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专家解读“国优计划”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3-07-28 20:4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7月2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意见》)。“国优计划”《意见》发布后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并有人质疑:清华北大毕业当中小学老师是不是浪费资源?

根据“国优计划”《意见》,“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将支持清北复交在内的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国优计划”实施中将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订单式”培养模式。

为何要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之外,推出“国优计划”来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国优计划”为何要支持鼓励清北等名校“学霸”去当中小学老师?清华北大硕士毕业去当中小学老师是不是大材小用、浪费资源?如何确保这些名校“学霸”硕士毕业之后能真正都投身中小学教育?“国优计划”意见中提到的“双导师制”与“订单式”培养模式要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这些问题,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对“国优计划”《意见》内容进行了分析解读。

何为“国优计划”、为何实施“国优计划”?

根据“国优计划”《意见》,“国优计划”,即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国优计划”首批试点支持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在内的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从2023年起,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理学、工学门类有关学科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或教育硕士,同时面向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学生培养。

今年9月,“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将启动推免选拔和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工作,并开展首批“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国优计划”研究生教师教育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同时,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培养过程中,支持“国优计划”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本科第4年开始学习。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修完2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国优计划”研究生,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毕业时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国优计划”研究生可按程序免试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国优计划”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关于实施“国优计划”的原因,上述意见中提到,为“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此外,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回答与上述意见相关的问题时表示,“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范人才培养结构,着力提升培养质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意见基础上,教育部印发了《意见》。”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实施“国优计划”显然是为系统加强拔尖理工科人才培养所需的顶尖师资力量,尤其是在中小学充实优秀的理科师资力量。

为何要让清北等名校“学霸”当中小学老师?

近年来,有关清华北大等名校硕博生毕业生到中学任教的新闻引发过多轮讨论,一些网友质疑:名校“学霸”去教中小学是不是“大材小用”?学霸是不是就一定能当好老师、教好学生?

“国优计划”《意见》公布后,因清北复交等名校进入“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名单而受到关注,并引来网友再次质疑:清华北大毕业出来去当中小学老师,岂不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于“名校学霸去教中小学是‘大材小用’”的质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看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尖端性。我一向认为,教育是各行各业中最尖端的一个领域。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更加重要,我甚至认为,中小学教育需要比高校教师更需要尖端、更加优秀的人来做。”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也指出,“清华北大毕业出来当中小学老师并非‘大材小用’,因为基础教育很重要,且现在的教育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上。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让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养水平的人投身教育,才能真正办好教育。”

陈志文从另一个角度向澎湃新闻指出,当前国际形势下,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推动清华北大等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顶尖优秀教师,对于一批早慧的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至关重要,这些孩子需要匹配的老师。

事实上,我国一直鼓励优秀青年学子投身教育事业。从 2007年秋季起,我国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颁布,将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探索正式纳入国家制度体系,“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升级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当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属师大师范生是中小学教师补充的优质来源,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的源头活水。”

为何此次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之外,新推出“国优计划”?

陈志文直言不讳道,“虽然近年师范院校受到热捧,但最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并不在师范类院校。”

储朝晖也指出,一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上数量充足,且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学生生源会向着减少的方向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当前整个教师群体中,顶尖人才从教的比例远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包分配工作时,师范院校有很优质的生源,很多中考中的佼佼者会选择读中等师范学校,之后进入教师岗位。”储朝晖回忆,“但在1996年《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颁布、师范生不再包分配,以及1998年高校扩招后,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开始下滑,中高考中名列前茅者选择去当教师的比例变小。实施‘国优计划’,让更多优秀的人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有利于改变这种现状。”

在储朝晖看来,实施“国优计划”的意义不单是让中小学多一些毕业于名校的“学霸”教师,也不单是让“学霸”教师去教出更多“学霸”;更重要的是在于,以此引领、改变整个教师队伍结构。

“教育中有些突出、关键的问题,需要有优秀的人去参与、乃至引领破解。让一批优秀、乐于从教的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有利于推动教育问题的解决,且可以通过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个教师团队进步、提高。”储朝晖解释道。

如何看“双导师制”与“订单式”培养模式?

“国优计划”《意见》中提到,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对此,蒋建华介绍,“现在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教育硕士都实行双师指导,意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国优计划’中实行‘双导师制’目的也是在此。”

他强调,当下社会飞速发展,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教育教学不能只是“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式地教学生如何去当老师,要更多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让实践教学真正起作用。因此,要真正发挥好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让“学霸”成为会学、会教的老师。

“国优计划”《意见》还提到,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对于“订单”培养,蒋建华认为,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加入“国优计划”的积极性;但与之同时,也需要设立竞争机制与双向选择机制,避免有些学生认为进入“国优计划”即确定了未来工作岗位,努不努力都一样可以直接获得教职,从而懈怠。

在储朝晖看来,“双导师制”和“订单式”培养,类似职教领域的“双元制”和师范等教育中的定向招生与定向培养,这两方面过去已有一些实践经验,但“国优计划”实施中需要将一些细节考虑得更周到可行。

“比如‘双导师制’下,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如何合作、教学实践课程与理论学习课程的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等等。”储朝晖还提到,“从过往定向招生培养工作的情况来看,一些优秀学生出于个人长远发展等考虑,可能不一定会选择需要定向就业‘国优计划’。”

陈志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自然科学往往是早慧学科,对于天才儿童,需要特别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要让优秀的大学提前介入中小学的培养环节,尤其是打通从中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这也意味着将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时间段前移。

如何确保“国优计划”毕业生都投身中小学教育?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提到,“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

为何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中,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100多年来反复引发讨论的问题:应该通过高等师范院校来培养教师,还是通过综合大学来培养教师?”储朝晖说,“比如,上个世纪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认为应该‘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此后,上个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教师教育经历了从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到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教师教育逐渐‘综合大学化’。这在后来的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并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储朝晖认为,此次“国优计划”中,首批试点支持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免遴选优秀理工科学生加入“国优计划”,是一项加强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具体举措。

“当下,应该从‘面’上统筹做好师范教育与教师培养,除了办好‘国优计划’,还应该给予师范类院校充足的政策、资源,让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大学与师范院校能够发挥出各自的长处,用多种形式培养教师。”储朝晖强调。

“国优计划”实施中,如何确保能够吸引“双一流”建设高校优秀理工科学生加入、且“国优计划”毕业生都能投身中小学教育?

“国优计划”《意见》提到了从教激励,包括“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并通过探索“订单”培养强化“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从教保障。

蒋建华认为,“可能要等计划落地实施后,才能知道这些激励举措的效果如何。”

就目前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优秀理工科学生的就业选择比较多、薪资待遇往往也不错。陈志文认为,“如何确保这些学生硕士毕业之后能真正去中小学任教”,确实是在“国优计划”落地实施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私立学校近年来吸引了很多著名大学的毕业生,核心还是待遇好。

在陈志文看来,为了确保“国优计划”顺利实施,可以借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从国家层面给予“国优计划”走出来的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支持他们从事中小学教育。

陈志文相信“国优计划”能够吸引一批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子投身中小学教育。

“这一代的孩子,特别是‘00后’的孩子,是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内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在做选择时更在意自己喜欢什么。我相信他们中会有一些人是真正热爱当老师的,只要待遇不太差。”陈志文预判,每年从每所参与“国优计划”的高校中推免遴选30名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理工科生,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