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生只做一件事”,宁成春书籍设计回顾展暨论坛在京举办
7月21日,三联韬奋书店在北京举行“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宁成春与三联书店的书籍设计传统”装帧设计论坛。中国当代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三联书店原美编室主任宁成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书籍设计师、XXL Studio艺术总监刘晓翔,三联书店美编室副主任康健,同出版界、书籍设计界同仁一道,聚焦图书设计的当下生态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图景,共话三联风格的形成与特色。论坛由三联书店原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主持。
康健、董秀玉、宁成春、刘晓翔、汪家明(从左至右)
宁成春,1942年生于山东德州,196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书籍美术专业,师从郑可、庞薰棐、刘力上、邱陵、袁运甫、余秉楠等先生。1965年毕业后曾在农村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事美编工作。1984-1987年间两度赴日研修,在讲谈社美术局和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院视觉传达研究室分别师从杉浦康平、真锅一男等先生。1986年调入三联书店,为书店恢复独立建制后首任美术编辑室主任,与范用、沈昌文、董秀玉等三联书店的三任掌门人密切合作,创造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步业界的三联风格。
宁成春
从1964年的处女作《砸碎铁锁举红旗》,迄今整整六十年中,无论是前三十年的铅印时代,还是后三十年的电脑设计和现代印刷时代,宁成春均有数种足以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教科书般的经典代表作,如《西行漫记》、《宜兴紫砂珍赏》、《陈寅恪的最后20年》、《槐聚诗存》、王世襄作品(《锦灰堆》《明式家具研究》《自珍集》)、《据几曾看》、“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乡土中国”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香港》、《傅山的世界》等等,多次荣获行业大奖。另据悉,今年6月间,由宁成春编著的《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书封
揭幕,“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
值得一提的是,21日论坛当天,三联韬奋书店的美术馆总店与三里屯店,联袂举办的宁成春作品回顾展:“泽浦60年——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同日揭幕,展期至今年8月20日。
揭幕仪式上,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叶彤首先致辞:“宁老师的书籍设计工作迄今已延续了60年,整整一个甲子,而且还在继续进行当中,他把一个工作真正做成了承前启后的大事业。如此‘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生命历程,在图书业和书籍设计行业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也是幸福圆满的。”
“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起,宁老师即从人民出版社加入三联,成为第一任美编室主任,到2002年退休,正式工作时间虽说只有16年,但无论是80年代受范用先生影响,继承三四十年代文人化书卷气的设计传统,还是90年代与董秀玉先生一起打造三联独特的设计品格,开创‘图文书’的概念,‘宁成春’这个名字早已同三联书店融为一体,成为三联设计风格独步出版业的代言人。”叶彤说。
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在发言时介绍说自己1978年入行,“当时我就特别关注‘北宁南陶’两位设计师,即北京三联的宁成春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陶雪华,当时他们尚属新生代。老宁沉稳厚重,陶雪华明快新颖,他们的作品成为我学习的范本,之后不断主动请教,交往40多年,成为坦诚相待的良师挚友,并成为我走进书籍设计之路的引路人。”
“我想强调的是老宁除了设计大量精彩的书籍封面外,还有很多的作品是全方位灌入编辑思想的书籍整体设计,《乡土中国》、《宜兴紫砂壶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书衣500帧》等,他都是从选题策划开始进入角色,与作者、出版人、编辑、摄影师、插画家、纸业、印制人员及出版发行者进行密切、反复的切磋和磨合,其中难免伴随着脸红脖子粗的争执和坚持,而这正是铸造一本美书的艰难曲折又周而复始的系统工程。在老宁看来,设计艺术的立场既非向内容投降,也不是主观上去超越,更不是单纯迎合市场,而是以设计师的智慧,引领读者去‘会见自己’。”吕敬人说。
作为业内知名出版人、编辑,汪家明感言道:“图书编辑在辛辛苦苦编了一本好书之后,总会有意无意地想象设计师把它设计成什么样子。怎么样把那些感动我们的内容一章章、一节节安排得熨熨帖帖,让读者走进去毫无障碍并且赏心悦目?这好比盖房子,怎么能从外面看上吸引人?我曾建议历来所说的出版三大流程,编、印、发,应该明确为编、印、设、发,设计应该视为至关重要的流程之一,关于这一点还可以提出许多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论据,但宁老师的设计实践正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宁成春在发言时,就三联书店为出版自己的新书和筹备此次回顾展的努力表示感谢。“2021年,三联书店决定为我出一本《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我的文字水平有限,开始是我口述,编辑同仁们一次次来访,同我交谈、记录、录音、整理……我特别感激三联书店的编辑们,一直到前几天的布展都非常精心,说明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审核,不断地修改完善,他们的敬业令我非常感动。”
