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率先造出“三胎”的亲子综艺们,过得还好吗?

2023-07-31 0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文|王若晔

“不敢想,没有三喜和马立奥的日子里,我可怎么活啊!”

《爸爸当家2》还有一期就将收官,况三喜等可爱萌娃成功晋升大家的“互联网儿女”后,沉浸在综艺里的叔叔姨姨们开始恐惧即将成为“独居老人”。微博、抖音、豆瓣、小红书,四处都是“野生爹妈”激情共享三喜、松子、小米、马立奥的壁纸、头像和表情包。

萌娃和萌娃间、萌娃和家长间的相处日常,让亲子综艺总能散发出生活的余温。从横空出世的《爸爸去哪儿》再到热度飙升的《爸爸当家》,以爸爸视角做主线的综艺屡创佳绩,《妈妈是超人》《不可思议的妈妈》等以妈妈视角展开的综艺也从未缺席。事实证明,萌娃的确有带动亲子综艺这一品类回归市场热门的能力。

与此同时,芒果TV近期有计划推出的另一档综艺《三孩来了》却未开播先被骂,三组家庭的成员配置和预告中对父母角色的片面解读令观众强烈质疑这档综艺的可看性。

所以,从市场的普遍反应中亦能看出,萌娃加持下的亲子综艺不单纯是恶评的挡箭牌,反而在现阶段发展中需要谨慎思考,怎样的内容能让垂类受众深刻共情。

不要悬浮,要真实

作为国内综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爸爸去哪儿》对亲子综艺的影响格外巨大。

2013年《爸爸去哪儿》现象级出圈,吸引了大量观众入坑慢综艺,同时掀起了亲子综艺的热潮。据统计,与《爸爸去哪儿》同年上新的亲子综艺超过10档,其中台播综艺就有8档之多。各大电视台和视频平台都在着力开发亲子IP,后几年内综艺赛道的亲子题材呈井喷态势。

当时大热的亲子综艺多是用明星家庭当噱头,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私欲。田亮、林志颖、贾乃亮、贾静雯、霍思燕等明星父母纷纷携带自家萌娃出镜,一方面亲子综艺仰赖明星家庭的热度和话题,另一方面明星父母看中亲子综艺的社会影响力,双方互惠互利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期间,观众对《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综艺的喜爱,与节目中明星父母不加修饰的“焦头烂额”,明星子女偶尔机灵、偶尔调皮的真实表现不无关系。迄今《爸爸去哪儿》等初代萌娃的成长状况仍能轻松登上热搜,正说明在观众眼里,这些萌娃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亲密感暂时无法切割。

亲子综艺由星转素,由纯明星家庭转向明星家长+素人小孩模式。《放开我北鼻》《星星知我心》《奇妙小森林》等综艺都属于这一时期的这一类型。

核心放在当红明星和素人萌娃相处之道上的亲子综艺,整体叙事卖点和话题空间都要逊色于原生的明星亲子关系。

对观众来说,看一群单身明星“糊弄”一群陌生小孩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虽然综艺播出后也捧红了哈琳、jackson、噗噗等网红萌娃,但出圈效果只停留在明星效应。节目内容悬浮在真实生活之上,或许也是这一类型亲子综艺逐步灭迹的原因之一。

再之后,便是《爸爸当家》《上班啦!妈妈》《我的小尾巴》等纯素人家庭亲子综艺占据上风。和前两类亲子综艺相同之处是,这类综艺不乏明星嘉宾的加盟进入观察室。明星通过身份的转变,既能为综艺引流和添加话题,又不至于影响综艺中素人家庭的真实生活。不同之处是,纯素人家庭打造出的亲子内容,更贴近观众认知中的关系维系和相处方式。

前文提到的“互联网女儿”况三喜就是凭借自己的古灵精怪吸到不少粉丝,综艺中的她前期脆弱爱哭,后期又坚强勇敢,好似一个小大人能独当一面。另一位萌娃松子又萌又乖,是一位表情包大户。

《爸爸当家2》中,几对素人家庭也并非总是和睦相处。萌娃们也会烦人和“打架”,父母们也会因理念不同而起小争执。这些真实的原生家庭常态才能让观众享受其中,不觉得综艺是演出来的。或者说,展现真实才是当前素人亲子综艺的制作逻辑。

继十年前的《爸爸去哪儿》后,《爸爸当家》能被提升至相似高度,前者是展现了明星家庭的真实状态,后者是展现了素人家庭的真实状态。

《爸爸当家2》的不足反倒是在综艺之外,某些父母就综艺内容发表的不当言论被“饭圈”影响。素人一旦有了强烈的明星意识,观众体会到了其中的“假模假式”,也就不再认可和买账了。

不要全面,要切面

亲子综艺除按上述嘉宾类型划分外,还曾有过其他类型模式的创新。

湖南卫视的科学养育亲子互动综艺《亲亲我的宝贝》、江苏卫视的明星照顾孕期家庭的经营体验类慢综艺《我们仨》,就是主打为观众分享不同阶段的育儿知识。如产检时听权威专家讲述胎教方法;和舞蹈老师学习孕期如何适当运动;在共同研究“孕妇创新菜”时,了解孕妇的饮食禁忌等。

金鹰卡通推出的明星亲子益智历险综艺《疯狂的麦咭》,央视推出的动画益智挑战综艺《零零大冒险》,芒果TV推出的儿童运动真人秀综艺《小巨人运动会》,山西卫视推出的迷宫闯关综艺《冲关大峡谷7》,则都是集体能和智力考核为一体的对抗类型快综艺。

