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车战的黄金时代

2023-07-31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

郑庄公以“鱼丽之阵”大败周天子、曹刿论战、齐桓公险被管仲射死、晋文公“退避三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都与车战有关。春秋时代的霸主们,正是依靠车战夺取号令天下的霸权。

北大学者赵长征的新书《春秋车战》以《左传》《史记》等经典史料为纲,系统梳理了战车的发展史和春秋时期的战争史。这本书从独特的技术视角解剖春秋军事,将面目模糊的历史讲得细致生动,甫一问世,便受到了军事史家黄朴民、“得到”课程主理人熊逸、考古学家许宏等诸多名家推荐。

春秋车战的底层逻辑

赵长征:谢谢刘老师,也谢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朋友。写这本书,我从小一直对军事感兴趣,后来长大以后也没有当兵或者干什么,读了中文系,后来读研究生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很长,是最前面那一段,先秦两汉文学,所以对那一段史籍,比如《史记》《左传》《战国策》读的多一点,所以个人的军事爱好和这些古籍熟悉联系在一起,最后写了《春秋车战》。以后还有机会的话可能写一写中国古代军事别的话题。

刘勃:那就像一个宏观的中国军事史了。

这是我特别佩服赵老师的地方,说实话受过中文系最最基本训练的,会看过王力老师的《古代汉语》,其中会选很多《左传》里的文章,大家也会讲到战国时候车战怎么打的,说实话,以后人对战争的理解会觉得春秋时期的战争好像很搞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规则,但像我这样的人没有深思,只是觉得这个规则好奇怪,那时候大家好搞笑,大家听听一乐。

赵老师这个书把当时车战的很多底层逻辑讲清楚了,当时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打仗,他把背后的很多原因都讲出来了。赵老师再给我们讲讲当时战争的模式,还有背后的一些逻辑。

图表 1春秋战车综合复原图。图中可见车左张弓搭箭,御者手执六辔,车右则持柄部缚羽毛的戟

赵长征:这个有很多方面,你说的是军礼方面还是车战方面?

刘勃:首先是军礼,打仗的时候约好一个时间,约好一个地点,不能抢跑。可能在座有不少学过《曹刿论战》,已经要开战了,齐军已经敲鼓,鲁庄公也准备冲锋,咱们对着冲吧。

曹刿说别理他,就让他敲去。我觉得这个不合逻辑,我停这不动,你要是直接冲过来,那个巨大的冲击力不是碾压我了吗?这个好像牵扯到当时军礼方面的问题?

图表 2兽面纹铜鼓,通高 75.5 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出土于湖北崇阳,商代晚期

赵长征:我个人觉得你刚才所举的这个例子,长勺之战,《左传》说的太少了,我们并不是特别清楚,它可能有军礼方面的,可能还有一些别的,材料太少了。我拜读过刘老师写的《失败者的春秋》,里面提到长勺之战。《左传》里面说“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说我们现在可以击鼓了,然后鲁国军队鲁庄公击鼓。所以这里面就看我们怎么理解中间的逻辑性,刘老师的理解认为齐国人打了三通鼓,但是并没有真正冲击,这可能是一种理解。但是另外一种理解是他们敲鼓之后要发动冲锋的,而且要冲鲁国的军阵。

您的理解是说他冲到前面发现鲁国人不反映,他又回去了,冲了一半,是不是这样我们都只能靠猜,这里面有很多信息是丢失的。如果齐国人击鼓之后冲了鲁国的军阵,然后他发送了什么被鲁国人守住他再回去?还是他自己回去?然后鲁国人再发动反击,所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再而衰三而竭”来说好像也交过阵,这中间是什么情况不太清楚。

0

1

关于车战,我们习以为常的错误

刘勃:《左传》留下巨大的空白。赵老师的书里有一个特别好的,其实他配了很多清晰的图片,关于很多马车具体部件的解释也非常清晰。还拿曹刿论战来说,“登轼而望之”,我不知道中学老师现在怎么讲,原来我比较倾向于“下,视其辙”,“下”后面加一个逗号,然后再“登,轼而望之”。我现在看您这本书对车轼的解释,可能真的是站到那个轼上,或者至少一条腿是跨上去了。

