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一度|一生只做一件事,象棋需要更多“上海传奇”
做一件事,贵在坚持。如果这份坚持又加上了“一辈子”这个期限,那么不论是什么事,都会成为一段传奇。
66岁的基层教练马佩良对于中国象棋的执着,就是这样一份传奇。
当谈起自己作为基层教练的经历,马佩良教练说得轻描淡写,但在这份云淡风轻的态度背后,是他为每一名学生打下的扎实象棋基础——这些孩子日后成为上海市各个级别的冠军,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象棋特级大师。
如今,看着自己的学生活跃在中国象棋界,也办起了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这样能影响世界象棋界的赛事,并且将中国象棋文化传播到海外,马佩良教练颇为欣慰,“我会继续教棋,也相信中国象棋能越来越好。”
马佩良为了象棋事业鞠躬尽瘁。
弄堂棋盘里的大师
回顾起自己的象棋人生,马佩良教练说,“如果不是下象棋,我的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样。”
大抵是在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马佩良第一次接触到象棋。彼时,到了夏天暑假,性格比较内向的马佩良就喜欢在弄堂里看着爷叔们下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看着看着,马佩良就从旁观者变成了坐在棋盘一端的弈棋者。
“那时候因为基础低,所以进步很快,然后一天要下两三个小时象棋,就像别的孩子玩游戏一样,下了一盘还想再下一盘。”马佩良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那时候,他就是不停地和弄堂里的爷叔们对弈,而且听说哪条弄堂里有很会下棋的爷叔,他就要去挑战,“当时那些老前辈里也有一些是在区里拿过名次的棋手,有的还是区队的。”
就这样,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那两年时间,马佩良一边在弄堂里的棋盘上磨练自己的技术,一边跟着同样棋艺精湛的姨夫学习象棋,“那时候,就是一边下棋,姨夫一边指点我,然后自己再找教棋的书看看,就这样一直琢磨。”
直到1973年,也就是马佩良读初二的时候,学校运动会有了象棋比赛,老师在班级里问谁会下象棋,马佩良就自告奋勇,并且最终在学校里一战成名。
马佩良自己回忆,在运动会之后,不少学校里的老师午休时间都找他下棋——下着下着,他就被老师推荐到了区里的体校去下棋。
“那个年代,读书毕业以后的工作分配都是根据家里的情况,按照我们家的情况,我当时原本只能分配到饮食店或者菜场去工作。”马佩良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是因为学习象棋,他在毕业之后才被分配到了虹口区少体校工作,成为了一名专职象棋教练。
马佩良教练依旧记得46年前刚刚成为一名教练时,领导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的任务不只是自己下好棋,你成为大师不稀罕,你要能为上海甚至是中国培养出大师,才是厉害的事情。”
就是这句话,成了马佩良教练一辈子的使命。
退休后的马佩良还在教棋讲棋。
学棋先学做人
“其实我不太喜欢提起哪些大师是我的学生,因为我更多是在他们打基础的阶段教他们下棋,后来他们的成长路上还有别的教练指点,说多了别人会觉得在自夸。”
当被问及“他有哪些得意门生”时,马佩良教练显得很低调。但事实上,在40多年的教棋生涯中,马佩良带出的上海市各级别象棋冠军就有超过20人,如今的上海队,还有4位主力都是他的学生。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们开玩笑,如果要请你们夺冠的人吃饭,我都要摆几桌了。”
在马佩良教练带出过的象棋冠军中,不乏日后影响中国棋坛的大师。
如今51岁的国家特级大师欧阳琦琳曾经就是马佩良教练的学生。马佩良教练回忆,欧阳琦琳在五年级的时候主动报名参加了虹口区的儿童象棋比赛,但当时她的水平并不高,更多是出于对象棋的喜爱。
“当时我问她你会下棋吗,她话也不多,就是点点头。最开始她的父母还好奇,女孩子为什么也会喜欢下棋。”
“但当时我就看中了她的专注和认真,而且很努力,和身边的其他学生不一样,我就发现她是有潜力的苗子。”
学习成绩优异的欧阳琦琳在小学毕业之后考上了上海市的重点初中,但同时上海市少体校也看中了她,就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欧阳琦琳选择了象棋。
“当时她告诉家里人,自己想试一试象棋,如果一年后没有突破,就暂时放下象棋回去专攻学习。”
马佩良老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时欧阳琦琳的父母也征求了他的意见,作为启蒙老师,他也非常支持欧阳琦琳的决定,“然后她就展现出了才华,拿了上海的冠军和全国前五,越来越出色。”
多年以后,当欧阳琦琳已经成为了中国象棋界的特级大师,她又把自己的女儿董嘉琦送到了马佩良老师的象棋班上。
“我当时就和她说,你的水平现在比我高多了,应该你自己教。”马佩良教练那时还和欧阳琦琳开玩笑,而欧阳琦琳则说,自己是在虹口区成长起来的,所以女儿也要来这里训练,“这也是因为我教棋有个原则,学棋先学做人。”
在马佩良老师的象棋哲学里,下棋就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和人品,也正因如此,他总是告诫自己的学生——每一步棋都想好了再下,不要悔棋;不管是走每一步棋还是做事,都要思考全面;要学会换位思考;而且还学会接受失败。
“象棋也是很好的挫折教育,要学会接受失败,才能够在未来下出更高水平的象棋。”
“中国象棋需要上海杯”
如今,在上海象棋界,有不少优秀的棋手甚至是棋牌运动的管理者,都曾经在马佩良教练的象棋班上接受过启蒙教育。
就连中国象棋的泰斗级人物、特级大师胡荣华老师都曾经和马佩良打趣地说,“你不仅培养棋手,而且培养领导。”
