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部落公主:中国企业的理念是共同发展!
提到非洲,我们可能想到的是广袤的大草原上迁徙的斑马、羚羊;可能是荒芜的沼泽丛林中的原始部落……其实中国石化与非洲早就有不解之缘,在遥远的国度,石化人的故事正在进行着:
喀麦隆的故事
这是一个当地员工的故事,从部落王室成员成长为中国石化的当地员工,从技术人员成长为穿梭于沼泽丛林、无所畏惧的勘探现场经理……她,就是艾维琳·娜姆索,中国石化国际化事业发展大潮中英姿飒爽的“花木兰”!
部落公主与中国企业的不解之缘喀麦隆红树林沼泽区信息很闭塞,但是那里很多小孩子都知道中国,并想“长大后去中国看看”。这一切要从一位部落公主和一家中国企业说起。
艾维琳·娜姆索是喀麦隆一个部落王室的公主,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国际石油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被中国石化收购了,艾维琳选择了留下,并申请担任了社区关系协调员。
有一次,艾维琳跟一个部落酋长约好了谈勘探开发的事,结果,她的船刚一到岸,就被村民围住。村民不让她进村,因为之前很多外来的石油公司到这里强行作业,而且承诺了改善村民生活,最后都没兑现。就在与村民争执时,艾维琳的船一歪,她整个人掉到了淤泥里。
艾维琳用土著语喊来了酋长,并告诉村民,“中国的企业不一样,他们会帮助我们。”
“你为什么相信中国企业不一样?”有人这样问艾维琳。
“在中国石化7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是共同发展。”艾维琳说。
艾维琳是对的。中国石化进入喀麦隆后,在当地援助、援建了20多所医院、学校、孤儿院,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缴纳各类税费近6亿美元。
关于艾维琳
艾维林·娜姆索出生于喀麦隆部落王室,是家族最受宠的公主,拥有雅温得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目前担任中国石化喀麦隆公司勘探部现场作业经理及社区关系协调员。
2011年11月1日,中国石化正式收购壳牌在喀麦隆的油气资产,包括11个区块32个在产油田。此后短短两年间,喀麦隆公司的储量由3600万桶上升至7000万桶,权益油产量也几乎翻了一番,由57万吨跃升至105万吨,并连续六年保持稳产,2015年高峰年产量达到147万吨。使中国石化在西非又建成了一个年产权益油百万吨的石油生产基地。
2014-2017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以来,喀麦隆公司采取正现金流滚动勘探开发模式,以“老油田低成本保稳、新产能高产出求增”为工作方略,通过自营修井队饱和工作量法,利用大位移定向水平井及筛管完井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收购投资、勘探投资“两个回收”,储量、产量、净现值“三个翻番”的可喜业绩。
喀麦隆公司的主要勘探区块位于典型的西非红树林沼泽水网地区,西非海域海盗猖獗,绑架时有发生,作为勘探现场经理,艾维琳在工作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
埃及的故事
打造非洲版“摔跤吧!爸爸”
就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所描述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埃及也不例外,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普遍缺失,特别是女童的教育处在极为低端的水平。中国石化国勘埃及公司通过开展女童教育帮扶计划,正在用一己之力帮助当地女童改变命运。
女童教育帮扶计划被当地居民翻译为SpringBoardProject。顾名思义,这项免费为女童提供教育资金和环境的计划,对于当地女童和家庭来说,真的是春天一般温暖。“教育改变我的未来,我来改变埃及未来”、“母亲汲取知识,全家终生受益”,这些口号成为帮扶计划的目标。埃及公司修建和资助女童学校,加大募集善款力度,确保年度预算拨款,即使面临石油行业严冬,项目大幅削减投资的情况下,公司依然保障资金投入,全力支持埃及农业区学龄女童接受教育。
截至2017年底,先后在吉萨、法尤姆和敏雅三个主要行省修建了201所女童学校,共有在校女学生7000人左右,已有近4000名女学生接受了初级教育,2200人接受了中级教育。帮扶计划总投入约350万美元,其中来自社会各类捐款250万美元。女童教育帮扶计划组建董事会,由公司管理层人员及外籍员工家属担任董事会成员,监督管理资金使用。另组建了4人规模的学校项目团队,专人负责学校的维护和维修,设立专项捐助资金收集各类善款,组织系列活动募集电脑等捐助品。女童教育帮扶计划取得埃及社会强烈的反响,埃及西部沙漠地区油区附近的贝都因游牧民族部落慕名而来,主动联系公司,提出接受教育帮扶的申请。经公司的实际调研,成立了马特鲁学校计划,在贝都因地区修建了8所男女混校。