以及,《旋风孝子》《妈妈的牵挂》《带着爸妈去旅行》等综艺尝试转换视角,对准成年亲子关系,表现孝道和代际沟通。但这类型综艺不仅反响平淡,而且不被当代年轻观众认可,生命周期极短。

可见,不管竞技、闯关还是对谈类型亲子综艺,虽广泛活跃在市场,且受众偏向大众化,却一直很难成为赛道爆款。因为其重点都是在“子”而不在“亲”。亲子综艺还是要将亲子关系做为真正的切面,让观众能在某一对或者某几对亲子关系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引申至社会话题的讨论。

《上班啦!妈妈》是呈现新时代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转变,《爸爸当家》是探讨全职爸爸在育儿中的重要性,《我的小尾巴》是还原兄妹间的成长和陪伴,《三孩来了》是观察三孩家庭的乐趣和困扰。这几档有讨论度的亲子综艺都可以看作探索大众情绪的试验品。

《二胎时代》《三孩来了》等同类型亲子综艺一定会是现下综艺市场不能不涉猎的内容之一。在此基调之上,《爸爸当家》等致力于打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带娃真人秀,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如况三喜和其原生家庭的温馨自然氛围,致使一部分观众会发出“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女儿”的感叹。“互联网儿女”对“野生爹妈”的吸引力之大,或许就能适时反馈在育龄夫妇受众上。

打开抖音相关内容就不难发现,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是亲子综艺的潜在受众。年纪小的观众喜欢看《爸爸当家2》中萌娃的玩耍画面,年纪偏大的观众主要研究《爸爸当家2》中家长教育小孩的方式方法。总而言之,这档综艺能在收官前创下收看高峰,必定是切中了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三孩来了》如今陷入到“重男轻女”、“父母偏爱三胎”、“多胎孩子不受重视”等舆论漩涡,也可以被解读为年轻观众,尤其是成长为综艺市场主力军的90年代独生子女,也逐渐走到了关注亲子综艺的阶段。这种能引发广泛讨论的争议,于综艺内容本身而言或许是痛点,但从社会层面来说,激烈的观点碰撞无疑是利好。

很多观众偏爱《爸爸当家2》中的况三喜,也与在她身上感受到了自己被治愈的童年有关。

综艺中有一幕是小米去三喜家玩,三喜自愿把自己代入小帮手的角色而让小米变身公主。她给小米戴耳环、抹胭脂、梳头发,带着小米坐上想象中的南瓜马车去和王子约会。常理来说,每一个小孩都曾幻想过自己是王子或公主,但三喜却情愿在一群同龄萌娃中做服务他人的那个人。

不仅如此,在萌娃们都想要玩魔法棒的时候,约定每人各轮流玩5分钟,但三喜却会主动将魔法棒递给小米玩。玩秋千的时候也是,三喜将家里的两个秋千都让给客人,自己则是给客人们推秋千。

几个家庭间互相串门频繁,萌娃们在三喜家做客时,家长们甚至也能轻松一大截。因为小主人三喜就能把客人们招待得很好。很多观众都是因为这几个片段注意到了讨人喜欢的三喜,也是从这些片段中感知到了“泛灵教育”的优势。

三喜的父亲况盛在教育三喜时,不会一味的批评和谴责,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三喜学会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也正是如此,原生家庭给到三喜的爱足够多,多到她一直在做一位小公主,才会在与其他小孩一同玩耍时主动放弃继续当公主。三喜精神世界的富足,恰恰治愈了相当多一批对原生家庭有阴影的年轻人。

18-25岁年龄段的年轻受众之所以会被《爸爸当家》这类型综艺感染和吸引,一部分原因正是在综艺中看到了家庭生活的美好。与其说是亲子综艺在教观众育儿,不如说是观众在借亲子综艺愈己。

包括与《爸爸当家》同类型的《中国爸爸》《爸爸回答吧》《爸爸回来了》等众多亲子综艺中的“爸爸”形象,实则能填补一些观众童年记忆中父亲形象的缺失,同时带动社会新型育儿理念的推广。包括近些年的影视剧,《小欢喜》《大考》《带着爸爸去留学》等都有关于父亲育儿的刻画和描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已婚青年做过的调查显示,女性对于“全职爸爸”的支持率为45.8%;男性的支持率,出乎意料超过一半达到了52.4%。猎聘2022年初发布的《职场人婚育生活状态洞察报告》同样显示,男性愿意当全职爸爸的占比为37.76%,虽然这个比例仍低于女性,但已经说明了男性自身的意愿。

这些数据表明铺垫父爱的亲子综艺处于红利期,当代家庭的育儿多样性可以通过综艺内容进行表达。《爸爸当家》的热度足够引发综艺市场对亲子综艺的重视,平台在这一赛道上的布局决定了接下来会收获怎样的反馈。

将《爸爸去哪儿》视为国内亲子综艺的一个节点。这一节点前的综艺受台综影响,倾向于打造有亲子元素的娱乐综艺;这一节点后的综艺延续明星真人秀模式,经历了收视的空前繁荣。《爸爸当家》后的亲子综艺发展,更像是节点之外真正的第三个阶段。彻底从台综发展为网综,彻底从“子”发展至“亲子”,彻底从突出多元的模式发展成满足多元的情感需求。

也许,国内亲子综艺的“三胎”计划,会在目前真人秀的基础上再度开疆辟土。积极衍生出更多具有治愈性质,囊括了未婚、未育和已育人群等多受众的新类型“育人”综艺。

原标题:《率先造出“三胎”的亲子综艺们,过得还好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