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州味道|茶圣陆羽的生活来源

2023-07-22 20: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播音:王然

全文6728字,阅读约18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张西廷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一直以来,国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对陆羽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茶经》的内容、贡献,以及茶文化的美学理念等等,广泛涉猎,反复研究,精耕细作。但陆羽究竟是靠什么生存的,也就是陆羽的生活来源、生存状况问题,也许是因为话题太世俗、也许是因为问题太小,翻遍历朝历代能看到的史料,鲜有人问津。

是啊,人活着,就离不开吃穿用度,就总有经济开销。陆羽虽被尊为“茶圣”,但毕竟仍有皮囊一副,自是无法例外。那么,陆羽究竟是靠什么生活的呢?研究的思路主要应该有以下几条:一是陆羽的生活经历,现有的资料如《陆文学自传》《新唐书·陆羽传》和《唐才子传》;二是《茶经》内容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三是与陆羽交往密切的友人如皎然、李季兰等人的诗词文稿;四是通过陆羽同时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研究,也可以推断出陆羽的生活信息。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从现有资料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陆羽早年的生活或许是清苦的,但并不是一无所有;陆羽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并不是一生困顿,大多数时间还是衣食无忧的。否则,肚子都吃不饱,如何在浙江湖州、江西上饶、江苏苏州,先后造了三四处住宅与亭阁?如果一生穷困潦倒,如何与一帮当时的场面人物如颜真卿者称朋道友,觥筹交错?又如何倡导“精行俭德”,以清高自守,甚至在朝廷重臣李季卿呼秘书赏二十文钱时,立时就变了脸色,感到受了奇耻大辱,回到家中愤而写《毁茶论》?更如何静心著书,写了许多传世之作?比如《茶经》,那可是写了改、改了写,十余年修改下来,才成就的千秋伟业。那么,陆羽究竟是靠什么生活的呢?或者说,陆羽的经济来源在哪里呢?

说起来,古代的许多人、许多事,实在是应该感谢寺院的。因为寺院有一定庙产与香火收入,更因为佛教倡导的慈悲为怀,平时确实救济了许多落难之人。在许多书籍、戏剧中,都描述了古代贫穷的年轻人住在寺庙里读书的事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家贫,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醴泉寺每天供粥一顿,范仲淹待粥冷凝,划成三份,早午晚各食一份,经过刻苦攻读,终成大器。

《唐才子传》陆羽页

陆羽与寺院是特别有缘的。陆羽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所以陆羽自小就在寺庙中生活。他虽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喜欢吟读诗书,但正是在寺庙的耳濡目染,智积禅师的督促训导下,才接触了茶与茶文化,才有了后边的茶事考察与《茶经》写作。

陆羽不愿守着黄卷青灯苦修佛事是发自真心的,但每次遇到困难,总是避居寺庙也是真实的。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陆羽为避安史之乱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时,就寄居在栖霞寺。唐上元元年(760),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之滨(今浙江吴兴),也是长期寄居在皎然主持的妙喜寺。在江西洪州时,两度入住玉芝观。另外,还曾经在余杭的径山寺住过,才有了后人拼命说,《茶经》也曾经是在那里写的。

四库本《茶经》书影

除了寺庙给济,一批官场中的有识之士,在关键时刻也曾给予陆羽巨大的帮助,使陆羽从一个碌碌无名之辈,成长为一名世界茶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伟大人物。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是如此。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国辅与陆羽相识后,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756),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陆羽逢山驻足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唐才子传》崔国辅页

人们一般不去关心那只驴、那只牛的下落,但我想,陆羽不论是考察茶事,还是南下避难,驴和牛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至于那只牛、那只驴后来到哪里去了,我想不外乎几种可能:或卖了,或送了,或杀了吃了。但送了、自己吃了的可能性很小,最有可能的是变成钱了。尽管史料上也从未提起李齐物、崔国辅送别陆羽时有没有赠予盘缠,但大家仔细想想,这两位大人如此惜才,可能让陆羽空手离别吗?

据《陆文学自传》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看看,陆羽此人,相貌既丑,又有口吃。而且脾气古怪,“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陆羽这样的一个人,却有这么多当世一流的人才乐于与其交往,并在生活上、工作上帮助他,如果其没有非凡的才能、出色的成就,如何可能想像。

再看以下资料,都是陆羽与其友朋们的来往记录,从中可以分析出朋友们对陆羽的帮助,更可以看出陆羽的生活状况。

上元元年(760),陆羽游抵湖州时,先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缁素忘年之交”。不久,他移居苕溪草堂,潜心著述。期间,他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甚至与当时的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交往很深,颜真卿还专门为陆羽修了“三癸亭”,帮助陆羽修了“青塘别业”。

三癸亭以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立得名,颜真卿有诗《题杼山癸亭得暮字》。

大历十二年(777),在桂子飘香的八月,陆羽同友人一起,送颜真卿离任返京。此后又云游四方。期间,游婺州东阳,拜访县令戴叔伦,戴作《敬酬陆羽山人》二首相赠。冬返湖州。大历十三年(778),陆羽迁居无锡,结识权德舆。

建中元年(780),在皎然支持下,《茶经》付梓。是年游太湖,访李冶(又名李季兰),李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相赠,传为佳话。

建中四年(783),陆羽移居上饶。在城北二里,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栽竹种花。几经经营,新居于兴元元年(784)落成,后人称其宅为“鸿渐宅”。称其泉为上饶“陆羽泉”。贞元元年(785),同时代诗人孟郊与陆羽在上饶相会,有《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以示对新居的祝贺,并竭力赞扬其环境幽美。

