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City walk火了,这3种城市漫步模式了解一下

2023-08-01 17: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华高莱斯

目 录

1.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City walk

2. City walk模式一:「有目标」

3. City walk模式二:「故事化」

4. City walk模式三:「小而密」

关键词:

城市漫步 | 城市更新 | 街区改造

文化旅游 | 微度假 | 扩内需

City walk(城市漫步),是继「多、快、省」的特种兵式旅游后,又一类兴起的城市旅游热潮——《2023旅游调研报告》显示,82%的人想尝试City walk,在几种新型旅游方式中排名第一;抖音上带有City walk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6亿次。

▼ City walk正在兴起

▍City walk究竟是什么?

City walk大体是指在一个城市里漫步,可以是无目的行走,和朋友猜拳决定往左还是往右,看到绿灯就直走,碰上红灯就转弯;也可以是在一条「定制」的路线上慢行,深度体验城市历史文化。

说白了,这是年轻一代对抗「预制菜」式旅游,而创新的短途自由行方式,可以理解为轧马路、瞎溜达的plus版。

关于City walk的起源,按照大多数网络媒体的描述:它发源于英国伦敦,原本是指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以徒步的方式,游览一条城市路线,从而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 City walk可以无目的的,也可以是有主题的

这些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在查阅了一番资料后,我们得出以下答案——在欧美很少出现City walk一词,更没有明确的定义。

欧美的游览方式中,与其最接近的是Walking Tour(在城市街道中,由专业人士带领,围绕历史或文化遗迹的步行旅游),这类旅游虽然历史悠久但仍属于小众旅游行业,主要营收来自于带队和线路定制。

如果City walk是Walking Tour在中文互联网上的流变,那么想把此类旅游做成「大生意」的企业、组织恐怕要失望了。

▼ Walking Tour在专业人员带领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游览

而小红书,作为City walk概念发源地,虽然在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将City walk排在第5位,但在近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黄金」时段,小红书上City walk热度远低于处于下滑期的露营热,与过气的飞盘话题持平。

此外,小红书上36万多篇的笔记中,多以探店、打卡、推荐线路为主,可以说是达人与商家合作,通过平台种草,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消费的一类引流方式,多数难以摆脱「网红打卡」的印记。

▼ 红数据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与City walk、飞盘、露营相关的笔记发布趋势对比

既然City walk目前趋向是「打卡带货」,很可能来得快去得快,为何各大官媒还要竞相报道呢?

其一,City walk的兴起是件好事,说明人们开始向往慢生活,开始有意识深入了解城市;其二,City walk本身虽然算不上好生意,但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漫步会推动街区经济的发展;其三,City walk慢节奏、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式,是城市传承文化历史,传播城市品牌的绝佳方式。

而这3点,正是让城市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想体验一下城市的气质与风貌,步行是最好的方式。」

—— 简·雅各布斯

01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City walk

MEASURE THE WORLD

与进淄赶烤、特种兵旅游、追音乐节等打卡化、效率化的旅游方式不同,City walk所代表的城市漫步强调个性化、深度化、慢节奏。

这一快一慢,对城市来说意义完全不同——前者需要紧跟「风口」,快进快出,变着花样追潮流;而后者需要长期运维,视城市为 「微度假」*中心,拉动深度消费。

*微度假:一种度假化的都市休闲行为,基本特征为短时间、近距离、度假化。

▼ 主打近距离、慢节奏的城市微度假

当然,两者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但城市要明白两者发展路径的侧重,要有的放矢才能让文旅真正地「为我所用」。像城市漫步,追求的是多元化、有惊喜、慢节奏,这需要空间建设、商业运营、公共治理的协同发展作为支撑。

以伦敦为例,它有众多的城市漫步线路,如皇家伦敦漫步、威斯敏斯特街漫步、伦敦墙漫步等等。其中伦敦墙漫步,包含历史遗迹、金融城、商业区、博物馆等,相当于通过漫步了解伦敦的发展「简史」。

▼ 伦敦墙漫步线路示意

在《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以金融城为中心,打造中央活力区(CAZ)的概念,而伦敦墙漫步成为打造活力区的组成部分——通过空间组织、步行化改造,尽可能地将更多遗迹、商业纳入其中,提升漫步线路的丰富度和体验感。