就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为此次回顾展的主展区,共有展品数百件,包括了设计处女作和经典代表作在内的图书二百余种,以及与此相关的珍贵手绘稿、封面原稿、打样、图书档案以及亲手绘制的内文插图、封面素描图、作者肖像等。其中最精彩的十个展柜以时间为经,呈现了宁成春从60年代到90年代四十年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是铅印时代的珍贵记录,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设计师有怎样专业的绘画训练和素描功底,如何一笔一画地手绘、拼贴封面的各种元素。同时,展览解说文字细致入微,把每个设计的思路、特色乃至工艺、纸张等都做了简述,尽量帮助观众获取充分的历史信息。
展览现场,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
对谈,“他一直在做最时髦的事”
展览开幕仪式结束后,众人移至一楼韬奋图书馆,继续“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宁成春与三联书店的书籍设计传统”的对谈。董秀玉认为宁成春的设计特点,“是从不依靠新、奇、怪来出设计,而是以他的热爱、学习和对图书内容的深入理解踏踏实实做。同时,从他的设计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而说到三联书店的传统,就是做最好的书,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做无人能够再超越的书。装帧设计也是如此,做最符合这本书内容的设计,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老宁在传统的贯穿上,是特别注意的,同时他也非常注意吐故纳新。有传统的根底再加上现代设计的观念和创意,我觉得这就是品位、三联做书的品位。”
“传统本身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道德和思想,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态度。艺术家白明有一句话,对创新和传统的关系讲得特别好——你内心鲜活,传统就有生命。传统从来没有约束过人,是传统的观念约束了人——抱着传统不放就会僵化,而出版物本来就是时代的产物,设计也一定要跟着时代,跟着内容一起走。创新传统,你的设计就有了生命力,书也有了生命力。老宁在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上把握得很准,做到了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董秀玉说。
刘晓翔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三联书店在设计界相当突出。“我记得当时有两家出版社在设计师群体里是非常受到关注的,一家是以宁成春老师为代表三联书店的设计,另一家是以吕敬人老师为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设计。三联出版的图书大部分使用灰灰的、温和的色调,整个设计构图非常讲究,这一人文气息直到今天还在被不少出版社复制。宁老师的设计引领了三联一个时代的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正如他刚才在PPT演示中最后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在设计上忘掉设计师自己,完全倾注于内容地去做设计。他坚持了六十年,永远站在视觉的先锋。”
康健在发言中提及,三联书店的设计风格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书稿内容的重视。“设计要从书稿内容出发,宁老师设计前特别强调要读书稿,要和作者产生共情,从内容里面提炼出自己的判断和态度,这样才有好的作品。从董秀玉总提出‘把最好的书做成最好的样子’,到汪家明总提出的‘把书做对’,反映出来的都是要准确传达书稿气质和内容的愿景与要求,这也成为三联设计师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对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样的读者群体,三联书店一直在面对和探索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面对图书市场的发展,董秀玉总一代三联领导提出了‘分层一流’的理念,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出版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丛书,比如《金庸全集》《经济学原理》,这些丛书的设计不仅符合三联的品位又独树一帜,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社会在变,作者在变,读者也在变,现在的三联书店同样要给出自己的答案:分层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做到一流。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宁老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善于在繁忙的工作中吸收养分,保持良好的设计状态,总是在不断尝试新的设计语言,这几乎可以占满宁老师的整个设计生涯。从铅印时代到电脑排版,从图文书的尝试到新开本新纸张新工艺的应用,宁老师不停地掏出有意思的创意。看宁老师这些年为三联设计的一些书,比如《费孝通作品精选》,足见他一直在做最时髦的事。这是我特别佩服宁老师的地方。”康健说。
展览现场,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