赵长征:这个也是有很多争论的,您原来的那个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思源先生就这么标点的,“登,轼而望之”。“登”是我先登上车,然后再“轼而望之”,就是平视,他认为这个“轼”是一个动词,不是名词,我只是平着这个轼去看。但是后来马上有人反驳。所以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不像他那样在“登”后面打一个逗号,还是“登轼而望之”,登在轼的上面,这样可能更加合理一些。

图表3 山东临淄淄河店 2 号墓出土 15 号车复原图,战国时期

刘勃:您的书把轼的具体高度和它大概到人体的哪个部位讲清楚了,因为人们很容易有一个怀疑,原来我想车轼真挺高的,可能要接近胸部的位置,但实际上没有那么高是吧?

赵长征:我们很多影视剧都是那样的,甚至有一些比较严肃的或者专业的博物馆做的模型也比较高,其实这个都不对,它和考古发现的情况不一样。

刘勃:赵老师这本书很多都是结合具体的考古发现,把很多我们脑子里习以为常的一些错误印象改过来了。包括以前我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中国古代人的射箭方式,其实跟欧洲人是不一样的,现在射箭活动在南京也挺流行的。

赵长征:现在好像很多年轻人很喜欢。

刘勃:很爱这个,但现在都是西方射法居多。

赵长征:也有一些手上戴撒放器还是叫做什么,类似于扳指一样的东西。不一样,它可能有几种流派。

刘勃:您给我们具体讲讲这个不同的射法。

图表 4 地中海式射法和中国式射法

赵长征:大家看一下这张图,我们很多人自己去公园里面玩射箭的时候经常喜欢用两个指头夹着箭,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箭,然后拉开弦,实际上这不是中国传统的射法。还有的是用手捏着箭杆两边这样射,也有这种说法,但这是最危险的一种,一不小心,这个箭自己出去了,容易伤人,所以专业的不用捏箭,这个非常危险,一般用两个手指头夹着箭用力往后拉。实际上之所以用两个手指头拉,因为弓的力量不够强,如果弓的力量够强的话,两个手指头拉不开那个弓。

所以西方地中海式的射法是用三个手指头,无名指也用上,上面一个食指,下面有中指和无名指,这样夹住箭杆往后面拉才能够拉开。这是我们平常自己玩的时候喜欢这么玩儿,实际上这不是中国传统拉箭的方法,中国这边是在大拇指上戴一个扳指,扳指上有一个突起或者有一个槽。

刘勃:扳指是什么样的?

图表 5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韘(扳指),商代晚期

赵长征:大家看这个图,这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个玉扳指,左边这里有一个往下的凹槽,这个凹槽可以扣住那个弦,我把这个扳指挂在拇指上面,用凹槽扣住那个弦,把食指和中指压在拇指上,这样往后拉,这样的话更加有力量。

为什么我们东亚,包括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喜欢用扳指来拉?主要是弓不一样,我们的整个弓身比较短,是反曲复合弓,像蛇一样的扭几下,反曲弓。

西方的弓比较长,典型的英格兰长弓,大家看过梅尔·吉布森演的电影《勇敢的心》(1995年),那里面就有,很长的一个弓,英格兰长弓,他们的弓是单体弓,就是用一根木头,把它弄弯做成单体弓,所以它的弓身比较长,你把它拉开以后这个弦形成的夹角也比较大,所以它能容得下三个手指头这样拉开。但是我们的弓身比较短,我们是反曲复合弓,弓身比较短,靠弯曲,力量也很强。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这么拉开的话,弦的上面部分、下面部分夹角比较小,很小的夹角容不下三个手指头拉开这个弓,很麻烦,所以用一个大拇指拉开它,大拇指也够强,别的手指压在大拇指上面。所以跟弓的长短有关系,最后造成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射箭方法。