在马佩良教练看来,这些成绩都只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如他刚刚成为一名象棋教练时,老领导对他的嘱托。
不过,令马佩良教练欣慰的是——他不仅培养出了不少中国象棋大师,而且让更多人开始为中国象棋的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
单霞丽。
两年前,时任上海棋院院长的单霞丽就推动了第一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的举办。事实上,马佩良教练也是特级大师单霞丽的启蒙老师,当年带着单霞丽和其他小队员去温州参加全国少年比赛时,马佩良就是教练。
如今,单霞丽也在努力推动中国象棋的发展,甚至是“破圈”。
其实,以“上海杯”为名的象棋顶级赛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内棋坛——早在1982年时,上海就曾经举办过“上海杯”象棋大师邀请赛。
而时隔41年,“上海杯”再次和象棋大师公开赛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在举办的第一年就因为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的总奖金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其后的第二届比赛里设立了业余千人赛和巅峰之战。
“中国象棋需要上海杯这样的宣传。”在马佩良教练看来,“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是更多人愿意关注象棋、了解象棋甚至是投身到象棋领域的一股推动力。
欧洲象棋联合会与上海市象棋协会完成了签约。
更重要的是,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一直在努力推动象棋文化向海外传播。
从第一届比赛开始,“上海杯”就设立海外组,邀请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四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的74名棋手参加总决赛。
到了第二届,海外的影响力扩大到了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棋手。
在即将举办的第三届比赛中,赛事还将德国站安排在了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让中国文化通过现代展会的方式融入海外文化。
“中国象棋推广到海外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马佩良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2年他就被派到法国担任世界智力运动会的裁判长,“当时就我一个中国裁判。”
马佩良一直专注培养新一代棋手。
“象棋需要偶像和平台”
40年教棋生涯,50年象棋人生,马佩良教练一辈子都在和象棋打交道。
现在,逐渐退居二线的马佩良教练并没有完全放下教棋事业,他的工作重心从“教学生下棋”变成了“带徒弟教棋”。
作为象棋教练的教练,马佩良希望能够为中国象棋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练。
“以前在我做教练的时候,上海还有三四名中国象棋的专职教练,但是现在在我退休之后,上海就剩下一名专职教练了。”
上海杯决赛在“申城之巅”上海中心举办。
当聊起中国象棋未来的发展,马佩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象棋教练的培养。
“现在很多棋手都不愿成为专职教练,因为收入和待遇不如其他工作优越,所以优秀的教练人才越来越少。”
但马佩良教练还是看到了中国象棋发展的希望。
2016年,中国象棋泰斗胡荣华大师开办了上海胡荣华教育培训机构,在展开“五棋一牌”的智力运动培训的同时,象棋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重点项目。
在成立之初,马佩良教练也出了一份力,目前依旧是上海胡荣华教育培训机构的董事。
特级大师胡荣华(中)在上海杯决赛现场。
这些年,胡荣华大师也一直都是马佩良心中的偶像。
“我觉得象棋也是需要偶像的,有了偶像的力量也可以推动更多人学习中国象棋。”马佩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像王天一在“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上夺冠,就能够让更多人将他视为偶像,然后学习他和追赶他,就如当年自己视胡荣华大师为偶像一样。
的确,现在的中国象棋相比于过去有了更多“造星”的机会,除了像“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这样有影响力和话题度的比赛,不少象棋大师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象棋文化。
“这是新的产物,也是一种吸引大家关注象棋的方式,只要是积极和正能量的,都是对象棋有利的事情,象棋也需要偶像和平台。”
不过当问及自己会不会考虑在直播平台讲棋时,马佩良教练笑着摆摆手,“我这个年纪玩不明白这些直播,这些是年轻人的舞台,我就好好教棋。”
第三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启动仪式现场。
结语
40年如一日,教棋早就已经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源于热爱,又高于热爱。
“中国象棋有了更好的赛事,有了更多学棋的人,将来希望有更多踏踏实实教棋的教练。象棋应该越来越好,将来会走向世界。”马佩良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