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大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A
大
SHU
暑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小暑过后
闷热天气日甚一日
极热的“三伏天”随即登场。
“伏天”又叫“伏日”,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载秦德公元年卜居雍城,即今天的宝鸡扶风县。“二年,初伏,以狗御蛊。”三国时代学者孟康注解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可见,伏日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的关中地区。
三伏的具体时间与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日法”有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10天),从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10天或20天),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10天),大约相当于阴历的六月,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基本涵盖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
唐代大学问家张守节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颜师古更从阴阳转换角度解释为:“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同时,由于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夏季属火,秋季属金,而火克金,所以,属金的秋季遇到属火的夏季便只好先“潜伏”起来。因而,从小暑中开始的“三伏天”,便正好成为夏、秋两季的过渡期。这也就是唐人所说的“小暑金将伏”的来历。
大暑节气
三伏之中,最为闷热的中伏,恰好处于大暑节气,古人有“大暑若沸镬”之说,到立秋后的末伏,暑热才逐渐消退。有感于秋季的引而不发,古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于夏、秋两季之间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季节,名曰“长夏”。唐代医学家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旺),故云长夏也。”可见,长夏就是阴历的六月,也就是夏季最后一个月的名称。而且,长夏五行属土,其在夏季的“火”中生长,而且长势旺盛。同时,土又能生金,属金的秋季便得以在长夏中顺理成章地孕育而来。
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
《管子》云:“大暑至,万物荣华。”由于长夏属土,大暑时节正是“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阳光鼎盛,雨水充沛。因而,整个三伏天便是万物生长最为茂盛的时节,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重要的节气,当然也是中国人养生调理(息)的关键时期。而农人们也会抓紧时间耕田整地,所以有“冬耕三九,夏耕三伏”之说,因为新翻的泥土被太阳晒得越透,犁过之后的土地才松软酥和,也才更能保墒保肥。
作者:卫 丽
图源:李光哲 张贻睛 万其鑫 黄芯萌
相关阅读
原标题:《今日大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