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耗式社交,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2023-08-01 18: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帆书 · 山那边

如果你总是好脾气,害怕与人冲突,那你真应该听听著名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一段演讲词:

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两种,高尽责型和高宜人型。

而高宜人者一定要注意自己别被人剥削。

因为亲和的人非常讨厌起冲突,他们喜欢风平浪静。

但同时生理或情感上又容易受到伤害。

这种社交上为避免冲突的行为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内耗,时间久了积累的痛苦会彻底拖垮一个人。

就如另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

本来开开心心出门,突然接到闺蜜打电话给自己倒苦水,抱怨老公的种种不是。你听完和闺蜜一样愤慨。但挂了电话,你的好心情好像消失了;

来到公司,心情本来还算顺畅,旁边同事上来就一顿抱怨自己的遭遇,哭诉自己最近如何不顺利。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自己一天的工作状态。

《共情陷阱》这本书的作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传染。

当我们听到别人不好的遭遇,感受到别人低落的情绪,我们也很容易被情绪传染,心生痛苦。

书里有一个真实故事:

作者(克里斯朵夫·阿格)有一次和朋友聚餐。

朋友在吃饭间讲起自己遭遇的一次不幸——颈动脉裂伤。

听着朋友讲当时的场景,当说到血管、静脉、动脉时,作者脑海中马上出现血淋淋的画面。

这种联想让他很焦虑,甚至发现呼吸开始急促。

聚餐结束之后,作者问同桌的其他朋友是否也有不舒服的感觉,他们都一一给了肯定的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情绪传染,作者和当事人产生了情绪共鸣,假想不幸也发生在自己身上,进而导致全身紧张。

易被他人情绪影响的人,通常是共情型体质。

严重时,情绪影响还会进阶成情绪绑架,会因为别人的情绪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豆瓣读过一个咨询师的真实故事。

一位朋友想让他在某活动上撑撑场面,起初聊得挺好,但当咨询师表达出在商言商,即使是朋友也应该遵守职业规则。

这位朋友脸上瞬间不愉快了,想办法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我现在不怎么赚钱”“你还是我的朋友吗”……

咨询师心想,继续坚持下去很可能失去这位朋友,就勉强答应了下来,但往后几天内心就像吃了哑巴亏一样不爽。

而想摆脱这种情绪绑架,可以试试下面2个方法:

1、学会课题分离。

弄清楚什么需要自己负责,什么是对方的责任。

不把他人的课题,归在自己的身上。

2、搭建个人边界。

和自己对话,边界以外的事情不占用精力。

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第一责任人。

拒绝情绪绑架,不绑架他人情绪,是成年人的顶级自律。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他的戏剧作品《禁闭》中提出一个观点:他人即地狱。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过高期待,而他人又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他人”就成了我们的“地狱”。

因为一旦期待未被满足,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判断力就会受损,而产生痛苦。

这种对外界寄托过高期待的表现,生活中处处都有。

翻开一本书,期待读完之后,就能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对别人好10分,期待对方也会对自己好10分,甚至更高;

自己努力工作,期待老板早日看到,给自己升职加薪……

拥有期待不是坏事,但希望自己的期待被100%满足,会是不幸的开始。

朋友最近抱怨一件事,说他有个老同学半年前因老家找不到工作,来上海投奔他。

老同学来了之后,朋友很热情。

不仅推荐他来自己公司上班,还手把手教他。

老同学也算努力,不到半年,就从一个小白变成部门的中坚力量。

而最近朋友遇到了难处,张口向他这位老同学求助。

第一次,他的同学没有拒绝,但第二次就开始面露难色,甚至出口奚落朋友。

我的这位朋友非常失落,喃喃说道:

“我之前那么帮他,我以为自己在他心里很重要。

这次我遇到困难了,我满心期待地以为他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结果他不报答我,还奚落我。”

你在别人心中的实际位置,永远比你认为在别人心中的位置低的多。

别抬高期待,不然失望时你会摔得很惨。

如何避免这种痛苦?2个小提示:

1、刻意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期待”本就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天时地利人和,期待或许被满足,一旦缺了哪个因素,期望就容易成失望。

2、回归自身,专注提升自己。

三毛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他人,我们惶恐不安。”

期待放在他人身上,我们容易忐忑不定;

期待放在自己身上,才有坚硬的安全壁垒。

当你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能自给自足,面对任何事,你会泰然处之,心平气和。

大家听过“文字讨好症”吗?

这是一种线上沟通时,为了让对方“感到更舒服”的聊天技巧。

比如在一句话结尾加上“哈、啦、滴、波浪线(~)”,还比如把“好的”改为“好滴、好嘞”等。

虽然有人不同意“文字讨好”这种说法,认为运用一些技巧只是为了弥补线上沟通没有肢体和神态语言的缺陷。

但这种以“别人是否舒服”为做事前提,跟在生活中的讨好型人格确实有相似之处。

讨好别人,就会委屈自己。

电视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大岛是公司的小透明。

为了融入大家,大岛拼命讨好身边人,会注意每个人的脸色。

领导发问宣传册上的错误是谁导致的。

大岛观察了同事的眼神,之后竟承认自己来修改这个错误,即使那一页不是自己在负责。

遇到同事的“求助”,大岛像一个工具人干这干那,全程面露微笑。

她以为这样同事就会记着她的好,直到她无意间看到同事的聊天记录,才发现自己在同事那里就像一个“笑话”。

(图源网络,侵删)

她们根本没有感恩大岛的付出,还把她的行为当作理所当然。

大岛彻底明白了:凡事以别人的感受为先,不一定换来真诚相待。

作家刘同坦白自己曾经也是讨好型人格。

那段时期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讨好是变色龙中的变色,无法让自己真正成为人群中的龙。

想摆脱“讨好型人格”,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

讨好型人格的人的自我价值来源于他人评价,而非自我肯定。

把价值感的决定权放在别人手中,这本身是一个危险的做法。

任何时候只有自己认为自己行,自己才会真的行。

之后,远离接受你讨好的人,靠近能滋养你的人。

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明辨真善虚伪。

任何让你不舒服的关系,都是错的。

只有自在不委屈的交往,才会真正长久。

不易察觉的事情最可怕,因为我们不知道要建立防御。

社交内耗就是如此,它会在你发现之前,把你拖进深渊。

《反内耗》一书中指出:

“知道却做不到的背后,是无止境的自我战斗。当身心资源全部用于自我战斗式时,我们无力应对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走出让你内耗的关系吧,我们不欠任何人,我们最应该照顾好的是自己。

做好内心自我隔离,找到适合自己的滋养源,活得自洽又满足。

作者 | 山那边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内耗式社交,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