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安三万里》怎么看?

2023-07-24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七月过半,暑期档正如火如荼地上映。要说最近话题热度最高的是什么,那还得是《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伊始,《长安三万里》一路高歌猛进,豆瓣评分高达8.2分,票房已突破9亿元(截至撰文时间)。

影片以高适为主角,以高适与李白数十年的交谊为主线,以诗歌为情感载体,涉及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士人心态、对外关系诸层面。“扬一益二”的扬州、岐王宅的李龟年、胡女和胡舞、饮中八仙、唐代三绝、“一日看尽长安花”……学生时代对盛唐的美好想象在眼前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想要看懂《长安三万里》,不得不缩短一下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今天,我们不聊别的,单就聊一聊唐代的诗歌与仕宦,希望有助于读者观影,更好地走近那个时代。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48首唐诗,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常建、岑参、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一篇篇耳熟能详的诗歌,一个个千古流芳的名字,从课本走进了大银幕中。

不少观众认为,影片中李白与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乘鹤御空,遨游宇宙天宫的画面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表示《将进酒》的制作时间跨度接近两年。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自从庄子说“醉者神全”——醉者可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独立——此后,酒便成了历代不得志才士的精神寄托与创作灵感的催化剂。魏晋六朝有阮籍、嵇康、刘伶、陶潜等数十人;隋末唐初有“五斗先生”王绩,其《五斗先生传》有云:“(五斗)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这段话说出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李白则是王绩之后又一个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杜甫作有《饮中八仙歌》,即以李白为其中之一。

诗分三层。“君不见”起至“会须一饮三百杯”凡十句为第一层,抒情放言人生苦短,当明否极泰来自然任运之理而及时行乐,醉以全真。“岑夫子,丹丘生”起至“径须沽取对君酌"十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直接对岑勋、丹丘生而发的一曲酒的礼赞,以前修陈王曹植平乐之宴为史证,极写酒趣,慨言富贵不足恃,圣贤不足凭,唯饮者千秋留名,因请主人添酒。其中后八句是“歌一曲”的歌辞。“五花马”以下四句为第三层,因歌更发豪兴而呼酒销愁,是酒宴的高潮,也是全诗的卒章。

全诗看似通篇醉语,意思重叠,其实是亦醉亦醒。

睥睨权贵,弃绝世俗,而这权贵与世俗其实是难以冲破的;自许有王霸之略,而这壮志雄心实际上也难以舒展:这些矛盾构成了诗人内心无法解脱的苦闷,于是他对友抒志,借酒遣怀,希望在醉乡中获得对现实的超越,而作为第一层次殿结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李白出蜀以来十年颠沛生活的小结,也是全诗的警策与中峰,将对酒德的讴歌分作前后两个层面:前一层就“我”之感受径直下笔,“我”必“有用”是主题句;后一层就史之镜鉴对友高歌,以“古来圣贤”陪衬“唯有饮者”,而“留其名”又是第二个主题句,与上一层“必有用”相应。于是尽管全诗以“悲”起,以“愁”结,却在这悲愁之中树立起铮铮傲骨。傲气与悲愁之意的对冲形成了全诗飙风骤雨般大起大落的节律,从中也完成了诗人力图表现自我而对抗于现实的“大人先生”般的自我塑造。(摘自《李白诗选评》)

《李白诗选评》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赵昌平 撰

影片在刻画高适的思想变化时,巧妙地借助了“读书”这一活动。年少时的高适,苦练高家祖传枪法但一读书便头昏眼花;长安干谒折戟回到故乡后,高适开始让村中儿童读书给他听;从军幽燕看到军官腐败,辞军归乡,高适开始发奋读书。在第二次思想转变的过程中,高适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燕歌行》。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开元二十六年(738)作于宋州,不论内容或题材,都同高适北游燕赵时写的诗歌一脉相承,显然高适是以那个时候积累的边塞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的。全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表现了当时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场景和多种矛盾,既有对男儿自当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描写了敌人的凶猛和战斗的危险、艰苦,揭露了军中苦乐的悬殊,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战士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颂扬了他们奋勇杀敌、情愿以死报国的精神,并对将帅的腐化无能和不恤士卒,给予了有力的鞭挞。通篇苦难与崇高对照,抗敌的豪情与不平的愤怨交织,构成了一曲慷慨悲壮的歌。(摘自《高适岑参诗选评》)

《高适岑参诗选评》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陈铁民 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李白去到高适老家,穷困潦倒到被乡亲们误当作盗贼抓了起来。在与高适推杯换盏中,李白自述其因父亲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得娶许相国的孙女,入赘许家。李白对此犹豫不决,高适也拿不定注意,于是二人赶赴襄阳,征询孟浩然的意见。李白问孟浩然“当否”,孟浩然回答“当”。

不少观众恐怕对孟浩然的回答颇为不满,以李白之才情,入赘岂不是给自己抹黑?如果不了解唐代的婚姻与仕宦,难免会有这种有失偏颇的理解。

陈寅恪先生有言:“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摘自《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 撰

《陈寅恪文集》

纪念版

陈寅恪 著

彼时的李白,阮囊羞涩,贫病交迫。所谓“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淮南卧病抒怀》),天真的诗人也不禁有了切实的危机感。此时高宗朝故相许圉师为孙女招婿,李白吉人天相而入赘许府,可谓“天无绝人之路”。

虽然故相之家并不豪富,但从今存不多的诗篇与记载中,我们看到李白入赘后不仅有了一位才德兼备的夫人,还有了一处清幽宜人的读书之地。他将不久前的贫病交迫的阴影一挥而去,在婚后不久就又高唱起他自谱的“大人先生歌”来。他自写形相为“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父)(许)由以来,一人而已”。山林养人,使他“童颜益春,真气愈茂”,以至自觉膨胀到“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马上就要开始他初入长安,“历抵卿相”的活动。(摘自《李白诗选评》)

不难看出,入赘许家给李白的生活和仕途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虽未必有多光彩,但对穷困潦倒、贫病交迫的李白来说应当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

《长安三万里》编剧王微在其微博账号,重点推荐了两本其团队手边常备工具书,其一就是我社出版的《高适集校注》,《长安三万里》官博同时进行了转发。

除此之外,我社还出版了很多唐代诗歌的相关作品,如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岑参、孟浩然等,均有诗文集出版。今特精选以下书目,方便读者选用。

《李白集校注》

(平/精/典藏版)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唐] 李白 撰

瞿蜕园 朱金城 注

《李白选集》

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郁贤皓 选注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海外汉学丛书

(日)松浦友久 著

刘维治 译

《高适集校注》

(平/精/典藏版)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唐] 高适 撰

孙钦善 校注

《高适岑参选集》

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高文 王刘纯 选注

《唐诗三百首译注》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

[清] 蘅塘退士 编选

史良昭 曹明纲 王根林 译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

[清] 蘅塘退士 编选

金性尧 注释

金文男 辑评

《唐诗三百首》

国学典藏

[清] 蘅塘退士 编选

《唐诗三百首品读》

方笑一 评注

《千首唐人绝句》

富寿荪 选注

刘拜山 富寿荪 评解

《唐五代诗鉴赏》

古诗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唐诗选》

马茂元 选注

《唐诗求是》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

陈尚君 著

原标题:《《长安三万里》怎么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