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融媒十年:转型之变,新闻之辩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跟在互联网出生的这一代人讲新闻学和新闻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2023外滩新媒体年会上,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发出新闻之问,引人深思。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
站在媒体融合10周年节点上,夏正玉与四位国内新传研究带头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共同探讨十年转型之变。
“媒体融合转型的第一个十年步履匆匆、全面挺进,下一个十年的目标是深度融合、行稳致远。”夏正玉表示,新闻业会继续探索创新,但同时也需要学界提供前沿瞭望和思想支撑,相互扶持、彼此滋养。
院长圆桌论坛:融媒十年,转型之变
新闻专业值不值得学
前段时间,考研指导老师张雪峰关于“学新闻就打晕”的言论被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围绕着新闻学和新闻业前景展开论战。
夏正玉关注到,很多踏上新闻岗位的年轻人都曾经被理想和情怀照耀过,而如今他们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争论:新闻专业还有价值吗?事实上,相关的争议声已经影响到一批年轻学子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新闻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争议,陈龙认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归根结底是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到)整个社会经济好了,新闻学的出路自然就有了”。他回应称今年苏州大学新闻专业招生的分数线是600分左右,相比往年没有降分。
钟智锦则认为,关于新闻学的学生不好找工作的论调,需要提供数据来支撑。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有新闻的地方才是有文明的地方”。
余清楚用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的名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回答新闻专业和工作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李大钊先生激励了无数人投身新闻事业,那个年代需要新闻,这个时代也同样离不开新闻。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新闻业和传媒业永远是刚需。”张涛甫认为,无论现在的传媒业还是传媒学界培养未来的传媒人,还没有做到该有的状态和理想的状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单靠个人,或者一家新闻学院又或是新闻学界都不行,我们要一起努力。我们在同一条船上,媒体可能会死,但新闻永远在路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
媒体融合成效如何
由澎湃新闻主办的外滩年会,已成为国内主流新媒体一年一度交流互鉴、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本次会议的院长圆桌论坛环节,夏正玉抛出了一个问题直指行业发展的内核:媒体融合十年,成效如何?短板在哪?
融媒十年来,媒体行业经历深刻的变革,踏浪前行。用张涛甫的话来说,则是“我们在原来的框架里自我革命”。
张涛甫认为,媒体融合这十年整体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成分虽然占50%,但非常不容易,50%的喜所付出的努力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几百的努力。他反复提及新闻业的不易,“大家稍微努力接近目标,就发现更远的目标就来了。”
在他看来,每家媒体虽然都在奔跑,没有躺平,但不是整体均速往前跑,有的快、有的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的生态随之改变,完全由原来互联网流量逻辑所奠定的结构被打破,结构的不平衡得到有效改变。
钟智锦则认为媒体融合十年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人才,例如实现丰富、多元化的产品矩阵,突破各种技术难关实现创新。行业也逐渐形成两批人才:一批是传统的媒体人,有着非常成熟的互联网思维,第二批是年轻人加入到传媒行业,丰富人才储备。
至于短板,钟智锦谈及两点:有很多产品、机构为融而融,产品同质化,个性不鲜明、分工不明确,导致流量受限,盈利模式不明确;其次,新闻平台在吸引年轻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把年轻人从互联网平台吸引到媒体端、新闻端,是未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差异化和多元化,是未来融媒体发展的方向,体系化里更要重视人、用户、目标群体,不能搞一以概之,不能搞一刀切。”陈龙提出自己的思考。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
谈到短板,陈龙认为,一是人才问题,二是资本投入的问题。“1+1之后的化学反应还没有产生,或者产生很慢。这使得地方县级融媒体的状况堪忧。”他觉得,媒体融合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改进用人机制,任命的领导要懂得经营管理,如果创收能力弱,人才进来少,越是待遇差,就越招不到人才,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媒体建设,要有流量思维,刺激用户、吸引用户。
如何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能力
从国家的顶层设计看,推进媒体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核心是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而有声音提出,主流媒体变得“自媒体化”,亦有声音警告应防止主流媒体“自媒体化”。如何看待新型主流媒体在重塑媒介格局中的作用,如何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
余清楚认为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技术赋能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报道速度可以向自媒体学习,防止主流媒体边缘化,同时要主动作为,主动创新,做好策划,发出权威声音。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
“现在媒体融合进入到后10年,前面该做的很多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难做的。”张涛甫举例称,现在媒体要做几个爆款没有问题,但若想变成稳定的生态,以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则很难。
张涛甫认为,不能满足于单个爆款,要依靠产品形成产品链乃至生态,是媒体融合下半场最难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媒体融合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做对自己,在生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就成功了。”
钟智锦从国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角度来谈,她认为,国内媒体的使命不是自媒体可以替代的,做媒体融合要实现短期的流量和长期公信力的平衡。不过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遇到很多困难、挑战、瓶颈,需要更大程度解放思想、更大胆的创新、更长远的时间规划、更大的容错空间。
“我们需要严格区分宣传和传播,我们很多把宣传当传播,但是宣传和传播不是一回事,要更大魄力地解放思想。”钟智锦说道。
陈龙认为,市场毕竟是竞争的市场,大家都来做综合性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很难的。他关注到澎湃新闻准备打造24小时新闻直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它有资本、技术、平台,也有优势。”陈龙半开玩笑地说,新型的主流媒体建设有这样一句口号可以提出,“任何时候可以相信澎湃新闻”。
走向下一个10年
从媒介变革发展的规律来看,一种新的媒介发挥威力,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目前融合转型实践多数时候是建立在参照传统媒体的发展经验和传播规律基础上的。在会上,夏正玉向专家们抛出问题:这种参照可能提供了一种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创新思维?媒体该如何把注意力引向数字传媒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如何引导我们走向下一个10年?
钟智锦认为,过去十年是数字化,未来十年是智能化。人工智能会深度介入,一是影响内容生产;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精准投放到目标受众;三是影响媒体从业人员,很多岗位会被替代淘汰。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
“任何时候,任何技术迭代都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技术的中心,服务的对象。”陈龙则强调,未来十年,数字化将走向深水区,会产生很多新的传播模式、生产和消费模式。内容生产在技术的加持下也会产生新的模式,要适应去中心化。“未来的玩法是什么样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余清楚则认为未来十年有“三个化”:智能化、国际化、平台化。媒体要拥抱智能化新时代,但是要保持定力,平台为王体现在平台创造价值。
张涛甫却选择“泼点凉水”,他坦言,现在有技术快进甚至技术“大跃进”的趋势,大家都很“卷”。“在‘卷’的状态中,大家拼命跑,就像转盘上的仓鼠,大家都在加速,你慢下来,就掉下来了。”
张涛甫建议,媒体对技术要有警惕,没有想好之前盲目跟跑,最后伤害会更大,不如停下来,想好再跟跑或者不跑,不能一味抢跑。如果通过技术抢跑所得到的,拉低了社会效益,也不是正确的选项,“不能仅仅为了流量、为了市场的廉价收益,而去放弃身上的担当和道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