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突泉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端稳就业“饭碗”
近年来,为确保易地搬迁户“搬得进、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突泉县多层次多角度开辟就业渠道,让易地搬迁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铁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发展产业,让人人有事做
“大家加把劲,收购香瓜的车马上就要到了!”一大早,突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醴泉小区的设施大棚内热闹非凡,在采摘香瓜的人群中,易地搬迁户王芳的声音格外响亮:“卖完这一茬咱们好马上接着种西瓜啊!销路肯定也错不了。”
2019年,王芳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可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让像王芳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醴泉小区门口建起了设施大棚。王芳想自己承包大棚种香瓜和西瓜,不过她对此却顾虑重重,“当时真是没有多少信心承包大棚,虽然自己有10多年的种植经验,但是心里还是没底,担心万一赔了挣不来钱,一家人吃啥喝啥呀。”
看到她的担忧,醴泉社区的干部进行了多方谈心和鼓励,并允诺她可以先交一部分租金,等香瓜售出之后,有了经济效益再交剩余租金,在销售方面也会帮忙找销路。打消顾虑的王芳也放开了手脚,立即承包了6栋设施农业大棚。
这几年,王芳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可喜的收入,日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从开始移栽瓜苗到香瓜成熟,满打满算才3个多月时间,差不多能赚3万元,之后还能种一茬西瓜,一年就能有两笔收入。”看着一箱箱即将售出的香瓜,王芳的干劲更足了。
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支撑。突泉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搬迁户原有耕地流转的基础上,集中建设了后续帮扶就业产业园区,建设蔬菜种植冷棚93栋,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为每户搬迁户平均分配冷棚60平方米。搬迁户可以选择租赁、流转分租、自主经营等方式进行管理,种植作物以香瓜、白菜、西瓜、辣椒等蔬果为主,年产各类瓜菜920吨,年创产值276万元,年实现利润184万元。
开发岗位,让就业有温度
“搬进小区后我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么多年,我们娘俩终于有了家,现在生活得特别幸福。”今年33岁的李东洋是突泉县醴泉小区的第一批住户。搬迁前,她一直带着孩子在外打工,由于孩子患有慢性病,看病吃药费用很大。2019年,李东洋搬迁到醴泉小区安置点后,住进了新房。
安居还要乐业。搬进醴泉小区后,李东洋通过公益性岗位,在小区内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这让她对生活充满信心。“现在每个月都能有稳定工资收入,闲暇时间,我还在社区门诊打零工,还能多增加一笔收入。”
为解决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问题,突泉县精心摸底调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全方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在岗位设置上,突泉县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本着“谁用人、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重点解决年龄偏大、技能缺乏、因病因残和无法外出的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督查指导,健全制度机制,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真正帮助搬迁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稳就业、能致富”目标。
技能培训让致富天地宽
这几天,53岁的易地搬迁户伦秀丽又成为了一名“学生”,每天一早,她都准时来到家政公司参加培训。在那里,她每天的课程是学习保健按摩。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材料、模具均由学校提供,每人每天还有100元的补助。
“县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多学门手艺之后就多一个就业机会,我和邻居商量着自己开个小店,自己当老板。”伦秀丽笑着说。
易地搬迁的大多数居民来自偏僻的乡村,曾经种地是他们唯一的技能。在搬迁后,他们急切渴盼一技傍身,从“农民工”转为“技术工”,让家庭有更稳定的收入。
突泉县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不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组织搬迁群众进行面点、家政、美容师、厨师、等“十八般武艺”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目标,有效解决了易地移民搬迁后群众就业致富问题。2020年以来,集中安置小区累计参加就业培训210余人次,自主择业100余人次,累计推荐就业279余人次。
县融媒体中心/张佳
原标题:《突泉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端稳就业“饭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