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的昭通人不知道!我们生长和熟悉的乌蒙山,原...

2018-09-02 0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90%的昭通人不知道!我们生长和熟悉的乌蒙山,原来叫乌龙山…》

唐代以来,“乌蒙”一直是政区名而不是自然地名,现代地理学命名的乌蒙山,实属误会——

毛泽东《长征》诗中写乌蒙山的两联,让乌蒙山更加名扬四海

现代地理学认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北部的一大片山体为乌蒙山。该山的主体为金沙江南岸支流横江、牛栏江与珠江上源北盘江、南盘江的分水岭,东北侧为长江支流赤水河和乌江的源头,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于云南省镇雄县和贵州省毕节县境,向西南逶迤经赫章、威宁、昭通、鲁甸、宣威、富源、曲靖、会泽等县市,止于功山河、小江谷地东侧。以近期高原面抬升中相对掀升的断块山地构成高大山地主体,其间局部有高原面残存,并有断陷盆地发育。河谷两侧高原面受河流切割,地势起伏较大。山地高耸于滇东北和黔西北高原,对冬春季节沿四川盆地西缘频频南侵的北来冷气流有显著的阻挡作用,对我国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山地因此多阴湿天气,自古即称“大漏天”。作为自然地理的划分,范围明确,地域完整,特点突出。但要确定一个全面代表这片山体的名称却踫到了困难。

“乌蒙”一名辩证

对乌蒙山的解释,现今一般辞书说,“乌蒙”系彝族部名,因附近地区古为乌蒙部所居,故名。乌蒙部在今昭通市昭阳区,又因其部落酋长的名字而得名。《寰宇通志》卷69载:“古为斗敌甸,乌蒙乃其酋长之祖名,历代相承皆有其地,宋时有名阿杓者始封为乌蒙王。”《明一统志》卷72亦载:“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曰阿统者始迁于窦地甸,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元初归附,至元间置乌蒙路,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本朝改为乌蒙府。”南诏、大理时,滇东北、黔西北一片乌蛮诸部错杂,有阿旁部、阿竿路部、卢鹿部、暴蛮部、乌撒部、芒布部等,乌蒙部仅为其中一个部,以乌蒙名部的时间大概始于唐末或宋代。

元代设乌撒乌蒙宣慰司。《元史·地理志》载:“乌撒者,蛮名也。”“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

乌撒部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也因其部酋长的名字而得名。元代的乌撒乌蒙宣慰司,在乌撒路置司,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路。东川路即閟畔部,在今会泽县。芒部路在今镇雄县。所辖的易溪部在今威信县,易娘部在今彝良县,阿头部在今贵州赫章。元代乌撒乌蒙宣慰司的范围已大体相当于今滇东北和黔西北,乌撒路的地位比乌蒙路高。经过明清两代行政区划的整合,最终只剩下乌撒府和乌蒙府,但直到清代,“乌蒙”所指代的范围从未超过今昭通市的辖县。清康熙五年(1666年)乌撒府改置为威宁府。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在滇东北地区大量改名,乌蒙府被清廷明令改为昭通府,从此,按汉字被误解为“乌乌蒙蒙”的“乌蒙”成了禁用的名称,直至清末。

“乌蒙”不是自然地名

唐代以来的古籍,没有以乌蒙命名的自然地名。《蛮书》卷1有蒙夔岭、蒙夔山,该书载:“石门外第三程至牛头山,山有诸葛古城,馆临水,名马鞍渡。上源从阿等路部落遶蒙夔山,又东折与朱提江合。第五程至生蛮阿旁部落。第七程至蒙夔岭。岭当大漏天,直上二十里,积阴凝闭,昼夜不分。”所述环境特点突出,计其位置,蒙夔岭当在今昭通市昭阳区北部。据《新唐书·南蛮传》,此蒙夔岭应因夔山部得名。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大定府山川载,威宁州“州北有乌蒙箐,其东有乌蒙屯”。“箐”在这一带具有特殊含义。《读史方舆纪要》卷123水西城条引《野记》解释说:“夷人所据,或箐名,或洞名,皆因险筑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凡十有一,而箐洞之属以累百计,未易悉数也。”贵州威宁境内遗留的乌蒙箐、乌蒙屯,并非自然地名,而是据险守卫的聚落。

