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评《最美的青春》:书写当代中国“青春之歌”
【引言】“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创造“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彰显当代中国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志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以动人故事和感人形象讴歌英雄、讴歌塞罕坝事迹,写活精神,写进人心,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要求,具有标杆意义。以下为两篇关于《最美的青春》的评介,均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08月31日24版。
《书写当代中国“青春之歌”》
文/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如果说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革命年代中华有志青年的青春之歌,那么,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便堪称共和国建设年代中华有为青年的青春之歌。这部根据共和国半个多世纪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实现绿色奇迹而创作的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精心塑造出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把塞罕坝精神成功地审美化、艺术化,是一部难得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这是文艺界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讲好塞罕坝人创造奇迹的生动故事,写好塞罕坝精神的英雄史诗,既须有审美创造的非凡能力,也须有驾驭发现这一史诗般实践历史哲学意蕴的宏志。《最美的青春》创作团队,以一流审美水准表现塞罕坝重大题材,讴歌塞罕坝精神,彰显“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以助推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的雄心。
杰出的美学品位
《最美的青春》显示出杰出的美学品位。首先,作品以其独特艺术魅力,聚焦创造绿色奇迹的塞罕坝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历程,以人带事,让人物命运牵着建场造林事件走,因而一环扣一环地紧紧吸引观众目光。电视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归根结底是人学。写好人物独特命运、刻画好人物个性色彩,是电视剧讲好故事的关键。在沙丘荒漠上植树造林,荧屏艺术再现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塑造好植树造林的人物形象。请看,最早返坝的大学毕业生冯程,三年后响应党的号召上坝的大学毕业生覃雪梅、隋志超、沈梦茵、孟月、张曼玲等,以及先遣队赵天山、那大全、魏富贵、张福林等人物形象,性格各具特色,语言各显风采,栩栩如生,跃然荧屏。最美的青春,最美的精神,最美的灵魂,其间离不开最美的爱情。冯程与覃雪梅、赵天山与张曼玲、隋志超与沈梦茵、魏富贵与孟月、那大全与季秀荣……这一对对人世间最美的爱情,蕴含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纯洁、最真挚、最高尚的爱情观,绽放出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
其次,作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遵循严谨的纪实美学原则,真实再现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靠精巧情节环环相扣、精彩细节连连不断增强艺术魅力。几番科学育苗和植树并未作为最直接描写对象,而决定着科学育苗和植树成败的人物的青春故事,倒成为艺术结构和叙事逻辑的主要载体,由此可通过细节刻画寻踪人物心灵轨迹。冯程与覃雪梅纯洁高尚爱情的萌生发展,覃雪梅对武延生的“被恋爱”到转而真诚追求冯程,其间过目难忘、感人至深的细节几乎集集皆有;赵天山与张曼玲那一波三折、终成眷属的爱情细节,多么催人泪下。沈梦茵结婚十年才怀上孕却为尽职尽责,不幸牺牲在风雪路上……这类强情节设计撼人心扉。
再次,作品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一是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那株历经风雪、傲然独立的“功勋树”,那条与先遣队生死与共的“小六子”狗,那巾帼女将千针万线亲手织成的围脖,那漫天飘飞的大雪和一望无涯的沙丘……一物一景都寄托着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深情,蕴含着塞罕坝人誓创人间绿色奇迹的雄心壮志!二是注重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全剧36集,完整描写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轨迹,叙事简洁明快,呈现真实适度,集首有呼应,集中起高潮,集末留悬念,一扫时下某些电视剧注水冗长之风和油滑脂粉气。诗人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三是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观罢全剧,思绪万千。从寸草不生、漫天飞沙的荒漠到绿色连天、郁郁葱葱的森林,从活跃于我们脑海的赵天山、老刘头到冯程、覃雪梅、隋志超、魏富贵、那大全、沈梦茵、张曼玲、孟月、季秀荣、张福林以及李铁牛、吴改花等形象,个个形神兼备,共同营造出塞罕坝精神的深远意境。
丰富的历史意蕴《最美的青春》历史内蕴是深刻丰富的。习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在一部作品中深刻而精准地反映共和国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予以艺术表现。《最美的青春》在这方面展现的文化自信和坚守的唯物史观值得称道。
其一,坚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回避育种植树造林遇到的矛盾斗争和艰难险阻,坚信塞罕坝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创造绿色奇迹的理想信仰和雄心壮志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这就在创作思维上与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划清界限,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全面辩证、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地科学分析历史,从而力求在艺术上真实再现历史,使人物精神世界和灵魂嬗变得到相当精准的审美表达和艺术呈现。
其二,坚持理想信仰、浪漫情怀,并将其作为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精神支柱予以真实感人的审美表达与艺术呈现。《最美的青春》可谓生气灌注,这生气便是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情怀,是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写出这生气,就写出了创造绿色奇迹的历史的本质真实。以冯程形象为例,他热爱党,申请入党,但由于当时“左”的干扰没有被批准,他丝毫没有气馁,队友们宣誓之时他也在屋外庄严宣誓,并告诫自己:“从今天起,虽然我尚未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已入党了!”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令人动容。
其三,坚持以唯物史观塑造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人物形象。仍以冯程为例,尽管他是创造绿色奇迹的头号英雄,编剧郭靖宇却颇含深意地专写在他年迈进城住疗养院几年后,发现新闻上报道塞罕坝绿化面积已达85%,仅凭以往经验怒斥“这是吹牛,这不可能!”这一笔说明一旦脱离实践就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当返回塞罕坝,他亲眼目睹后代们通过科学攻关把原来无法植树的“死地”变活了,于是当即认错赔礼。这不仅没有损害冯程这一英雄形象,反而妙笔生花,使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更加感人。