埃及公司的慷慨投入和细心帮扶,带动了埃及社会改变重男轻女观念的风潮,得到了埃及政府的支持和赞誉,同时收获了项目周边区域部落居民的支持拥护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加纳的故事
净化厂搭建起中加友谊桥梁
加纳天然气处理厂位于西非加纳共和国塔克拉底市阿图阿伯镇,是加纳共和国首座、也是唯一一座天然气处理厂。它由中国石化承建,为加纳全国36%的发电量提供燃气供应,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承担该装置的投产和保运任务。
2014年10月,项目启动初期,项目部人员接触的资料全是英文,合作方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十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当时营地有小联合国之称)。第一次参加例会,项目部人员就被外籍专家和加纳业主浓重的地方口音说懵了。
为尽快适应英语环境,听懂不同的英语发音,项目部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对每一次的会议录音仔细揣摩,反复学习;和加拿大工程师、业主甚至路人主动交流;经常和营地的士兵、门口的保安沟通,听不懂的就写在纸上,与对方反复核对。调度长陈平文每天早上5点起床,和巴基斯坦试运经理一起晨练、沟通,很快实现了无障碍交流。
加纳天然气公司的管理人员多为欧美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在生产运行上执行的是欧美标准,所以对欧美国家专家极为信任,但对中国的技术人员持怀疑态度。在一次开机协调会上,项目部经理赵发军提出了“倒开机”的建议,被加拿大工程师一口回绝,加纳业主也不支持预试运。但通过中方工程师有理有据地分析后,最终成功说服加纳业主。在试运过程中,中方项目部员工发现了发电机系统多处燃料气泄露、热媒炉不能点火等56个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确保了开机一次成功。
在加纳,上至总统,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关注这个天然气处理厂项目。该国总统到施工现场视察过三次,加纳国内主要媒体几乎每天都在头条报道建设、运行情况。加纳总统马哈马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拥有加纳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厂,气荒局面就得不到改善!感谢你们,感谢中国!”
加纳公共卫生环境较差,热带疾病较多。项目部人员做好出国体检和疫苗接种,关注并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报告”,组织职工听取埃博拉疾病知识讲座,制定埃博拉防范措施。加强对马来热的监控,教育提示职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注意卫生,驱蚊防虫。即使这样仍有10%的项目员工感染过疟疾,有的人甚至得过三次。
“家里有事干着急,生活枯燥不想提,头疼脑热不算事,心理健康排第一”。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加纳项目部职工的共同难题。大家远离祖国和家庭,在外工作时间长,心里压力很大。加纳项目部成立了18个三人互帮团,帮助处理每个身处现场的职工家庭琐事,解决后顾之忧。通过购置网络和卫星电视系统、开辟小菜园、成立理发工作室、图书室、体育兴趣小组等措施,尽量丰富职工在现场的业余生活。
项目部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加纳人。看到当地儿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现状,连续三年到当地学校、幼儿园进行慰问,累计捐赠衣物1600余件,书包、足球等文体用品300余件,不定期组织职工去学校教孩子们打太极、学汉字。
自从3年前来到位于非洲加纳的边陲小镇阿图阿伯,中国石化中原石油人便把友善、勤劳的品格带到了小镇。他们帮小镇修路,教小镇的孩子们练习武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到来,使加纳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能源过日子的窘境。
边陲小镇的中原风采