这不仅为CBD金融城,注入了从早到晚的活力,摆脱了夜间似鬼城的形象,带动沿线商业发展,更成为体验伦敦文化历史、传播城市品牌的经典。

▼ 穿越遗迹、金融城、商业区、博物馆的伦敦墙漫步

也就是说,与散点式打卡旅游不同,城市漫步可以连线成面,能起到带动区域整体活力的作用,步行化改造也将是继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后的城市新基建。

放眼全球,超级街区、完整街道、生活性街道等等城市街道升级运动,也正是将步行化融入城市发展的缩影。但从步行友好到微度假目的地,绝非规划几条线路、招上一批新业态、营造一些烟火气那么简单。

下文,我们通过来自全球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了城市漫步成为微度假目的地的3种模式。

02

City walk模式一:「有目标」

MEASURE THE WORLD

虽然说City walk的特点之一是无目的游走,但城市要做好City walk,就需要人为设置好目标——即在明确的标的物之间,打造City walk,使游客非线性漫步变得可预见,这样才能有重点地投入,而不是点多面广、平均用力。这也就意味着,有明确标的物的区域,是打造城市漫步的优选地区。

这样说过于抽象,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说明。

1. 布莱顿北巷区的「漫步经济」

距离伦敦76公里的海滨小城布莱顿,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夏都」(18世纪起成为皇室夏日度假地)、英国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还是通过度假地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英国「硅滩」。但在20世纪末,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此后,伦敦西区步行化改造策略的成功,给了当地政府复兴老城的信心。城市决定在布莱顿火车站和布莱顿码头两个城市地标之间,打造一片可以漫步城市的区域。

▼ 两大地标,布莱顿火车站和布莱顿码头的区位示意

位于这两点之间的北巷区,没有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只有城市「工匠区」的底蕴,这里历史上曾是铁匠铺、蜡烛铺、啤酒铺聚集区。二战后,工匠业消失殆尽,成为以二手商品为主的杂货集市区,被称为「波希米亚区」。

▼ 北巷区俯瞰

▍重塑街区经济

由于街道有很多住宅,无法实现完全步行化,但街巷有着「短小」的特点,政府通过条例对车辆限速,部分街区分时段禁止车行等方式,将街区发展为市井化的集市区。

并通过实施「学院计划」,为大学生提供400多套公寓,为街区注入可持续的「人口活力」。

▼ 北巷区的街道变为体验城市文化的市集

政府协助居民将住宅底层改造为可出租的商铺,逐渐恢复以波希米亚为特色的二手交易市场,主要包括艺术品、古董、书籍、复古服装、乐器类等。

在建筑底层的功能被激活后,吸引特色餐饮、小百货商家在此打造精品店,如化妆品连锁企业The Body Shop,就是在这里孵化出来的。

▼ 街区底商的二手书店

▍城市微度假中心

不久后北巷区遇到新难题:旅游淡旺季与租金上涨的问题让很多商铺勉强糊口;更致命的是网购崛起,特别是eBay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让商铺们毫无还手之力。北巷区通过摆脱对旅游业的依赖,打造一个面向市民的「城市微度假中心」来破解这些问题。

北巷区以「新路」为核心,进行步行化改造,并将一些文化设施迁移到步行区沿线,形成了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一英里」(文化场馆聚集区)。新路还连通了巷子区,让人们步行至布莱顿码头的漫步体验更为丰富。

▼ 新路两侧的生活及文化设施

▼ 新路连接起巷子区

以「新路」为核心,北巷区开始营造波希米亚生活,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首先,街道成为城市活动举办地;鼓励餐饮店铺的外摆「占用」街区,并允许街道内「摆摊」,以增加街区的烟火气。其次,邀请灯光艺术家参与设计,夜晚举办灯光活动,延长人们在街上停留的时间。

一系列组合拳后,以新路为核心的区域客流增加了600%,86%的市民希望城市多几条新路。周边街区66%商家认为改造提升了自身形象,80%商家的利润增长得益于这条明星路。

▼ 新路一侧的公园,成为布莱顿的「中央公园」

正是北巷区有生活、有度假的环境,成为科创企业入驻布莱顿的首选地,这为区域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如果在旅游打卡点之间,它的城市漫步应该如何应对「快销品」式的文旅方式呢?

