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彩贵州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07-28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大发渠特大桥。汪俊摄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村加快发展旅游业,布依族村民在游客进村时展开欢迎仪式。

汪俊摄

开门见山,推窗见绿。盛夏时节,多彩贵州一派旖旎风光。

近年来,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贵州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一幅巧手绘就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五为民工作法”让荒茅变花茂

一场小雨扫走了夏日的炎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花茂村有了江南小镇的氤氲,远处连绵的青山和眼前碧绿的稻田交相辉映,点缀其中的幢幢白色民居如花朵般绽放在田野。

曾经的花茂村可不是这副模样。

“我们这里原来叫‘荒茅村’,是一个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曾经村子到处都是荒茅地,村民多数在外打工,村子白天都静悄悄的。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8年过去了,花茂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花茂村的村口,村里微笑墙上贴满了村民们对于如今美好生活的满意笑脸,一张张淳朴笑脸的背后离不开花茂村认真落实的“五为民工作法”。

“以前花茂村的村民要到镇上去办事,一去一来就是10元车费,如今我们在村里开设了便民服务点,一年下来能给全村老百姓节省10多万元的车费。村民在这里可以存款、取款,交水电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非常方便。”彭龙芬介绍,通过实施“如何帮群众想、如何教群众会、如何带群众做、如何助村里富、如何让群众笑”的“五为民工作法”,花茂村实现了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民风纯、党建强,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更加灿烂。

除了政策要跟上,花茂村紧紧围绕以建设“乡愁花茂”为目标,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培育和优化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打造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2022年以来,花茂村全年接待游客60.4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73.85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14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192.5万元。2022年,花茂村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看山望水忆乡愁。通过做大做优传统山地农业、做好做优特色乡村旅游、做稳做实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花茂村从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从天渠到天桥打通产业富民路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地处大娄山山脉腹地,这里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2%。“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是团结村几代人穷困潦倒生活的写照。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七一勋章”获得者、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生生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天渠”,结束了当地“滴水贵如油”和“一年四季包谷糁,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让穷窝窝旧貌换新颜。

如果说大发渠让“缺水”成为过去,大发桥的建成为这个山窝窝里的村子的蝶变带去更多可能。

2022年底,“天渠”之上,历时4年修建的大发渠特大桥通车。这座大桥全长1427米,主桥桥面到河流河面的高度约281米。大桥地处峡谷之间,连接着两岸的山顶,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天桥”。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大发渠特大桥现场看到,一座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桥型建设的大桥拔地而起,“天渠”迎来“天桥”历史性的时空交汇。2022年12月仁遵高速通车后,团结村通过大发渠特大桥旁的落地互通道路与高速相连,遵义市到团结村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到20分钟,团结村融入交通大动脉。

“我这一生坚持不放弃,通过治山治水来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把我们家乡建设好,人民有饭吃有衣穿,就是我的梦想,这个梦想我已经实现了。”在黄大发的家中,老支书神采奕奕地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他的新愿望,是带领群众继续奋斗,推动村里各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如今,黄大发的“通水、通电、通路”三个愿望都已实现,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陆续入驻和完善,现任团结村两委班子正在进一步谋划“桥下经济”。

据悉,团结村与中天金融集团合作成立贵州大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大发天渠景区,并于2019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在“大发精神”的感召下,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便捷的乡村观光车、古朴的特色民宿、可口的生态餐饮、丰富的亲子活动、刺激的漂流露营、奇趣的向日葵种植、稻田摸鱼、牲畜家禽喂养体验等各式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彻底改变了这个曾经的贫困山村,团结村已然成为一张旅游特色名片。据统计,团结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9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3725元,增长了近4倍。2022年,团结村集体经济达到20万元以上。

如今的团结村,大发渠的流水依旧潺潺,见证着过往那段峥嵘岁月。远眺山峦间,一座世界上同类型桥梁宽度第一的大发渠特大桥横跨峡谷之上,它正承载着老支书与团结村民们新的期盼,把梦想驶出大山。

以歌为媒唱出生活“好花红”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一首《好花红》,唱红了布依族村落好花红村。这座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的布依族民族村,也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将文明乡风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乡村建设既美了“面子”,又实了“里子”。

走在好花红村的小道上,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干净的路面和极具民族风格的房屋,高出屋顶的三角梅在蓝天的映衬下更为鲜艳。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刚来的时候,一条狭窄的烂泥巴路从村口一直延续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是陈旧的木屋。”来自四川宜宾的黄蓉想起自己多年前初到村子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政策举措真金白银。近年来,贵州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分管省领导牵头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培育壮大“一县一业”。

2012年以来,政府鼓励好花红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修建观光栈道、完善基础设施。2014年,黔南州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好花红村举行,依托于好花红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美丽的田园风光,“好花红”文化旅游品牌在全省打响。

在政府的扶持下,不少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屋改建成农家乐。乡村越建越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游客多了,日子好了。近年来,好花红村以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好日子不但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好花红村党总支书记朱文虎介绍,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村里陆续举办好花红村布依民俗活动,推动“中华布依第一堂屋”“叶辛好花红书院”“千户布依寨”等文化名片的传播。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此前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表示:“爽爽天气、清新空气,带来了旺旺的人气、滚滚的财气,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倡导乡风文明,就是要让群众在增收入、富口袋的同时,也实现‘脑袋富’‘精神健’。”朱文虎说,如今的好花红村,环境干净整洁,邻里关系和睦,处处吹拂着文明之风,实现了“面子”“里子”双提升。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