阿图阿伯,加纳共和国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小镇不大,不远的地方,便是大海。小镇上的居民也不多,在干棕榈枝搭建的茅草屋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就位于这个悠闲的阿图阿伯小镇。
从项目部的窗户,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海。项目部副经理杜红换每次从厂区回营地,都会刻意到海边转一转。他在加纳已经工作近3年,最长的一次,他在加纳整整待了1年。
加纳时间12月30日一早,天刚刚亮,项目经理赵发军便起床了。他走出营地,小镇还处于一片寂静中。从营地到厂区有两公里,他决定跑步到厂区。连着很多天了,他喜欢在清晨跑步上班,清晨的小镇,很安静,他便在这安静中理出一天的工作思路。
阿图阿伯小镇,已经成为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54名职工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坐标。
初到小镇,他们克服困难,受到总统表彰
2013年9月,天然气处理厂首次进入非洲,中标了加纳大型天然气处理项目。这是第一个中原气服新领域的大型项目,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天然气处理厂对这个大型项目格外重视:2014年3月5日,该厂派8名技术干部先期抵达加纳现场,进行开机前的技术接洽和设备调试工作;2014年5月4日,该厂对即将赴加纳开机保运的项目部人员开展高强度培训。2014年10月1日,第一批项目部职工,带着拓荒使命,来到加纳,来到加纳的边陲小镇阿图阿伯。
初到小镇,红土与绿草相映,高大的椰子树,低矮的灌木丛自然错落,一切都很新鲜。沿着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脚泥的临时公路向西300米,就是阿图阿伯小镇。无人看管的牛群、羊群随意地在路边吃着草,偶尔悠闲地踱着步子横穿公路。男人除了打鱼维持生计外,大部分时间在刷着加纳国旗色的木板房、茅草屋内闲坐,女人则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日常劳作。杜红换没想到,就是这个小镇,从此将成为中原气服一个重要的基地。
加纳天然气处理厂是加纳的重点工程,它的进气源来自58公里以外的海上平台,处理后的天然气要输送到104公里外的发电厂。该发电厂承担了加纳共和国36%的供电量。如果进气的海上平台出现任何问题,会直接影响处理厂的试运投产,处理厂出现任何问题,也会影响到发电厂的正常发电。项目部的54名职工深知,他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加纳天然气处理厂主装置区由加拿大TDE公司设计并提供了绝大部分设施设备,TDE工程师团队在当时是“权威”的代名词。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职工到达现场后,按照惯例,根据设计图纸和各项技术资料,对整个工厂原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全方位对照核查。加拿大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詹姆斯对此很不认可:“我们设计并运行了18套这样的处理装置,从没有出过问题,你们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当他看到赵发军交给他的356项设计漏项、缺陷及隐患报告时,他才第一次发现,遇到了厉害的对手。
在一次开机协调会上,赵发军提出了“预试运”的建议:先引入西非管网内的天然气,对燃气发电机、热煤炉等关键设备进行试运,将问题提前暴露,提前解决,以免影响正常开机。他的建议被加拿大工程师再次一口回绝,加纳业主也急于开机投产,不支持预试运。中方工程师从专业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预试运必要性分析。专业的第三方气体处理装置运行评估团队美国伍德公司,在最终的运行评估报告中得出“中石化运行团队,是专业和富有经验的”的结论,业主最终选择了信任中方团队。