2. 京都东山区的城市漫步学

京都的东山区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祇园、清水寺、八坂神社、三十三间堂等等。

这里的古迹虽然众多,但受到严格的开发限制,特别是大多数古迹在17:00至18:00期间关闭,致使旅游以打卡为主,很难有消费深度。同时,区域的老龄化严重,是京都人口最少、下降最快的地区(人口1975年为70万,2015年为39万),缺乏活力。

在区域两大地标八坂神社和清水寺之间,原本有产宁坂、一年坂、二年坂、清水板等数条参拜道组成的路网,曾主要以贩卖烧香拜佛的商品为主,东山区以此结构为核心,开始了从旅游区到休闲区的升级。

▼ 八坂神社和清水寺区位示意

▼ 两点间的路网俯瞰

▍去宗教化,做祈福化,吸引年轻人

区域内的寺庙们首先行动——淡化宗教属性、做大祈福功能、强化文化体验。这样一来,省去了很多严肃、复杂的宗教仪式,年轻人更易接受,从而吸引他们聚集。

以清水寺为例,这里的祈福形式和活动可以说做到了全息化,只要是人的一生中所涉及的关键愿望,这里都做成了祈福项目。

▼ 清水寺的祈福「产品」

很多人都是来了清水寺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福可以祈:为老人祈福长寿、为孩子祈福学业、为年轻人祈福姻缘,求了安全还想求富贵,求了富贵还想求健康,求了健康还想求智慧……不仅为自己祈福,也为家人祈福,为朋友祈福一应俱全,可以说是一条龙式祈福链了。

▼ 音羽瀑布一分为三的泉流,被分别赋予了代表长寿、健康、智慧的寓意

丰富的祈福带来的需求,使得八坂神社和清水寺之间的各条街区业态,从卖烧香拜佛商品转变为卖多样化的祈福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里也成为结婚仪式、三月三女孩节、五月五男孩节、一月的成人礼等年轻人送祝福的首选购物地。

也就是说,通过从「拜佛」到「祈福」的需求转换,重新赋予区域调性,吸引了来此漫步的主导人群。

▼ 区域开始吸引年轻人群聚集

▍功能混合,成为休闲消费区

有了新人群,商业业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既有突出本地特色的瓷器、熏香、点心等「地产地销」的伴手礼;也有餐厅、茶室、小资情调的咖啡店,以及各具特色的民宿,形成了独特的「祈福经济商圈」。

为了进一步吸引大众在此「消磨时间」,区域内功能越来越综合,建设了博物馆、美术馆、园林,这让原来的寺院区变为了都市休闲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

▼ 多元的功能,促进夜经济发展

那如果区域没有明确标的物,只有历史可以做好城市漫步吗?

03

City walk模式二:「故事化」

MEASURE THE WORLD

没有明确的标的物,只有历史遗迹,甚至还非常零散,也能做成City walk。不过,这就需要城市很会讲「故事」,还要有将故事「转译」到空间的能力。

「城市红线」是最为常见的讲故事方式。

城市红线最早起源于美国波士顿,是通过在城市路面铺设4公里长的红色地砖,以美国独立战争为故事,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起来而闻名,平均每年会有400万游客到访该红线。

受到启发,很多城市开始效仿波士顿,推出了自己的城市红线模式,如汉诺威红线、莱比锡音符之路、法国南特绿线等等。

▼ 印在地面上的波士顿红线

不过,用红线讲故事,可不是在地面画条线路,串联文化历史景点就行了。

1. 波士顿红线:漫步历史,展现城市风貌

波士顿红线,串联的不仅是美国独立战争中历史遗迹、历史建筑,还包括博物馆、教堂、公园、CBD、城市更新项目等等,用这些元素共同讲述了独立战争前、后的波士顿故事,带动沿线的积极活动,传播多元化的城市品牌。

▼ 波士顿红线俯瞰

▍历史「可视化」

与刻板式的讲述历史故事不同,波士顿红线营造的是穿越感,每个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旧式装扮的导游会带领游客回顾发生在波士顿的历史,而且他们扮演的人物都是美国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游客们如同与先辈一起踏上自由之路,整个游线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剧,枯燥的历史变成了一场探索之旅。

波士顿自由之路有七种历史主题穿越讲解服务,吸引对不同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游客。例如,海盗&爱国者主题讲解是体验殖民时代的波士顿港口普通百姓的辛苦,了解他们为了独立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 波士顿红线的主题化游览

▍生活可体验

波士顿红线还是漫步城市生活的线路。红线沿线有众多的老建筑,普遍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更新,也就是建筑外观是旧的,但是功能是匹配市民生活需求的。它们承担着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成为游客们了解波士顿历史,体验现代生活的载体。