总之,今日乌蒙山地跨两省,远远超出过去乌蒙部、乌蒙路、乌蒙府的范围;乌蒙一直是政区名,过去滇东北与黔西北一带也未出现过以乌蒙命名的大山。现代地理学命名这一大片为乌蒙山,实属误会。然而,当这一带长期行用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大多消失的时候,让“乌蒙”作为自然地名起死回生,也是有益的选择。

乌龙山是其原名

古代云南境内确实有关于乌蒙山的记载。此乌蒙山在禄劝与东川间,但诸书武定府与东川府的记载却有所不同。以《明一统志》为例,该书卷87武定军民府载:

“乌蒙山,在禄劝州东北三百里,一名绛云露山。北临金沙江。山有十二峰,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八九月间常有雪。其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蒙氏封此山为东岳。”

该书卷72东川军民府又载:

“绛云弄山,在府西南二百里,一名乌龙山。高峻百里,有十二峰,下临金沙江。南诏蒙氏封其山神为东川大王,建庙祀之。”

综合各书所载,该山又称绛云露山,或作绛云弄山;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上多积雪,又称雪山或雪龙山;其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南诏时被封为东岳。武定和东川所载,应该就是跨在两边的同一座山,但对这样一座特点突出的名山,为什么两边的山名各不一样?

梳理历史上有该山记载演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对该山最早的记载,见于《元混一方舆胜览》东川路景致,该书说:

“乌龙山,山有十二峰,北临金沙江,蒙氏封为东岳。”

笔者核查过国家图书馆及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不同版本,皆写作“乌龙山”,未发现舛讹情况,此山原名乌龙山无疑。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编印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禄劝州载:

“绛云露山:一名乌龙山,在州东北三百里他坡村。上有十二峰,根盘七百余里,北瞰金沙江,蒙氏异牟寻封为东岳。有石崖,天晴则白云起,八九月间,其上积雪,亦本境诸山之冠。”

“乌龙泉:在绛云露山上,分流二派,皆入普渡河。”

所记特点突出,描述精细,应是亲历者的记录,非抄录他书可比。该书仍称乌龙山。山上有乌龙泉,分两股流入普渡河,应即他书所说的乌龙泉和乌龙河,乌龙山想即因泉、因河而得名。该书武定军民府又载:“乌龙河,在府治之前五里,源出乌龙洞,溉田数百顷。土人云,洞中有灵物,能兴云雨,故名。”此乌龙河在今武定境内,与今禄劝境内、普渡河以东的乌龙河有别,记载明确。元代和明初的记录证明,东川和禄劝最早都称乌龙山。

《寰宇通志》把“乌龙山”误为“乌蒙山”

上述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乌龙山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据《明英宗实录》,景泰五年(1454年)秋七月庚申,“命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陈循等率其属纂修天下地理志,礼部奏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员,分行各布政司并南、北直隶府、州、县采录事迹”。云南右布政使陈文《重修云南志序》也说:“景泰五年秋七月八日,诏礼部重修天下地理志,将悉阅而周知之。其奉使采取及所在任其事者,必慎选文学才德其人以充。时进士王榖诣云南,宣昭圣意,于是文等忝与其事,祗严朝夕,博访而遍观,穷搜而远探,正《旧志》之乖讹,公舆情之去取,若是者四阅月,始获成书,分为十卷以进。而云南古今事文,殆无遗者。既而以所存之稿,命工锓梓。”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修纂,是为全国编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提供资料,随即又将存稿付梓,才得以流传至今。

景泰七年(1456年)成书的《寰宇通志》,根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裁剪,卷113武定军民府所载变成了以下文字:

“乌蒙山,在禄劝州东北三百里,一名绛云露山。山半有石崖,天时和霁则白云孤起,如香烟状。峰峦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

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记载两相对照,《寰宇通志》删掉了很多重要信息,态度潦草,取舍失度,内容单薄,甚至把“乌龙山”误为“乌蒙山”,从此铸成大错。

乌龙山终成乌蒙山

其后不久成书的《明一统志》,融进了前此各书的内容,但却沿袭了《寰宇通志》的讹误名称。明代,武定府属云南,东川府属四川,各省间的材料难于平衡,一部书中出现了两条内容相同但名称各异的记载。嘉靖年间,杨升庵编《云南山川志》,其“乌蒙山”条完全抄自《明一统志》,一字未改。由于杨升庵的名气,该书流传较广,固化了“云南乌蒙山”的错误名称。清代虽武定和东川都同属云南省,清代志书仍抄袭旧文,名称各异,东川府一直称乌龙山,武定州属禄劝县则是讹写的乌蒙山。迨至清末,光绪初年刘慰三编的《滇南志略》汇诸家资料甚夥,在禄劝县记载:

“乌蒙山,一名绛云露山,一名乌龙山,一名云弄山,一名雪山。在城东二百里,蒙氏僭封为东岳。山北临金沙江,有十二峰,耸秀为诸山之冠。八九月间常有雪。其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其山与东川、乌蒙二府接界,绵亘盘旋几数百里。十二峰顶各有池,惟惠嫋湖最大而深,四面皆清碧,自然甃成,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有伽陵频伽共命之鸟集其上。”

“乌龙河,源出城东北乌蒙山下乌龙泉,下流入金沙江。”

所记山上景物及传说甚多,此不一一录出。该文记录了山上众多的自然特点,便于人们确认这就是禄劝、东川间的大山。又罗列了该山的诸多名号,证明乌蒙山就是乌龙山。

何以乌龙山会被误作乌蒙山,古人曾经探讨过致误的原因。《读史方舆纪要》卷73东川军民府谓:“一名乌蒙山,讹曰乌龙山”。既是同一座山,两边的名称应该相同,但推测系乌蒙山讹为乌龙山,判断刚好与实际相反。《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2武定州引《图说》谓:乌蒙山“与东川、乌蒙二府接界”。但揆之地望,该山与明清时期的乌蒙府都不搭界。冯甦《滇考·南诏五岳四渎》条谓:“东岳绛云露山,一名乌栊,在禄劝州东北三百里,即秦记民谣所谓‘蛇盘乌栊,势与天通’是也。”其中引文见《华阳国志·南中志》,文字有改动,“乌栊”在今宜宾与昭通之间,虽音同,但不可比附。胡蔚本《南诏野史》又谓:异牟寻封“乌蛮乌龙山为东岳”,所说大致得其实。乌龙山在唐代处乌蛮聚居区,因称“乌蛮乌龙山”。“乌蛮”、“乌龙”、“乌栊”、“乌蒙”皆词头相同,字音相近,容易产生讹误。

往事越千年,作为一个完整的乌龙山的标准名称,在当地至今还能找到遗迹。

据《东川市地名志》,硔王山古称乌龙山,又称绛云露山,清康熙年间设乌龙汛,至今还有乌龙乡、乌龙河。又据《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名志》,禄劝的乌蒙乡“建国前称乌龙乡”,清代为24马之一的乌龙马。因山顶有海子终年积水,水色清黑,山下多椰树村旁有泉亦水色清黑,人称乌龙泉,故以此得名。这些正与“山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的记载吻合,想即乌龙山命名之所据。而乌龙马、乌龙汛、乌龙乡,则是长期存在的乡土地名,皆因雄踞滇东北的被南诏封为五岳之一的乌龙山得名。

作者:朱惠荣,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日推荐

来源/@微昭阳 @云南网@云南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杏

投稿/822996965@qq.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