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双碳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如何推进?业内:方向与挑战并存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贺梨萍
2023-07-24 21:04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智慧城市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其背后则有着大量的技术更新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的迭代。放眼观察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新加坡和阿姆斯特丹可视作典型的优等生代表。

江森自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杨光认为,通过对比评价数据并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可看到,新加坡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过智慧交通、智慧治理和智慧建筑等手段,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而阿姆斯特丹则更注重城市居民的参与和创新性的发挥,通过创新的城市实验室和城市数据交换平台等手段,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和可持续发展。

杨光用“殊途同归”来形容截至目前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视角拉回国内,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从2008年谈起,而自2015年起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去碳化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Anu Rathninde)表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是智慧城市倡议的关键要务。”他提到,在中国,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超过50%。

如何将建筑碳排放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朗智文认为,能源效率、电气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建筑“三部曲”不仅是降低建筑能耗成本和排放的解决方案,同时还有助于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空间,保护人们免受各种健康问题的挑战。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城市由密集的人群和建筑物构成,而在城市里的人,一生中大约90%的时间在建筑物中度过。

在朗智文看来,智慧城市是一种多维度融合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关注人居环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

这里的“融合”有着多方面的含义。首先,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与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应用领域和场景的融合;其次,智慧城市的融合是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人的需求和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有机结合;最后,通过智慧城市框架下的技术应用,将城市进化与可持续发展融合,优化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态环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宜居的城市生活。

江森自控是全球智能建筑领域里的领先者,恒温器的发明者Warren S.Johnson在近140年前创立了这家公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销售恒温器的厂家。“双碳”时代也在影响该公司的发展轨迹,“过了近140年我们依然在做‘Controls’,但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购目标。”近日,杨光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如是表示。

“早在115年前,当江森自控向全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关注的是安全、舒适、便捷。115年过去了,站在我们所处的‘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除了要关注安全、舒适、便捷,我们同时还关注健康、环保、节能。”杨光同样提及,这些新的趋势也反映在江森自控过去几年的收购目标中,其涵盖着专门处理数据的中心、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工业制冷设备设计制造商等。

谈及数据,杨光提到,“很多行业发展到最后可能都会面临成本的比拼,实际上数据对成本降低的作用非常大。”而如何把数据结合起来反哺生产过程,这仍然是目前很多企业的难点。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及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AIF)院长贲圣林则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进一步补充道,“大家对于数据化和数字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有一些偏差的,觉得为了数据而数据,但是数据本身只是一个资源。”他认为,如果不是以智能、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更好等目标的数据化实际上是无用的数据化,“这个恰恰又是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

就在近日,由江森自控、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国际 WELL 建筑研究院(IWBI)、世邦魏理仕(CBRE)等共同编写的《“双碳”时代的未来智慧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也已发布。

该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启动早、效率高,正处于从建设向运营转型的历史转折点。

贲圣林表示,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我们面临着更加迫切的任务,即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贲圣林提到,上述白皮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探索未来智慧城市在“双碳”时代的关键问题与发展蓝图,提供创新理念和应用思路。

“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靠一家公司、一个组织或者单纯由政策制定者就可以去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产业生态圈的集体合作。”朗智文补充强调。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