如红线沿线的昆西市场,在更新后成为汇集本地商店、国际品牌、街头表演者、顶级餐厅、酒吧的商业区,还有40多个手工艺摊位,是市民聚会购物休闲的枢纽,也是游客体验本地文化的必到之处。

▼ 昆西市场

再比如,红线还串联了波士顿大开挖项目(高架入地,改造为1.7公里长的绿廊)。这里是城市会客厅,除了休闲活动,公园会举行各类「集市」活动,供艺术家、设计师、农民等出售他们的商品,这让游客可以随时感受波士顿的现代生活。

▼ 红线串联的波士顿大开挖项目

与波士顿红线讲历史故事的方式不同,莱比锡音符之路则是以音乐为故事。

2. 莱比锡音符之路:音乐漫步,传播城市品牌

莱比锡是德国东部的第二大城市。17-19世纪时期,莱比锡是德国数一数二的文化艺术汇聚之地,许多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都曾在此生活和创作——特勒曼、巴赫、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格里格、马勒尔、雷格尔都在这座城市留下足迹。

但在当代,音乐只是城市的一个符号,并没有为城市发展带来太多作用。

在波士顿红线启发下,城市准备将音乐遗产作为品牌发扬光大,莱比锡策划了音乐为故事的音符之路。音符之路并非传统的红线,而是通过地面上连续的音符标识,带领游客开启一段800年历史的古典音乐之旅,沿途有音乐家故居、音乐厅、博物馆等等。

▼ 莱比锡音符之路(来源:notenspur-leipzig官网)

▼ 莱比锡音符之路用音乐符号连接(来源:Wikipedia)

与波士顿红线最大的不同,是莱比锡音符之路不只有1条路线,而是细化出4条:

莱比锡音符足迹:音符足迹串联起莱比锡作曲家们的生活和创作场所,全长5.3km。

音符骑行之路:针对骑行游览的盛行,40公里长的莱比锡音符骑行之路孕育而生。自行车旅程,加入了一些远离城中心的音乐历史地点,整条线路或穿过大片绿地,或靠近水岸,能充分展示莱比锡的城市魅力。

▼ 40公里长的音符骑行之路

莱比锡音符之弧:是一条拥有音乐元素,主打步行体验的线路,全长5km,位于城市中心的西部,串起了沿途众多的城市公园,展现城市生活环境。

莱比锡儿童音符足迹:莱比锡儿童音符足迹是「为了培养明日的音乐爱好者」而设置,当地众多的音乐机构参与到线路的设计和优化中,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研学活动。

▼ 莱比锡音符之路沿线的音乐主题活动(来源:Wikipedia)

如果没有标的物和历史故事,城市漫步该怎么做?

04

City walk模式三:「小而密」

MEASURE THE WORLD

在前两者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密度取胜。

如果是在受地理、空间等因素制约,造就的线性空间,通过增加沿线的休闲密度,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漫步目的地。

如北京亮马河,通过改建驳岸、绿化美化、照明亮化、动植物保护、活动运营等手法,用6公里长的河段串联起「2湖24桥18景」,成为市民在城市漫步自然的休闲中心。

▼ 亮马河高密度的休闲空间

但这种条件可遇而不可求,对大部分资质平平的区域来说,可谓是望尘莫及。这里就需要区域 「创造条件」,塑造区域漫步调性。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窄街区密路网」结构,这样即使每条窄小的街区没有多少商业,只要有几个人步入就会显得熙熙攘攘,即便这条街没惊喜,几步后的另一条街会别有洞天,大大增加漫步的魅力。

1. 东京代官山的城市漫步心得

东京的代官山曾是东京住宅区典范,进入1980年代,代官山建筑群、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加上居民人口结构老化,致使区域开始衰败。2000年初,在都市再生的发展背景下,代官山地区提出建设「生活文化据点」的计划。

▍从路网到建筑,小而密

作为老旧居住区,因地块权属复杂形成了「窄街区密路网」的结构,这反而成为再开发优势。并且,通过进一步增加步行网络密度,以及见缝插针式的建筑更新,形成小体量、多场景的步行环境,增加区域的吸引力。

▼ 代官山的窄街区密路网结构

▼ 适合漫步的街区商业

比如,只有851平方米的猿乐町Sarugaku商业街区,通过6栋建筑的空间连接与层次组合,营造出「山谷」意向购物空间,包含服饰、餐饮、杂货、花店等业态,满足年轻人的不同需求。

