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上演:捡拾少年时的梦,探寻那片深蓝的海底
原创 何晶 文学报
由青年作家陈春成同名小说改编、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
被4.4米高的透明泡泡纸包裹着的舞台一侧,一名男演员走上舞台,向观众娓娓道来了一个故事——一名澳洲的富商在航海旅途中被博尔赫斯的诗歌《致一枚硬币》打动,买下并改造了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水艇,花重金聘请了一个专业海底考察团队,去搜寻博尔赫斯扔进海底的那枚硬币。光影在透明泡泡纸上变幻明暗与色彩,一场探险随即展开……
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剧目,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7月21日-8月13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上演。该剧改编自青年作家陈春成同名原著,讲述了“我”——陈透纳,曾经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少年,后来在现实的压力前主动放弃了想象力的故事。陈春成用其瑰奇轻盈的想象和温柔悠长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少年逐渐与自己的想象力脱离的过程。儿时能被视作惊人天赋的想象力,在做一个“正常人”的规训下,如一团旺盛的火焰减弱、熄灭,化为一缕青烟。
《夜晚的潜水艇》剧照,下同
原著小说《夜晚的潜水艇》荣获了《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称号,曾是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因而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宣布将把《夜晚的潜水艇》改编成为话剧时,也引起了观众、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今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半价开票日活动中,该作成为活动当日第一部迎来场次售罄的作品。
话剧版仍以陈透纳的故事为主线,青年演员白倬铭/张玮伦主演。开场时澳洲富商的故事,引出了“蓝色的潜水艇事件的另一个解释”——全剧的唯一一位演员,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陈透纳从儿时在万物中发挥想象、年少时在房间里幻想自己设计建造并操纵一艘潜水艇在深海探险,直至意识到自己的时间都被抛掷在虚无的海底、父母也在老去,这份想象因现实压力逐渐离他远去并再也难以将其寻回的故事。
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由青年编剧陈天然担任编剧、导演,在其看来,《夜晚的潜水艇》虽然讲的是一个很私密的故事,但其实每个人年轻或者说年少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它本身的共情点——不一定是想象力的消失,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实可能不得不要去舍弃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感情、棱角、做事方式等等。“我们希望这部戏表达的主题是扩大的一个共性,而不仅仅是关于想象力。”
当陈天然与原著作者陈春成一起探讨剧本的时候,陈春成一段关于他为什么会写下《夜晚的潜水艇》这个故事的话让陈天然印象深刻,他说当他童年回到自己的房间的时刻,能感受到一种安宁与平静。这也是《夜晚的潜水艇》舞美团队打造了一个“‘80后’‘90后’常见的童年房间”舞台的目的。地球仪、世界地图、作业本、可以调整角度的台灯、毛绒玩具……主创们希望观众能在这些能引起共鸣的舞台设置里,和演员一起“航向回忆的往昔”。《夜晚的潜水艇》充分利用剧场空间,舞台既可能是充满一代人回忆的童年卧室,也会随“我”的想象一起变成深蓝色的海底,因此,“我的房间”也会有一个从实到虚的转变,如此一来,能让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衔接与转化变得肉眼可见、触手可及。
在舞美设计上,主创们想到了透明泡泡纸这一元素,除了作为现代人的“解压神器”,它本身在快递包装里就非常常见,承担了一种包裹和保护的功能,这也体现了“我”的想象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守护了“我”的童年。
《夜晚的潜水艇》还运用灯光、投影、音效等技术扩大想象力的边界,配合主角的讲述,观众能看见“我”在父母的劝导下学习乐器来提升专注力,“我”想象海底探险时遇见的海底生物的影子,现实与想象同时在这个舞台上发生……
有意思的是,每位《夜晚的潜水艇》的观众在入场时会收到一枚硬币。硬币的一面印着一艘潜水艇,这是剧组为观众准备的礼物。如同博尔赫斯投出的那枚硬币,也许未来有一天会被冲上沙滩被别人捡到一样,《夜晚的潜水艇》也是一枚投向深蓝海底的硬币,在场的观众“拾到”它,或保存,或投回心中的那片深海。
而白倬铭、张玮伦两位演员的轮换演出,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和表演方式,对剧本不同的理解,也为这部作品带来完全不同的版本,这也是该剧有趣的地方所在。
原标题:《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上演:捡拾少年时的梦,探寻那片深蓝的海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