图表 6 《勇敢的心》剧照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这是在春秋晚期一个扳指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实物,在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发掘的,它这个不是凹槽,有突起,用突起的部分卡住这根弦。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扳指。后来我们这边游牧民族也这么用,中原也这么用,一直延续下来,延续了几千年,西方人把我们这个射法是叫蒙古式射法,因为他们被蒙古人打惨了,他们接触的蒙古人,实际上整个东亚都是这样。

图表 7 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出土的玉扳指,春秋晚期

刘勃:实际上从三千多年前的文物就可以知道我们老祖宗的这个射法,一直跟西方是两个不同的传统。赵老师这本书给我特别多的启发,现在讲中国古代史对先秦的很多事情都是比较隔阂的,到秦始皇以后确实中国社会发生特别根本的变革,而我们在讲秦以前的历史,有时候情不自禁的还是会秦以后的很多逻辑来理解,其实这个逻辑本身根本不一致的。两个完全不一致的行为逻辑,底下有这么一个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这个车战应该是最直观的体现。

您这个书里讲到很多车战的过程中双方的战士对于很多战争规则的遵守,这个您给我们再具体展开说一说。

0

2

军礼:要命还是要礼仪?

赵长征:主要是军礼,也就是说在先秦的时候,生活中也有一套严密的礼法制度,我们说周代是礼乐文明,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也包括军事方面,所以它的一个侧面就是军礼。在打仗的时候大家要讲一些礼仪,有一些程式,有一些行为的规范,它不是完全以追求战胜作为目的,它要讲很多的条条框框,我们可以说两个故事。

我这本书开头提到一个故事,有一年宋国发生内乱,权臣华氏和向氏发兵反抗国君宋元公,双方军队打起来了,宋元公这边有一个贵族叫公子城,他碰到华城那边的一个猛将叫做华豹,双方准备互相进行对决。华豹的手比较快,公子城这边刚要把箭搭在弓上面,华豹那边就已经搭好瞄准他,这时候一箭向公子城射过来,但是他的准头差了一点,从公子城身边擦过去了,公子城暗下出一身冷汗,他赶紧又开始搭箭,结果他的箭没有搭好,华豹又搭好第二支箭。

我们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一支箭都没搭好,人家射完一支第二支又搭起来了,所以公子城急中生智,他眼看自己肯定要死掉了,他说“不狎,鄙!”翻译成现在汉语就是你这个人太不讲道义,你怎么射我一箭又射我一箭呢?我们应该轮流射,小学老师没教过你吗?我们应该一人一箭,这样才符合我们上战场的礼仪,你这个完全不讲道理的,这不是军事礼仪。所以他这样说了以后华豹也觉得很惭愧,好像是啊,所以他说那好吧,他已经搭好的箭放下来,你来,你射我一箭。于是公子城很轻松地拉开,好好瞄准,一箭射过去,就把华豹给射死了。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后来无法想象,等于把对方的小命都攥在手里,他居然主动放弃射击的机会,而让对方也轮流射他一下,结果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而且把同车两个战友的命也搭进去了,他们这个相当于是那支部队的主将,这个车覆灭之后整个部队也就失败了,所以由于他个人对军礼的遵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结果造成整个这边作战的失败,这个教训很惨痛。所以春秋以后大概很少有这种情况再出现了。

刘勃:我读到这个细节挺感慨的,大概十来年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比较中国的战争和欧洲的战争,他当时提到一个事情,中国的战争是比较没有下限的,当战争到很激烈的阶段,可能双方干脆不寻求主力决战,就去杀对方地盘上的老百姓。然后说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战争是多么文明,只是军人和军人的对决。其实看我们春秋历史的描述跟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战争有不少的相似之处,您觉得呢?

