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明勇对话吕锡琛:“中式雅生活”,想起林语堂
政邦茶座>>
在学人圈里,吕锡琛教授比较“特别”,她既是一位哲学系教授,坐而论道,对道家文化颇有研究,还起而行之,作为一位“中式雅生活”的践行者,琴唱书画,样样在行。
在疫情期间,她撰写了一本《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以此追求知行合一、身心合一。
本期政邦智库,邀请到老朋友吕锡琛教授,谈谈中式雅生活,何为“中式”,“雅”在何处?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吕锡琛,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文化康养专委会主任,湖南省船山学社副会长。曾任中南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兼任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智库联盟专家、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香港道教学院、新加坡道教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已出版《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道家与民族性格》《道学健心智慧》《道家治道及其践行研究》等著作。
政邦茶座主持人: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
高明勇:“中式雅生活”,这个概念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您的独创吗?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个概念来凝聚富有文化味儿的生活方式?
吕锡琛:感谢政邦茶座的邀请,很高兴就“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这一主题与您对话交流。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人的生命智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中国式雅致生活”一词悄然兴起,史飞翔先生就曾写过“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一文;徐文兵 梁冬合作的一个中医养生节目中也倡导“中式雅生活”,特别是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介绍中国人的雅生活,倡导精神层面的快乐,注重发现和品味生活中的美好,我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以上诸位先生的启发。但进一步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出“中式雅生活”的十大具体活动,分别阐发其中的丰富内涵,特别是结合古今中外的养生和医疗保健成果以及自己身心受益的切身体会,系统地阐发其中的“文化康养”意蕴及其修身养性的实际功效,这是前人鲜有论及的。
追求雅致健康的生活是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而由于各种原因,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民众的身心健康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现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先贤雅致而又健康的生活艺术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作些研究和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们从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中受益。
高明勇:一直以来,提到康养,经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康养=健康+养老”。实际上,康养是“健康”和“养生”的集合。您着重提到“文化康养”,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有何内在联系?
吕锡琛:文化康养是与躯体养生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健康养生方式,它主要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促进身心的健康与和谐,促进人生的安宁和安乐,以经、诗、茶、拳、唱、琴、棋、书、画、游为主要内容的“中式雅生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心性的修养,因此我认为,“中式雅生活”就是“文化康养”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或者说“中式雅生活”具有“文化康养”的功能。
高明勇:《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有人说一看目录就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养生诀”。在您看来,“中式雅生活”中蕴含着哪些康养智慧?
吕锡琛:中式雅生活以儒、释、道、医等经典为灵魂,包括诗、茶、拳、唱、琴、棋、书、画、游等一系列休闲活动,儒、释、道、医经典中的智慧追求心志平和、与人为善、乐观豁达、恬淡寡欲,宠辱不惊,让人看懂世态炎凉,看淡名利得失,勘破生老病死,从容豁达度光阴。这些生命智慧融贯于诗、茶、拳、唱、琴、棋、书、画、游等休闲生活之中,而这些休闲活动又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这些生命智慧。
高明勇:我看您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疫情特殊时期,当时异常的生活环境,对您写作“中式雅生活”影响大吗?是否也在践行这种康养方式?
吕锡琛:应该说,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那种异常的生活环境促使我思考并写作《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的重要契机。因为人类对于新冠病毒还缺乏有效的对治方法,专家告诉人们,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重要的应对方式。而最新医学成果证明,情绪和心理因素对于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医学和道家强调养心为上、性命双修等生命智慧的宝贵价值。而当时凶险的疫情也让人们闭门不出,这正好将自己关在家里写作,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家读书、歌唱、习书作画,拙作《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就是在疫情期间写作并出版的。时至今日,我的身体状况不错,也一直未感染过新冠,除了日常的防疫手段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以来我对中式雅生活的研究和践行,我常和朋友们说,这本书是我努力追求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作品。
高明勇:我知道您除了做学问,本身也是多才多艺,书中写到了很多养生方式,您个人最喜欢哪种?
吕锡琛:谢谢鼓励!我年轻时最喜欢的活动是唱戏和唱歌,但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限制,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很重,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为了避免打扰邻居,我就不敢放开嗓子歌唱,而去歌厅K歌又不能很好地实现歌唱的养生功能,所以我现在最喜欢在家练习书法和画画。
挥毫泼墨需要手脑协调并用,需要静心、调神、运气,讲求力透纸背,意贯笔端,可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可以排遣负面情绪,避免它们积压在心底而成疾,更不至于暴发出来伤及他人。而观赏、临读名帖和名画,更能让人精神愉悦,那些优美灵动、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和巧夺天工的墨韵,那些花鸟虫鱼、飞瀑流泉、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等美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而铺开宣纸,凝神静气弄墨习书,所思所想都贯注于结字的松紧收放,构图的层次空间,用笔的提按转折、皴擦点染,色调的浓淡深浅,常常让我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可谓是一管在手,百虑俱消。
高明勇:实质上,将文化修行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但是这种传统似乎也存在“断裂”,您怎么看?