2014年11月8日,项目进入进气试运阶段。任调度长的陈平文最怕深更半夜接到海上平台停机的电话。一旦停机不能及时有效处置,就会导致海管压力迅速下降,造成管道泄露的严重后果。然而,虽然她高度紧张,从装置试运到投产的半个月里,还是先后发生了7次上游停机、两次下游停机事件,她和同事按照事先编制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准确予以处置,用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了装置试运投产一次成功。召开庆功会的那一天,加纳总统马哈马出席了加纳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厂启动剪彩活动。马哈马在全国媒体前发言,感谢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职工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对项目部职工一流的技术服务、高标准的管理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石化中原天然气技术服务品牌,就这样在加纳共和国打响了。
奋战在小镇,他们远离亲人,披星戴月
按照合同规定,加纳项目部仅负责加纳天然气处理厂的运行工作。然而,许多TDE违约撤离后遗留下的问题,第三方维保团队始终无法解决,导致日常工作中存在运行、维护脱节,甚至无法保证装置正常运行。2016年,加纳项目部决定成立12个攻关小组,依靠自身技术力量解决问题。在解决业主极为关注的热煤炉频繁非正常停炉难题时,攻关小组成员历时4个月,找准问题关键,重新设计点火及火焰检测结构,并进行改装,彻底解决了这个严重影响全厂连续生产的难题。
加纳天然气处理厂投产以来,一直安全平稳运行。2016年11月,在加纳天然气处理厂建成投产两周年之际,加纳项目部收到了加纳国家天然气公司CEO扬卡的贺信,并获“最佳贡献奖”。这些来自中原的石油工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加纳天然气公司的肯定。
调度长陈平文作为一名初三孩子的妈妈,在国内时每天都辅导女儿学习,来到加纳后,她只能通过QQ与女儿交流,因为时差,加上工作忙,她经常在第二天才回复女儿头天晚上遇到的作业难题。女儿过生日时,最想吃的是她亲手做的面包。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礼物,由于隔了13000公里的距离,她没有办法满足女儿的要求。
2016年10月22日,运行班班长郑天宝的女儿过8岁生日。直到吃午饭时,郑天宝才有时间通过微信和女儿视频:“孜暄,想爸爸了吗?生日快乐!”他刚说了一句话,就接到报话机里急促的汇报:“1号燃气发电机突然停机,全厂失电,所有动力设备全部停运!”话音刚落,郑天宝条件反射般扔下碗筷直奔现场……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陆续回去继续吃饭,郑天宝才突然想起女儿,跑回值班室看到妻子抱着女儿还在视频前等着他……
扬名在小镇,他们是小镇人的朋友
天然气处理厂的运行模式和钻井队不同,不用辗转搬家,不用随时转场搭设临时营地,也注定了加纳项目部将长期扎根在阿图阿伯这个位于加纳西部省的边陲小镇。
天然气处理厂代运行工作转入平稳保运后,改善周边的人文环境,成为项目部重点工作之一。理解当地人对我们的态度,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加纳人,是项目部要求每一位职工必须遵守的准则。看到当地加纳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现状,加纳项目部向当地居民、学校、幼儿园累计捐赠衣物1600余件,捐赠书包、足球等文具、体育用品300余件,还不定期组织职工去学校教孩子们打太极,学汉字。如今,每一个见到项目部职工的当地人,都会友好地用“你好”问候,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会喊“中国,good!”随着项目部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关爱带进小镇,当地人对中国人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随着天然气处理厂在阿图阿伯小镇的运行,如今,通往阿图阿伯小镇、营地北面的埃萨姆达小村庄的临时土路,全部铺成了柏油公路,逐渐成为加纳西部的交通要道之一。在装置区及营地,项目部为小镇居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使小镇居民在靠海打鱼之外,有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项目部职工的工衣是耀眼的红色,经常会有小镇居民来到项目部,希望能得到一身红工衣。问及原因,他们很认真地指着中原人工服胸口的标志说:“Sinopec,中石化!”
Sinopec,中石化,中石化人的热情勤劳,赢得了小镇居民的尊重,也令之向往。
石化人走出国门
代表的就是祖国的形象
他们时刻记着心中的使命与责任
故事仍在进行中
与非洲的友谊也将继续书写!
更多精彩内容
爱的人,运气都不会差!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