赵长征:首先他们战争也不像那位说的那么干净,他们喜欢美化自己丑化别人,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特别讲理想、讲道义的时代,当然战争本身是很残酷的,要争胜负的,而且后果尤其失败的后果是你不能承受的,所以很难能够坚持下来。

刘勃:我读《左传》的时候不少地方特别有感慨,以前读一些关于骑士战争的书,我看到一些很搞笑的细节,有一些骑士比较胆怯,上阵之前他背后有一个旗帜,这个旗上写着我是某某城堡某某庄园的主人,我家里有多少多少钱,其实在提示什么?你要抓住我的话千万别杀我,我可以出赎金的。我看《左传》里面有好多类似的情形,一上来就讲到鲁隐公,鲁隐公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什么地方的俘虏,那时候好像也很流行战争抓住对方的贵族,等着对方来赎回。

赵长征:有这样的,比如宋国的华元,他做了俘虏之后用几百辆兵车和马把他赎回来的,确实有这样的事。但是和欧洲成制度的把人赎回来有点不一样,因为华元是执政大臣,所以他的地位高。欧洲骑士时代确实有这么一个成体系的,它有一个说法,你把对方打到马下面去,对方的马和盔甲都归你了,这是他们平常比赛的时候经常这样,在战争中间也都有赎金,他们一般不少的。

刘勃:《荷马史诗》里面原来我们觉得多么酷的英雄,打败对方之后立刻干一件事,就是要脱敌人的铠甲。

赵长征:因为那个铠甲很贵的。刚才提到西方骑士时代,其实骑士冲锋有很多人是不勇敢的,因为骑士都有面甲,面甲就留一个缝,眼睛只能观察到很有限的空间,所以有一些特别勇敢的骑士往前冲,他冲到敌阵里面就被大家包围把他俘虏了,最后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冲上去,很多人冲上又撤回去了,但是冲在最前面那个勇敢的人看不见别人在后面,他以为大家都跟在他后面,就往前冲,冲到敌阵里面,大家一下把他从马上拉下来,好多这样的情况。

刘勃:这时候也跟春秋时代战争找到类似的地方,我印象中孔子的时代,应该是阳虎执政的时代,有一次鲁国跟齐国打仗,也讲到一个细节,鲁国有一个(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他就是单枪匹马冲向齐军,还把齐国军队吓的都后撤了,他看见撤了之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只有一个人,然后假装害怕,从车上掉下来了。

赵长征:对,齐国军队并没有后撤,他要显出他很能,是阳虎故意说这个人在不在,他在的话我们一定可以打败敌人,所以他一下子被激烈了向敌人冲,冲到一半发现没有人跟着他,所以他后悔想回去,但是回去,你还是勇将吗?所以他干脆从车上摔下来,一摔下来,车上另外两个战友把他救上来,救上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回去,受伤就别再冲了,所以也有这样的情况。

刘勃:您刚才说华元的例子特别有意思,实际上等于战争之前他没给车夫吃好,车夫把他给坑了,驾着车直接冲到对方的军阵里面去了。好像给人一个感觉,实际上车夫在当时地位应该很高的?

赵长征:对,在春秋那个时代,应该到战国还是,他们能够上车作战的都是贵族,而且驾马车是非常高的技术,我们说礼乐射御书数,是六艺之一,要花很多年时间才能学会的,不像我们今天考个驾照比较容易,那时候真的很难,你要把四匹马调和了,要都听你的话,把它们都照顾好,如臂使指的状态是很难的,他又是贵族,地位很高,所以在一个车里面他的地位比车右还要高,车左的地位第一,中间御者才是第二高,右边车右地位是第三的。所以他的地位本身比较高。到了秦汉以后就不行了,秦汉以后给别人驾车的地位没有那么高。

刘勃:夏侯婴还可以吧?刘邦的那个(车夫)。

赵长征:他那个时候,首先你给刘邦驾车,那不是一般的人。再一个,那时候还在用战车,楚汉战争的时候还在用先秦留下来的战车,到汉武帝讨伐匈奴的时候这种战车基本不用了,所以它有一个变化。