贞元二年(786),陆羽应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寓住洪州玉之观。次年编成《陆羽移居洪州玉之观诗》一辑,开篇以肖瑜《喜陆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观诗》颔首,权德舆为之序。惜诗集早佚。

贞元五年(789),应岭南节度使李复之邀,由洪州去广州,结识判官周愿,共佐李复。在其幕府居东,遂号东园子,人称东园先生。次年辞归洪州,仍居洪州玉芝观。

贞元八年(792),陆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别业。闭门著书。

贞元十年(794),陆羽又移居苏州,在虎丘山北结庐(后世称“陆羽楼”),凿一岩井(后世称“陆羽岩井”,今简称“陆羽井”),引水种茶。

忘归亭·金沙泉

贞元十五年(799),陆羽年近古稀,他怀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门外青塘别业。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晚年,于贞元二十年(804)辞世,终年72岁。

看出什么没有?陆羽的一生,特别是在江南的生活,应该都是有保障的。

这里还要述及的是,当时的陆羽,除了众多朋友的解囊帮助,官府的支持,也应该不在少数。其他不说,陆羽为朝廷推荐了紫笋茶、金沙泉,当时皇帝是龙心大悦,清明时节,非紫笋不啜,非金沙不饮。按照历代皇帝老儿的脾气,如何不拿点真金白银来赏赐陆羽?还有,除了中央朝廷,省、市、县,各级官府,理应也有所奖励。尽管暂时没查到文字依据,但从陆羽的生活质量看,如此分析当不无道理。

史载,陆羽12岁,趁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文艺演出,是很辛苦,但应该有点收入,况且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滑稽演员,还会自编自演,挣钱不会太多,但如果说挣得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且衣食无忧,应该并不过份。

更重要的,大家不要忘记陆羽的另一条生存之道:“稿费”“稿酬”。当然,古时没有“稿费”“稿酬”之称。古时一般称“稿酬”叫“润笔”。唐代又叫“义取”,本义是用正当手段取得报酬或利益,含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

元钱选《品茶图》

文人靠稿酬成为富豪,绝对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早在古代文人靠“稿酬”成为富豪就已经很普遍了。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说:“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王茂《野客丛书》载:“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为陈皇后作的《长门赋》,得百金。”汉末蔡邕一生为人撰写碑志不下数十篇,“得万金计”。

越窑秘色瓷底碗,现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唐代以来,作文受谢在社会上已经比较普遍,当时人们把这类酬谢称之为“润笔”。唐人李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唐代古文运动大家韩愈一生颇得润笔之利,其所撰《平淮西碑》和《王用碑》就分别得到过“绢五百匹”和“鞍马并白玉带”的酬谢,以至于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中称其“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不得不说,唐代从朝廷官员到民间百姓,都是高度重视文化知识的,这是这个时代的大幸,也是陆羽等文人的大幸。

明唐寅《煎茶图》(局部)

陆羽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是认真的,更是勤奋的。现在许多人只知道陆羽写了《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却不知道陆羽是个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大学问家。他很擅长写诗,许多诗作收入《全唐诗》。他写的《六羡歌》诗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者,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诗既表明了陆羽对茶道的执着追求,又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深切怀念。陆羽生活在安禄山、史思明作乱的时代。面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陆羽悲愤地写出了《四悲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云:“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陆羽文笔很好,《全唐文》有《陆文学自传》。他还会编戏,编笑话,写了三卷《谑谈》。湖州刺史颜真卿广邀天下英才,编修中国第一部辞学大典《韵海镜源》时,陆羽是其最倚重的人物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福年给参加非遗研学的小学生们展示紫笋茶制作技艺。

陆羽还是著名的方志学家,宝应元年(762)陆羽30岁时,在湖州长兴考察茶事,著有《顾渚山记》二卷。次年,游杭州,作《天竺、灵隐二寺记》。在湖州期间,还著有《杼山记》《吴兴图经》。大历十三年(778),陆羽46岁,去无锡游惠山,作《游惠山寺记》。永泰元年(766),陆羽著杭州《武林山记》。大历十二年(777),又著《南北人物志》十卷。贞元十年(794),陆羽62岁时开始,用时三年,著成《吴兴历官志》《湖州刺史记》。哪怕放在现在,也绝对是多产作家。

由于他的辉煌成就和赫赫名声,皇帝封他为“太子文学”,他婉辞圣命,又封他为“太常寺太祝”,他又拒不上任。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剧照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陆羽的作品,除了早期的戏本,能取得一定收益外,大致有三类:一是为朋友而作。这部分大多是诗作,或应对,或感怀,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为寺庙所作。这部分占据不少份额,比如《杼山记》《顾渚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游惠山寺记》等。受寺庙之请而著,报酬不会太薄。三是为政府著书。比如《吴兴图经》《吴兴历官志》《湖州刺史记》等都属此类。官府行为,理应有有丰厚稿酬。更何况曾受颜真卿刺史高度信任,历时几年,帮助其撰写辞学专著《韵海镜源》,官府当然会给予厚报。

纵观陆羽的一生,我不得不扪卷感叹,自古以来,都是有才者人皆尊之、有德者人皆敬之。而更令人敬服的是,生活并不困顿的陆羽,一生没有成家,没有子女。为茶事,为写作,陆羽孑然一身,四处奔波,他踏遍了大江南北,留下了华美篇章,他尝尽了人间孤苦,塑就了人生辉煌。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第127期|第128期|第129期|第130期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第137期|第138期第139期|第140期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沈高足

编辑:顾方明、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视频:卫越 李黄祺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原标题:《湖州味道|茶圣陆羽的生活来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