认可,和其是否有权势、钱财或能力无关。对社区所做贡献多、认识的居住者多、邻居评价高的居住者,在社区就会具有影响力。这就是社区声望系统。

5. 教育功能

环境塑造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社区需要承担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功能。

孩子在社区接触到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居住环境会奠定他们日后对社会的感知力。只要成年人在社区交流,孩子在此间就自然学习。而对于毕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社区力量的支撑,有助于他们渡过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而老年人在社区相互交流,则可通过倾诉并缓解压力,让社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上海同济新村,孩子在社区绿地中与蝴蝶玩耍。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6. 疗愈功能

新邻里关系的建立,能让社区成为可为个体兜底的安全网络。个体遇到需要支持的情况时,社区中的群体可以及时给予支持。

不管遇到什么事,回到社区,可以找到人倾诉,还有人可以理解你,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有邻居能帮助。人情温暖可以缓解来自职场、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压力,以及个体或群体遭遇的生命创伤等。

确权的基石

构建新邻里关系之前,要理清社区产权归属。如此,才能确定谁是社区行使权责的主体。这些主体是建设新邻里关系的基石。

如果全靠外部力量投入建设社区,一来成本过高,二来不可持续。介入社区的外部力量,哪怕再强大,也并非社区主体。外部力量可以成长为很好的社区协作者、发展共创者、共同体营造者等,而不能替代或模糊社区主体。否则将导致社区发展不可持续,甚至制造更多问题。

产权所属大概分以下几类:

1.私有房产

私有房产是指私人所有的房产,包括中国内地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华外国侨民、外国人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以及中国公民投资的私营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作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

目前,国内大多数社区都是私有房产,权利拥有者是业主。随着“租售同权”普及,权利拥有者扩展为居住在房子里的人。我们要激发的人,就是这些拥有权利的居住者。

2.企业房产

企业房产包括联营企业房产和股份制企业房产。联营企业房产,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之间共同组成新的法人型经济实体,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股份制房产是指房产的所有权人系股份制企业。

房产改革中,出现了产权归企业所有的房屋。这类住房只租不卖,企业是房产的权利拥有者。这类社区中,要激发的是企业内部的社区工作者,以企业力量推动居住者构建新邻里关系。

3.行政房产

行政房产包括廉租房和公租房等。这类房屋产权大致归政府所有。这类社区中,需要激发的是居委会,让他们带动社区居住者构建新邻里关系。

4.租赁房产

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租赁市场持续扩大,企业型二房东出现。这类房产社区中,产权可能归属个人、企业或政府,使用权归属居住者。因“租售同权”的政策尚待完善,企业型二房东要与产权方明确各自权利义务,规避实际操作的风险。

另外,社区中还存在不确权的空间。我们默认社区内不确权的空间,产权所属为业主共有,包括且不限于公共空间、配套用房、室内空间等。

现状和挑战

中国的社区有自身的特征。

首先,中国有绵长的社区文化。比如,农耕时期,乡邻相互协作,组织生产劳动;1949年后的工业化浪潮中,工厂单位大院是常见居住形态,大家既是同事又是邻居。长久以来,人际关系在邻里文化的社会关系中迭代。

新邻里文化即是对基于居住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行重塑。事实上,居住者生活经验中,也带有邻里互助的记忆和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是找回邻里关系,而非创新。只是,需要基于过往邻里关系,梳理相互尊重的边界,才能给当下居住者以足够安全感。

其次,中国更有让社区良性发展的潜力。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无论农村或城市,居住者选择在社区居住,就会形成大规模居住群,是天然的真实流量场域。这些场域基于人的真实需求而来,具备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现实中,中国的居住社区,除去保留下的村落,大部分是重新建造的建筑空间。这是由上方意志推动的空间的“城市化”。而真正的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即在此居住的市民对城市有参与权。所以,城市化进程远未完成。

而城市化进程中,原有居住关系必定会重塑。社区中的居住者必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方向清晰,只是时间或早或晚。

上海杨浦,老工人社区的一个足球场,社区从业者正与居住者聊天。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由此,讨论中国社区现状时,本人持乐观态度,因为能看到勃勃生机和无穷机会

然而,目前中国社区也呈现诸多问题。社区庞大复杂,利益相关方诸多,各方所在领域的职业规范也尚未形成。亦即,中国社区尚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达致成熟。当然,发展中出现问题实属正常,不同阶段对应不同问题,无需定义成“不好”,出现问题就着手解决,及时复盘总结迭代即可。

由此,看待社区,从业者和社区利益相关者,以及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从“问题视角”转换为“优势视角”。即,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其优势。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资源、优点、可塑的价值点等,批量社区则更有想象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区有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且比其他国家与地区有优势。能否对其进行助力,就要看能否有更多从业者成长,引导社区发挥价值。

