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设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的难忘经历
建设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的难忘经历
市林业局退休干部 胡家斌
复市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新余,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余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作为一名老林业人,我亲历了其中艰苦而辉煌的历程,尤其难以忘记的是参与分宜县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经历。
争取世行贷款
△记者赵春亮 摄
1988年,分宜县计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此县里成立了基地办公室,由我任办公室主任。上班第二天,我便随县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副主任进京去争取立项,大岗山实验局也派了一位局领导与我们同行。在林业部,有关司长接待了我们,幸运的是这位司长原是实验局顶头上司,对分宜情况熟悉。我们向司长汇报了县里的决心和打算,恳请部里将我们的基地列入世行贷款项目,司长十分热情,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大力支持,并交代立项前要经过考察评估等一系列程序,要我们先着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京吃了“定心丸”,回县后就放心大胆干,各项工作在紧锣密鼓中展开。我们基地办5名同志包括司机都成了大忙人,白天忙外晚上忙内,没有假日,有时通宵达旦赶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拿出了造林规划图,编写了实施方案,完成了当年造林作业设计。1989年11月,世界银行高级官员、高级森林专家评估组到芳山林场和东坑林场对分宜县丰产林项目可行性和准备工作进行深入考察,两个林场的树木长势旺盛,林相整齐划一,专家们赞不绝口。但是他们也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一连串问题,焦点在环保问题上,专家们对我们造林整地方式提出了质疑,好在这两片林子都是我们亲手培育出来的,每个细节都十分清楚,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逐一作了详细解答,经过一番论证他们表示信服。1990年,世行董事会正式批准了中国这个项目,闻讯后我们二次进京落实了分宜的项目。1991年分宜县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正式转入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项目总投资1497万余元,其中世行贷款886万余元,国内配套610万余元。
艰苦创业严要求
△通讯员龙红斌 摄
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与国内项目有很大不同,世行贷款项目采用报账制,就是先造林经过验收达标后才能付款,而且标准特别高,例如:成活率、良种使用率、一级苗使用率、环保合格率等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项目实施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声誉。作为项目的主持者,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从选地到种苗,直至整地、栽植造林、科技推广、信息监测、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严格的管理之中。
我们两个林场的干部职工中只有少数几个林校毕业生,其余都是刚从林场调来的工人,他们吃苦敬业,有林场工作经验,但现在要由生产者转为管理者,承担一项崭新的造林任务,其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都与当前工作不相匹配。时间不等人,我们只能赶鸭子上架,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培训队伍便成为一项紧急工作。基地迅速组织全员培训,集中3天时间围绕3项内容对林场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轮训,第一项讲授速丰林造林技术,明确速丰林与常规造林的不同,特别强调世行贷款造林的特殊要求,告诫大家不能守旧而要创新。第二项是怎样当好一个施工员。要自律不能任性,要善待务工人员又要严格要求,要心中有数遇事不慌。第三项宣布工作纪律,要求基地的每个干部职工必须做到“四不”,即不吃务工人员一顿饭、不喝务工人员一杯酒、不拿务工人员一包烟、不沾务工人员一分钱。培训班上群情激昂,个个充满了对建设好基地的信心。我们也与林场的干部职工并肩作战,基地办与林场虽然分居两地,但我们的作息时间几乎同步,每天一早我们就会到林场去,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我们要做的就是上山跟班指导,在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给施工员指点路径,有时给务工人员传授整地技巧。每天把收集的信息重点记录下来,每周开一个碰头会,会上对各工地情况作点评,同时布置本周工作,整个基地做到有章可循,步调一致平稳推进。
排除万难造林场
△记者谭建荣 摄
1988年秋收刚过,我们就在山上摆开了整地造林的战场,山上人山人海建设队伍近万人,而负责造林的两个林场,人员不足40人,要承担10万亩造林任务难度可想而知。但再难难不倒铁打的造林人,他们住草棚、吃干菜、睡地铺,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们同甘共苦拼命干。一天有两顿饭在山上吃,能吃上一顿热饭热菜算是一种享受。白天在山上指导施工人员造林,检查验收,安排山场,晚上还要在灯下挑选优质苗木准备第二天造林之用,一个月睡不上几个好觉。在林场资金短缺的时候,他们不仅自己带钱上班,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付务工人员工资,正是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整地进度突飞猛进。
正当由整地转向栽植的关键时期,基地遇到了一个特大问题——缺苗。为解燃眉之急,基地的干部职工倾巢出动,通过多个渠道四处找苗,有个林场场长带领职工去远处买苗,竟然在途中度过了除夕之夜,大年初一的凌晨才回到林场。农历正月初七,我们基地办的几位同志也踏上了寻苗之路,那时路况很差,当天我们从分宜一早出发,到达赣南的一个苗圃天已黑了,找到主人要求买苗,主人说他们的树苗全部由县里控制了,卖苗要通过局领导同意。我们求苗心切,没有停步就想往县里去,主人说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天又黑了,那边有一条直路通县城你们不妨往那里去。我们顺着他指的路在黑暗中行驶,走了一大阵子,司机发现路面越走越窄,车子越走越颠,我们停下车来想看个究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们的车子停在一座山峰的陡坡上,这是一条简易的林道根本不是公路,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惊呆了,怎么办呢?倒车没有退路,无奈只有冒险而为之。小车在黑暗中缓缓爬行,一路上我们才切身体会到“提心吊胆”这个成语的真实内涵,待到达县城时店家已打烊了。庆幸的是我们的师傅是一名有多年驾驶经验的退伍军人,不然当晚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啊!可惜我们白费了一天的辛劳,苗子还是没有买到。我们继续在山村中活动,元宵节这天住进了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饭店里,老板带着惊奇的口气问我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元宵,在当地,元宵节比大年初一更被看重,当他知道我们因买苗在外时深表同情,这天特意杀了一只鸡,做了几个家乡菜给我们过元宵,结账时还打折优惠。又是几天的东奔西跑,终于在闽赣交界处买到了苗子,我们高兴而归。随后不久,各处找苗的队伍也陆续传来了好消息,缺苗问题终于圆满解决了。
至1989年春,基地完成造林18912亩,超计划80%,首战告捷,实现了基地建设开门红。至1994年,基地造林102367亩,为转贷协议建设任务的114.72%。1998年,基地在昌山林场主办第一期抚育间伐培训班,以此为起点,基地由育苗造林进入抚育间伐阶段,迈出了生产木材第一步。据当年测算,全基地立木蓄积量达79.73万立方米,产值21946.37万元,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回报的建设目标,创造了我市林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余林业从伐木造林向生态林业转变。基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进入发展新时期,原来的用材林划归生态公益林,林场更名为生态林场。昔日以数以万计的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今天又以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新余再立新功。当我构思本文的时候失眠了,难忘啊,饱经风霜的基地!可敬啊,无私奉献的林业人!
新余发布往期热文推荐
▶注意!新余这些路段、收费站将封闭▶“桃”不出的美味!开放采摘!新余这个地方的黄桃熟了……▶加大对“黄牛”、违规囤票等行为打击力度!文旅部发声来源:新余市融媒体中心(新余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郭晋 校对:郭文杰
值班主任:谢丹
值班总编:喻军华
投稿邮箱:xinyuapp@126.com
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部分图片、文章、音视频来自网络,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酬,联系电话:0790-6446199、6446138。
1个
1朵
5毛钱
天天搬砖的小新
能不能吃顿好的
就看你们的啦
原标题:《建设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的难忘经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