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史英华】郭沫若八百余件题匾题签资料汇集成书 蔚为大观 墨耀中华
郭沫若八百余件题匾题签资料
汇集成书
蔚为大观 墨耀中华
题匾题签,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门类,历朝历代的帝王、名臣、硕儒在牌匾、书卷封函上留下的笔迹,彰显着华夏文明的悠远。
牌匾艺术始于秦汉,唐宋乃至明清以来,匾额用字多为篆、隶、楷三种字体。行草入匾,是20世纪牌匾艺术的新现象,郭沫若是这一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郭沫若用行草为黄帝陵、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榜书为例,既周正敦穆,又雄浑浩瀚,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豪自尊之中,氤氲着突破藩篱、富于变化、方圆相济、大开大合的审美意蕴。与传统匾额相比,不失凝重,又有笔墨的奔逸灵动,新风充盈。与此同时,人们不难在各地看到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等与郭沫若同时代书法大家的草书、行草镌刻成匾,为中国牌匾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郭沫若的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他题写的匾额、书签,在其书法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也是其毕生文化工作的一个不应遗漏的组成部分。不少人认识郭沫若,了解郭沫若,往往就从一方匾额、一条书签开始。郭沫若的题匾题签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半个世纪过去,绝大多数被题匾的单位至今仍沿用郭沫若题写的牌匾;郭沫若曾题签的报纸杂志,至今仍使用着他的手迹;一些单位或科研文化项目,重组重建,旧貌新颜,不变的是郭沫若所题的牌匾、书签。人们对这些笔迹的喜爱,并不因历时久远而降温。
1957年,国家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1963年,郭沫若为广交会题写的会标,成为新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标识。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2007年的第101届广交会决定更改会名,将商品交易由单向出口扩展为双向进出口。为此,主管部门专门请示商务部,是否请人重新题写会标。商务部的回复是:郭沫若书写的会标在海外已有广泛影响,人们看到这个会标,不管懂不懂中文,都能联想到这就是中国的广交会,故会标应继续使用郭老的手迹,建议在原有会标基础上,征得知识产权人同意,增加一个郭沫若手写的“进”字,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又譬如,人们熟悉的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是1954年建校的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北广”。1964年11月,郭沫若在给学校复信时应邀题写了校名。2004年北广建校50周年时,更名为“中央传媒大学”,进入一个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即将告别郭沫若题写的老校名时,校领导反复比较研究,最后集体决定依然用郭沫若的书法墨迹为新校名集字。
再分享一则“兴化县沙沟人民医院”院名题字的来历。兴化县地处苏北,交通不便,就医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1962年,扬州地委为当地修建的一所卫生院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老问题。卫生院院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和喜悦,直接致信毛泽东主席表达谢意,并请主席为医院题写院名。十余天后,卫生院收到毛主席办公室的回信,说主席得知水乡人民有了新医院很高兴,由于工作忙,题写院名的事已转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执笔。一个月后,郭沫若果然从北京寄来他题写的“兴化县沙沟人民公社卫生院”12个字,笔笔遒劲有力,只是照例没有落款。卫生院院长欣喜之余,仍觉略有遗憾,便把手迹寄回北京,请郭沫若在题写的院名之后落款留名,郭沫若满足了卫生院的要求。60年过去,“兴化县沙沟人民公社卫生院”已扩建为“兴化县沙沟人民医院”,新修的医院大楼依旧悬挂着用郭沫若墨迹集合而成的新院名。郭沫若当年为小小卫生院题匾的故事也一直口口相传,成为水乡人民的荣耀。
类似故事尚有多例,一点一滴中让人感受到郭沫若手中的笔始终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连着普通百姓的心。
今天,当我们走在祖国大地上,几乎在每个省(市、区)都能看到郭沫若题写的匾额。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石窟——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镌刻有他的墨宝,多处世界文化遗产留有他的墨迹。在众多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出版社、医院、影剧院、体育场、水库、工厂、宾馆、餐厅、商场、公园、菜市场等,几乎随处可见到他题写的牌匾;他的题签更涉及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的多项分支学科。
郭沫若为中国四大石窟题写的匾额
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及部分研究所题写的牌匾
郭沫若为北京各大公园题写的牌匾
郭沫若为北京部分老字号题写的牌匾
郭沫若题写的匾额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走在人烟稀少的张北草原,郭沫若题写的“海流图水库”石碑让人热泪满盈;来到有48个民族定居的川南泸州,“纳溪中学校”的校名会使人眼前一亮;孩子们每天拿出《语文》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上郭沫若的手书笔迹;静心研读鸿篇巨制《二十四史》时,每一卷封面上都能见到浸染魏晋之风的“郭体”;走进人文始祖陵墓景区,郭沫若遒劲有力的大字“黄帝陵”让人肃然起敬;参观完紫禁城的人们,会在“故宫博物院”牌匾前流连忘返;徜徉世界各地,漫步英国伦敦、丹麦哥本哈根、北美诸多城市的街头,“中国银行”四个中文大字让国人的自豪感由然而生。
郭沫若、华罗庚、严济慈、郁文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在一起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郭沫若,公务繁忙,然而他对社会题匾题签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视其为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份推动、一份投入,一份对人民群众信任、需求与热情的回报。细微之处见精神,无论字多字少,事大事小,都不会有半点敷衍。一幅匾额,一条题签,他常常要写上若干次,才选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份来交给对方。
郭沫若部分著译作品的封面题字
郭沫若为各种不同学科期刊题写的刊名
郭沫若的题匾题签作品绝大部分完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正是集体主义的审美意识蔚然成风的时期,题匾题签类的作品基本不落款。正由于如此,也增加了如今资料收集的难度。在郭沫若家乡乐山市沙湾区委统战部支持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集《墨耀中华——郭沫若题匾题签通览》将郭沫若题写的近600方牌匾,254例图书、报刊题字,按所处地域分组会聚成册,首次向读者呈现了这一资料收集工作的成果。
《墨耀中华——郭沫若题匾题词通览》一书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郭平英、副会长邱禾、北京北方卓越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传承项目负责人刘文娟主编,2022年1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伟人,是学问家中的革命家,亦是革命家中的学问家。他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民族谋复兴,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书法纵然不是郭沫若平生最主要的学术领域,但他的题匾题签作品却蔚然壮观,汇聚成中国书坛上一道万众瞩目的独特风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郭平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
邱 禾(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
刘文娟(北京北方卓越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传承项目负责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