中国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一来是利益相关方复杂,社区发展空间被压缩。

二来是社区往往被当成行政基层,面对压力较大。

基于产权的社区权属关系是清晰的。但由于各种外部的力量和逻辑,使其变得模糊。这就导致,居住者并没意识到,自身才是社区主体。比如,以行政逻辑,按照居委会范围划分社区,把社区当成执政最基层,大多偏向采用管控的办法,而没有把社区当成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场域。由此,社区要自上而下,尊重产权,尊重居住权,为居住者赋能。

自下而上的挑战是,居住者群体可否形成正向、低成本,持续自我服务、能够自我运转的模式。如果可以,则不仅可服务好社区本身,各相关方都可大幅降低成本,比如,基层的公共管理成本。

应用六边形社区动员工作法

实践需要在具体社区落地。无论乡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或者其他形态的社区,这套六边形社区动员工作法都适用。

因为,这套方法的本质就是释放空间,把社区交还给居住者,由居住者决定要不要发展自己的社区、怎么发展,等等。无论在怎样的社区,这一点并没有区别。在实践层面,本人七年来,实践了约三十个社区。只要有机缘,愿意支持所有有需求的社区,同样是不分社区类型的。

实际上,社区都是有需求的,但不是所有社区都有机缘去做。我们有幸和颇有远见的甲方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开发商、基金会、商业力量等。得以在多个社区落地实践。这套工作方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梳理研发而来。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选择落地社区之前,需要先选择合作方。我们把社区工作视为“改善整个社区的整体环境,并协同居住者和利益相关方,为地方创造增量价值”。社区系统性的改良和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件小事,选择合作方需谨慎又谨慎。

首先,合作方身份不重要,认同社区发展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愿意不以短期KPI为目的,才能谈合作。合作方进入社区领域的动机很重要。同时,需要有良好信用。不能给钱就做,要看合作基础是否具备,即能否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其次,价值观达成共识后,合作方式也要确认。合作方对社区领域不具备专业技术,因此才寻找专业人士合作。那么,如何做社区,应由掌握专业技术的一方来主导,合作方应全力支持,不能横加干涉。

当然,这是理想状况。实际上,过程中存在大量博弈。因为合作方有时内部关系较复杂,社区的牵涉面又较广,涉及合作方不同部门的不同利益、人力支持和工作量等。

上海,一处居民小区围墙。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比如,我们在郑州华庭社区的合作,开发商方面的总裁要求在地项目公司全力配合。而在地项目的客服团队,每次开会都表现得很配合。比如,承诺可邀请几位符合画像的居住者访谈。但会后没有行动。地方公司的销售部门帮助协调,希望客服可以执行会议决议,但同样无果。于是,我们团队自力更生,有些冒昧地到小区与居住者攀谈。不到半年,我们认识并建立信任的居住者数量,远多于客服认识的居住者数量。这时,在地公司的各部门才开始积极配合工作。总结下来,这个过程是首先和居住者建立信任关系,以此为基础,再和各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实际上,以第三方身份介入,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虽然理想状况是,合作方全力支持社区工作,但实际情况中,偏差可能会比较大。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其中的风险,还会导致合作无法继续。后文还会详述。

然后是选择合作方。要做背景调研,了解合作方在社区领域实打实做了什么,投入了多少成本。投入成本多少,是衡量诚意的重要标准。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合作方的基本情况或对社区的真正意图。

最后,选择好合作方后,是选择社区。虽然社区都有需求,但考虑工作效率,可尽量选择体量大的社区。因为,在每个社区,我们投入的时间、人力成本基本相同,故而体量大的社区投入产出比更高。从2014年开始,我们倾向选择上万户规模的社区。

选好社区后,要开始做社区溯源。即了解这个社区是怎么回事儿。

对执行项目所在社区溯源,包括通过全方位调研、访谈、观察、分析,形成该社区的整体画像。在筹备工作中,做好清晰描述是很重要的。其中,需要了解基础信息、利益相关方、居住者情况等。

基础信息主要指社区硬件,即建筑空间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可以承载居住者群体需求的实体空间。

利益相关方主要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其他相关方。需了解社区利益相关方的运营状况、在居住者中的口碑、各相关方的关系如何,等等。即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在社区的真实状况。

居住者情况主要包括,社区体量、整体情况、信息渠道、声望居住者、社区团体等。

以下是六边形工作法中的社区调研表。运用调研表,是为了调研到明确信息,为其后的工作做准备。开始接触社区时,未必能把所有信息调研清楚,过程中可一点点完善。调研表也辅助从业者提升专业技能,即从业者需要了解接手的社区,对哪些方面做巨细无遗的了解,为什么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到之后的社区工作,等等。

比如,在“居住者情况”方面,需了解居住者习惯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从业者可通过这些渠道直接触达居住者。进而,可以解析居住者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共性需求的居住者有序凝聚,参与社区,创造丰富的内容。

  

  

  

(作者边莉君系社区工作者)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