0

3

战车黄金时代的终结

刘勃:对,您这本书里纠正了原来一个错误认识,因为一般的想法都会说到了战国车战没有原来那么重要,其实单从造车技术的角度来说,战国比春秋还是在往前发展。

赵长征:对,它肯定是有发展的。

刘勃:我们联想到现在很多事情,很多东西你忽然发现我这个领域不行了,不是因为我干的不如以前好,而是其它领域冲上来了,就好像一个电视节目收视不行了,不是因为现在电视节目做的不如以前,而是网络短视频进来了。战国车战的衰落也是,它自己还是在发展的,只不过其它各个新的领域走的比它更快。

赵长征:我想起一句电影里著名的台词,“师座,不是咱们不能打,是共军太厉害。”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有一个新的东西起来了,有时候是颠覆原来这套体系的,所以你猝不及防。

刘勃:我们看这本书,说起来看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其实很多事情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很多状况,原来风起云涌的行业,突然一下子再也不复当年的风光了。

赵长征:它不给你打招呼就已经颠覆你了。

刘勃: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大家的困惑就是卷啊、卷啊、卷啊,车战的发展估计也是越来越卷,后来直接骑兵步兵,我不跟你卷了。

赵长征:它的卷,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就是兵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初期的时候,我们看《郑伯克段于鄢》,他出动200辆兵车打他的弟弟共叔段,后来到春秋末期,晋国平丘之会有4000乘战车,4000乘相当于春秋后期巅峰状态,但是我们知道到战国的时候经常说万乘之国,所以那个更多了。大家不断的卷,卷军事实力,累加战车的数量。但是没想到整个作战的形式改变了,骑兵兴起了,步兵兴起了,作战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化,你要攻城,还要要塞的防御作战,作战的地域也变广了,有很多跋山涉水的(地方)车走不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来那种卷法发现不行,就变了。

刘勃:这个就牵扯到南京这片,在春秋时代南京还是所谓蛮荒落后地区,我们这里是吴国的地盘。

赵长征:还不算吴国的核心,吴国核心在苏州那边。

刘勃:其实很多地方,像南京江对面六合那边经常是吴楚交锋的战场,到这片好像车战就不太合适了?

赵长征:对,在南方水网稻田,战车不是特别方便,地上老是下雨,也比较泥泞。

刘勃:你今天来感受到了吧?

赵长征:我是南方人,我是湖南人,我们小时候在泥泞的土地里走,那个感觉很深刻的。

0

4

# 战车与翦商

刘勃:事实上战场上能不能克服恐惧心理太重要了,像夏含夷讲周武王伐纣灭商,他特别强调周人和商人对战车的利用之别,周将大规模用兵车冲锋是商人没有见过的,就造成一种心理攻击,您觉得他那个说法靠谱吗?

赵长征:从殷墟发现的结果来说,商人大量使用车的。

刘勃:他的理解好像说商人更多是把战车当做一个移动的指挥平台,而不是一种成建制的作战方式,它好像比较注重战车战术的发展,它更强调所谓内亚地区先有更成熟的战车应用,这个说法你怎么看?

赵长征:我觉得夏含夷他也是猜的,我们大概也是猜的,我们现在可以依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传说文献,一个是考古材料,从殷墟发掘来说有比较集中比较多的车,所以你要说商朝人没有集中使用战车的经验或者习惯恐怕也不太说的通。《史记》里面说周武王用300兵车,这个是比较集中的使用。我觉得周在文化上或者整个军事力量统治经验上超过商不太可能,它还是一个西陲的小邦,它跟那么强大的军事帝国殷商,要说它在整个军事理念上很先进远超对方的话恐怕,军事实力也好、军事理念也好,要超过殷商恐怕不太可能,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刘勃:我也是这样理解,我老觉得西方汉学家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当谈到一个曾经很强大的行政体系崩溃之后可以烂成什么样子,他们有点想象力不足。

赵长征:对,他们更多是谈内部的问题,造成商的崩溃可能因为军事技术的落后。

刘勃:商人的战车怎么样使用马匹?