吕锡琛: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话题!我是一名中国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学是饱含生命智慧而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国先贤倡导知行合一并不断以自己的生命在身体力行。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探赜索隐,从理论的层面挖掘和阐发典籍的思想智慧,更要将其中的生命智慧融入生活,指导践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教子的诗句,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根据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以及我认识的一些中国哲学和道学研究著名学者的经验,将“做学问”与“养身心”相结合,不仅能让自己的身心受益,而且有助于更加贴近、更加深刻地理解先贤的思想智慧。期待有更多的同仁一道起来续接和弘扬将学术研究与修身养性相结合的这一优秀传统。
高明勇: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个重要命题,就康养来说,现代人的通病是“亚健康”,肥胖、腰椎颈椎疼痛、失眠、抑郁等问题屡见不鲜,您有没有想过如何将“雅生活”的康养方式与“亚健康”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
吕锡琛:是的,将二者进行结合正是我试图努力的方向,“雅生活”确实是可以调节“亚健康”的廉价实用的康养方式。例如,《老子》和《内经》倡导的顺应自然,有助于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安排起居活动,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致虚守静等理念可以降低人体生物钟的速度,减少能量消耗,心志平和,促进体内各系统和谐有序;诗词更是抒情之窗,可以释放和缓解孤独感、失落感等负面情绪;歌唱可以加强心肺的功能,歌唱时的腹式呼吸能够按摩脏腑,激活腹部的神经元。欣赏美妙的音乐对人的情绪、血压、呼吸及脉搏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预防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声波振动能和人体细胞产生和谐共振,有助于身心健康。
高明勇: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就连00后都加入到了养生一族,开始“保温杯里泡枸杞”。您会推荐哪些养生方式给年轻人?
吕锡琛:我很赞赏年轻人加入到养生一族,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不仅是熬夜加班,而且也习惯于熬夜打游戏、K歌、侃大山,这是严重影响健康的。前面提到中医和道家倡导顺应自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顺应身体的节律安排起居,如23点到半夜1点是身体排毒、修复细胞和滋养阳气的重要时段,熬夜就会阻碍这些活动顺利进行,这是吃补药也无法补回来的。所以,我们尽量少熬夜。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我建议年轻人多诵读《老子》或《内经》或诗词中的养生名句,这是经过了高度浓缩的生命智慧,经历了千百年的考验,并且符合健康学、心理治疗、现代免疫学等原理,能够让人终生受益。
还建议年轻人多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歌曲,多听轻松愉快或舒缓的音乐,它们或是有助于提升正气、振奋精神,或是帮助我们舒缓情绪,促进体内分泌有益身心健康的生化物质,这些物质能使人愉悦身心、消除疲劳,修身养性。
另外,游憩也是很好的养生活动,人们不仅可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寻求山水之乐,以排忧解郁, 怡情养性,强健躯体;还可追求精神层面的“游”,放飞心灵,超越困境,自由自在地“散游”“神游“。
高明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还会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现在各地老年大学提供的服务更像是“老年小学”,即便如此,也存在“一座难求”。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您认为老年人应该如何养生?
吕锡琛:我个人认为,诗、茶、拳、唱、琴、棋、书、画、游这些活动非常适合作为老年人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成本低廉,实施方便,既可自娱自乐,又可众娱众乐,还可二、三知己自愿组合。在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学习也很方便。我就常常报名参加网上教学的歌唱、书法和国画等课程,感觉很方便,也很有收获。
高明勇: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道家学说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关乎全球和人类的整体,乃到宇宙万物的和谐。正如老子骑上青牛从函谷关出走,他的学问并不限定在关内与关外。在您看来,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吕锡琛: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的确如一些学者所说,道家的智慧超越时空,极有前瞻性和现代启示。如何推动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也正是我和一些同道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努力推进的工作。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对于道学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将道学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不少很有意义的成果。我在2021年主持完成的“20世纪道学西用回顾及合力弘道策略研究”的国家社科研究课题就围绕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2015年,我在中南大学各级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倡导并成立了“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一些高校和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了以道学养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讲学交流活动。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愚意以为,以内涵丰富而又令人关注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抓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这是一个合作共赢、造福人类的好方式。我们看到,在欧美不少地区有民间创办的学习太极拳、气功等道家养生和中医的机构;我在出席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时曾向一些代表赠送《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或介绍书中的一些养生理念和方法,得到大家的喜爱。一些朋友特别是有位做医疗保健企业的CEO都询问拙作是否有英译本,希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我还应邀在美国罗耀拉大学、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纽约华美协进社等机构讲“道家尚柔的生命智慧”“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反响很不错。其中的华美协进社是1926年胡适等先生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创办的,引介过梅兰芳、赵元任、林语堂、余秋雨、易中天等众多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来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正是在华美协进社作文化交流时创作并出版的。华美协进社的何勇主任介绍说,继承弘扬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和生命智慧,这也是他们力图要做的工作。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普适意义,具有广泛的“走出去”的群众基础。
高明勇: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对养生的积极影响?
吕锡琛: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康养智慧,儒家强调善养浩然正气,仁爱守和,惩忿窒欲,扶危济困;道家教导人们顺应自然,豁达包容,以柔克刚,节制感官享乐的欲望,致虚守静;佛家倡导活在当下,持守正念,放下执着;中医主张顺应天道,阴阳平衡,俭啬寡欲,情志养生,这些都是高明的养生智慧。诗词将经典中的这些智慧浓缩,又用象征性手段让人获得审美愉悦,实现精神升华,宣泄负面心理;吟诗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振奋精神,缓解孤独感、失落感等负面情绪。同样,歌唱、音乐和弈棋、书法、绘画、品茗、太极拳、游憩这些活动既反映出道德的修养,审美的追求,也是滋养身心的良方!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等先贤的寿命远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现代的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谨、叶曼都活到了90多岁,邓铁涛、饶宗颐、杨绛、黄永玉更是年过百岁……我们回望这些寿星,他们的人生千姿百态,也多有艰难坎坷,但都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式雅生活的楷模,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康养功能。让中国传统生命智慧更为广泛地得到普及和传播,让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更深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构建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模式,这对于提升民众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我想,这是“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的一项工作。
在这方面,“政邦智库”和“凤凰网国学”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期待你们今后有更大的作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