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最美的青春》创作集体深入塞罕坝,以塞罕坝精神创作拍摄《最美的青春》,为塞罕坝英雄树碑立传、传神写照,也为当今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榜样。
《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新探索》
文/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产电视剧蓬勃发展,响当当的主旋律电视剧也很多,但像《最美的青春》这样质朴、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依然令人瞩目。《最美的青春》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上一群造林人的故事,这样的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视效果和观众反响,令人惊喜。如果说塞罕坝是中国绿化工程的一个奇迹,那么《最美的青春》这样一部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今天荧屏选择如此多样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这么高的关注和评价,同样也是一个奇迹。某种意义上,这部剧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电视荧屏上一次最新的胜利。
从“青春选择”出发,诠释塞罕坝精神
这部剧的名字叫《最美的青春》,它把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高扬的主流价值观紧紧系在“青春选择”这一重要人生命题上。青春是人生最华美的篇章,青春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相信包括90后、00后年轻人在内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最美的青春》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感动。
人的价值绝不在于获得什么东西,而在于他对社会奉献了什么东西。《最美的青春》以冯程、覃雪梅等典型形象向观众诠释什么是最美青春:因为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而主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敢于创造、不怕牺牲,变不可能为可能,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去创造奇迹、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就是最美青春。正如剧中冯程所说,“我所有的热血和眼泪都留在这儿,我在这儿值了”。这就是这部剧的主题,就是它所诠释的人生崇高价值。
和时下很多热播剧相比,《最美的青春》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真实得不能再真实,它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造林的那种时代环境还原到极致。剧中没有所谓“流量明星”,多是功力扎实的演员,他们对艺术的真诚跟这部剧主题一样,彰显奉献精神。电视剧在沙漠荒原取景拍摄,艰苦条件使两位主要演员成了“野人”,剧组要求再高他们也没有抱怨,而是努力报答这个题材。这部剧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精神气质,在当前电视剧市场中是非常少见的,它以充满活力的艺术真实诠释了塞罕坝精神和主流价值观。
挖掘英模戏剧魅力,自然凸显主流价值要把塞罕坝人一心造林的奉献精神拍得真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塞罕坝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如果计较个人得失,没人情愿呆在那里。冯程上去坚守三年,接着大学生上去、中专生上去,很多人上去……用6年时间种活树靠的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现在年轻人能够理解吗?让这种讲述“奉献”主题的主旋律作品赢得年轻人的接受和信任,是对导演郭靖宇和他团队的一次考验。
恩格斯曾说,真理说到底就是让事实本身凸显出来。真实也是这样,还原真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在《最美的青春》之前,郭靖宇执导的大部分电视剧都采用强情节模式,一上来就把你死我活写到极致。然而《最美的青春》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上。有位英国戏剧家说过,所有戏剧说到底都是“危机艺术”,要真实地营造危机,解决危机,又生出新危机,如此往复。通过在强情节模式中注入前所未有的新鲜而又坚实的精神力量——塞罕坝精神,郭靖宇的这种“危机艺术”优势在塞罕坝这一题材上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崇高往往和牺牲相联系,没有奋斗和牺牲就没有崇高,就没有美学上的悲剧精神。《最美的青春》在这一点上真实感人。第一场戏迎亲,喜服被一场沙尘暴吹跑了;大学生们以为避暑山庄一定很漂亮,结果一上坝,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受冻、挨打、被狼咬,这些最真实的困难凸显剧中人物的牺牲精神。剧中还有三个特殊的“牺牲”:老刘头的牺牲,沈梦茵的牺牲,孟月孩子的意外去世。三个牺牲都很偶然,但又非常合理,因为它符合典型环境中整个形势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让观众信服,这也是主创在艺术上的高明之处。这些牺牲看起来很平凡,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不是编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渗出来的。《最美的青春》正是以这种重情节、重性格冲突的艺术模式,赋予塞罕坝精神以一流戏剧魅力,使它真正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新的发掘和表达。
审美观照塞罕坝实践,揭示深刻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是要实干,实践出真知,二是这个奋斗要立足中国大地,走中国道路,革命如此,建设也是如此。《最美的青春》这部剧在主题和情节上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首先,建设塞罕坝,没有大学生不行,没有书本知识不行,但是光靠书本知识又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剧情设计上,在开始植树育苗的时候,覃雪梅水平最高,但冯程比她更有经验,冯程呆的时间长,他依靠实践琢磨出种活树的道理:越是脆弱的东西,越是要从种子时候开始经受敲打和磨炼,如此才有强大生命力。
其次,不能迷信教条。剧中苏联专家佩科维奇的例子就很好,他说塞罕坝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更不相信1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森林,这就是教条。事实证明,照搬苏联模式、美国模式都不行,我们自己的模式最有生命力。电视剧非常朴实地体现这一道理,没有任何说教,说服力反而特别强。植树造林,我们需要借鉴外国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走中国道路。
第三,要与时俱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适应事物发展变化。《最美的青春》最后几集,原本是开拓者的第一代造林人冯程因为脱离实践,反而走向保守,这一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吃了那么多苦如冯程者,也不相信年轻人能够比他创造更大的奇迹。马克思曾说,科学不相信任何现成结论,对任何现成结论都要打一个问号。该剧收尾的理解很深刻,告诉我们不能脱离实践,要永远保持与时俱进。
《最美的青春》的成功给弘扬主旋律的英模题材、改革开放题材创作提供巨大启示,那就是一流精神指向必须与一流艺术魅力相辅相成。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拥有坚实的主流价值观作精神支撑,也要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手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英模人物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的青春》带给我们的是精神和艺术上的双重启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