▼ 猿乐町Sarugaku

▍从道路到公园,小而美

代官山出台环境提升的专项规划,选取10条主要道路进行绿色改造,增加自然漫步体验。如旧山手大道两侧是代官山主要的散步道,升级后绿化隔离带一直连通到车站,营造安全步行空间,道路两侧的住宅、商业建筑融入景观设计,提升社区的舒适度。

▼ 绿色步行环境的提升

代官山也抓住一切改造机会,打造绿色公共空间。

比如穿越代官山的东横线地下化之后,腾出一片占地3200㎡,长220m的空地,狭长空间被改造为线性公园。公园不仅是居民的休憩空间,公园内还包含5栋商业建筑LOG ROAD,使得公园不仅服务居民,也是市民休闲购物的目的地。

▼ 公园、商业为一体的线性公园

代官山不仅成为区域再开发的典范,更成为人们城市漫步的目的地。

2. 伦敦西区的文化漫步

小而密可以是尺度上的,更可以是文化体验上的。

伦敦西区在19世纪,曾经是戏剧聚集区。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这里逐渐成为英国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心脏,唱片公司、录音棚、乐器店随处可见,同时带动酒吧、夜店高速发展。

之后西区逐渐沦为伦敦社会治安的重灾区,并拖垮了夜间演出为主的戏剧产业。

随着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以及《伦敦规划2004》的中央活动区(CAZ)将西区纳入其中,承担着「文化娱乐区」「发展夜经济」功能,西区开始了更新治理。

▼ 伦敦西区俯瞰

▍提升步行化体验密度

首先,针对建筑间的小街推行「彻底步行化」改造。改造后的街道成为商业、公共活动空间,留住街巷里的「烟火气」。其次,通过压缩车行道宽度,加宽步行道,以及增设街边「小集市」等功能空间,实现步行友好。

▼ 街道上的集市

以西区七面钟区域为例:它是以七晷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七个街道组成的街区。改造后部分道路改为步行或单向行驶,而街区内部则完全步行化,100多家品牌店,50多家餐厅散布其中。步行空间成为活动空间,从时装节到美食节,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 七面钟区域步行化改造

步行网络中,对莱斯特广场、皮卡迪利圆环、考文特花园等节点的空间与功能一并进行了更新。他们成为步行的休憩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大大增加了区域漫步的魅力与体验,从而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目的。

▼ 皮卡迪利圆环成为了伦敦的「时代广场」

▍提升文化体验密度

西区将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向艺术家们开放,将整个漫步区转化为文化展示区。如莱斯特广场鼓励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举办表演等措施,创造出1000多个工作岗位,是区域文化娱乐枢纽。

▼ 公共空间成为艺术家的活动场

为了改善区域的治安环境,西区进行多年的酒吧、夜场治理行动,使它们的数量骤降。据夜间行业协会(NTIA)统计,2007—2017年间伦敦夜总会数量下降50%,其中多数位于西区。但是这些旧夜经济的衰退,必须要有「新夜经济」的崛起,才能保障区域发展可持续。

戏剧产业无疑是夜经济的代表,而且在西区密度足够高(40多家剧院,每年200多部新剧),但戏剧产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流量低利润的行业。

如西区众多剧场为了保护建筑,需要投入高额维护费用;西区还推行低票价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剧场。以上所述,意味着伦敦政府必须投入高额补贴,才能保障剧院的正常运转,不过这是一项非常精明的「投资」。

▼ 西区高密度的剧院

夜间治安的改善,大大延长剧场夜间演出的时间和频次,戏剧与区域内的步行网络、商业配套形成联动,催化出白天「逛街」、晚上「看剧」的戏剧漫步游。

西区平均每年吸引观众数超过1000万人次,平均每位观众的票房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戏剧产业迅速替代酒吧、夜场,成为西区夜间经济的新动能。

▼ 西区剧场的夜间演出

总结来说,City walk是一种旅游方式,虽然自身很难成为「大产业」,但对于城市来说,它将开启城市的微度假阶段,将会成为促进内需的有力抓手。

「有目标」「故事化」「小而密」的3种模式,不仅是解决人们为什么来此漫步的问题,更是将无目的遛弯转化为「微度假」的必要方式。

上述3种模式中,既有具备先天优势的,也有依赖后天「创造」的,无论哪一种,有空间、有载体、有内容、有趣味、有选择是必要的基础,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会成为城市品牌,才能引导City walk行业步入正轨。

City walk走起!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原标题:《City walk火了,这3种城市漫步模式了解一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