赵长征:从殷墟来看基本上是两匹马,二马,一个是战车的技术不够特别成熟,再一个社会生产力也有限吧,整个社会马的保有量也不够多,所以舍不得用四匹马驾车。

作家刘勃

刘勃:四马这个模式应该是特别难的,文献记载没有这个,我们现在还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家知道先秦的时候驾车通常是四匹马,可是我们的影视剧里面拍很多战争镜头还是两匹马,是不是说四马的驾驭特别特别难?

赵长征:我觉得应该是非常难的,因为马是负责车的动力,和我们今天的发动机不一样,发动机基本上是听话的,你给油它就走,踩刹车它就停,现在我们驾一个车是比较容易的。而马真的不容易,首先四匹马的年龄肯定不一样,它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而且它有脾气,它是一个生物,就像人,我们要找同班四个同学步调一致干一个事情都不容易,比如有人会说我今天不舒服不想干,但是你要上战场或者驾车,那就得上。所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是四匹马的年龄差不多,身体的体力差不多,饱和饥饿的程度差不多,最好不要有病。而且马有可能发脾气,它会犯错误的,我们人状态很好的时候也有可能犯错误,和发动机不一样,所以你要把它们都伺候好,它们才能把你伺候好,而伺候马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刘勃:这个马也要从小训练。

赵长征:对,所以驭者不是到驾车的时候才跟马发生关系,他一定是平常的时候经常跟这几匹马有感情上的纽带,他经常要亲自喂它们,要去养护他们,这个马才听他的话。

刘勃:《左传》里面也讲过一些临时换马导致战争失败的。

赵长征:对,有这样的事情,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和秦穆公。

刘勃:就是在司马迁老家那?

赵长征:对,晋惠公临时决定用郑国进贡的马给他驾车,大夫庆郑说你不能这样,外国的马对我们本国的水土不服,你加着它上战场可能会出问题,叫做外强中干,这个成语从这里来的,看上去还很强,但是它里面体力各方面已经跟不上了,后来果然出了问题,晋惠公被秦穆公给俘虏了。

刘勃:庆郑的心态也很有意思,开始跟国君有点语言不合,宁可把国君坑了给敌人当俘虏,但是打了败仗以后,《左传》《国语》里面写的,我对不起国君,我要为国去死的感觉,这是不是春秋时代贵族的心态跟后世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赵长征:对,他一方面有自己的个性,敢于挑战国君的权威,但是另一方面他心里面要尊重君主的红线又时时刻刻折磨他,所以最后造成他的扭结和扭曲。

北大学者赵长征

刘勃:那个年代的君臣关系跟后来理解的君臣关系不是一回事,绝对不是那种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种感觉。

赵长征:它还是有比较浓重的家谱化的色彩,像很多国家上层贵族基本都是一个爷爷,一个祖先下来的,是一个大家族,后来分不同的氏,一直到战国都是这样,比如屈原,屈氏也是从楚国的王族分出来的,屈、昭、景都是王族。

他们只有继承王位的才可以叫熊氏,别的都是别的姓氏。所以他这个大臣对于国家的感觉,他觉得这是我家里的事情,所以他和国君的关系,和后来上下级完全没有亲戚关系的不一样。

刘勃:很大程度上还是把血缘伦理看的比君臣关系来的更加重要。

赵长征:因为它本身就是从血缘生发出来的,后来儒家那套跟这个也有关,都是从个人推到家,从家再推到国,从国推到天下,也是这样一个推理的过程,实际上中国先秦时候的政治结构就是家国一体的。

刘勃:实际上秦以前才能叫家国一体,秦以后不能叫做家国一体。

赵长征:对,整个翻天覆地了。

THE END

原标题:《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车战的黄金时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