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娩之外的孕产疼痛,她们本不必忍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章文立
2023-07-24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向南正怀着二胎。怀孕五六个月时,左边臀部连着大腿开始作痛。单位午休的行军床很硬,下床脚着地那一瞬间,臀腿总是尖锐地猛疼起来,要活动半天才慢慢好转。一直到被治好,她都没搞清楚这个毛病叫什么名字。

顾杏一度坐上了轮椅。生孩子两周后,她腿疼得脚不敢着地,躺在床上时,连腿下垫个东西都需要别人帮。她得了“骶髂骨关节炎”。

灵子的孩子半岁了。她至今还间歇性地无法用右手比出“四”,因为大拇指不敢弯曲。掌根和手腕会剧烈疼痛,“疼得你想把这个手剁下来”,灵子形容。她说这叫“妈妈手”。

产后第二天的雅雯则觉得自己好像个僵尸。大多数时候,她只能直挺挺地平躺在床,想侧躺需要扒着病床边的栏杆勉强为之,翻过去就不敢再翻过来。她被确诊为“耻骨联合分离”。

她们并非个例。所有人都知道生孩子会痛,但分娩前后的孕产期疼痛极少得到关注。即便有孕产妇觉得“腰痛”“腿痛”“手腕痛”,也常常被认为是孕期的正常现象。很少有人了解,这些疼痛也可能有正式的医学诊断;明白该如何获得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孕产期可能遭遇的疼痛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忍忍就过去了”

“症状比较轻微,你忍一忍吧。”社区医院的医生对向南说。

又要忍!向南心里吐槽。2019年她生一胎时腰痛得厉害,也是“只能忍一忍”;产后半年突然加重,被担架送进医院,两三个月才好。

这次怀二胎,最开始疼痛时,她先去了孕前时常光顾的按摩店,想碰碰运气。但因为是孕妇,对方直言不敢上手。她这才找到社区医院,看来还是没办法。

忍了半个月,直到产检,南京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医生直接建议她去挂孕产疼痛门诊。向南很惊讶:“新开的?怀大宝时还没有。”疼痛科她知道,家里的老人肩周颈椎不好,也看过疼痛科——但这跟怀孕有什么关系呢?

向南将信将疑地挂了号,第一次就诊只觉无语:医生做了“手法松解”,有点像按摩,可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似乎就是换了几个姿势,找疼痛点按了按;然后贴了“仿生贴”——像一块普通的布,连膏药的气味也没有。

第二次做完治疗翻身下床,落地的时刻,她本已做好了又猛疼一下的心理准备,却基本不疼了。再一次来时,她遇到了这家医院孕产疼痛门诊的主任和开办人岳莉。岳莉给她加了一个扎针,后续又做了三次治疗。

岳莉在门诊和患者解释疼痛相关的知识

向南说,“我还是挺幸运的,只忍了半个月就找对了(治疗)方向。”她被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是髋关节深部负责外旋的肌肉之一,也是与坐骨神经紧密相关的肌肉,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从臀部延伸到腿部、脚掌的酸麻及抽痛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下肢无力。在岳莉接诊的孕产妇中,这是比较典型的疼痛问题之一。

顾杏就没这么幸运了。生完宝宝大概一周后,她也出现了臀部和大腿的疼痛。顾杏先去了就近的医院挂内科。医生安慰她:“出了月子就好了。”顾杏于是没太在意。没几天,她发现自己脚不能落地了,上厕所都需要家人扶。又去了骨科看,仍未见效。

与此同时,情况迅速恶化。每天平躺在床,腿抬不起来,也不能翻身,碰都不敢碰。“我觉得生孩子都没那么疼!生孩子打了无痛(麻醉),最多七八分(疼),这个有十分。”顾杏至今依然心有余悸。

她被迫坐上了轮椅,日常生活也开始无法自理。疼痛终于不再是忍忍就能过去的事。

四处打听后,顾杏也找到了孕产疼痛门诊。一开始,她也被怀疑为梨状肌综合征,后来做了核磁共振才发现是“骶髂关节炎”——这也与孕期的内分泌波动有关,韧带松弛加上孕期步态变化,或分娩时用力姿势问题,导致骶髂关节活动异常,加重磨损;典型症状为下腰部持续性钝痛,此外髋部、腹股沟区、腿、足等部位都可能有疼痛。

找到问题根源,对症治疗才终于开始。

“怕对孩子有影响”

因为医院离家很远,又没有床位,顾杏在医院对面的酒店租了房间,每天去打针,连续两周。因为疼痛的缘故,她已经很多天根本没办法抱孩子。又怕药物对孩子有影响,尽管医生说没关系,她还是没敢哺乳。

每天夜里,顾杏要起来两次,用吸奶器吸奶,然后倒掉。坐起来时不敢挪腿,背后没东西靠又不行,只好四五个枕头垫着。一边身上疼,一边心里疼——担心孩子只能喝奶粉,会不会营养不够,但又顾不上孩子。

产后两个月,等顾杏好起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喝惯了奶粉,拒绝母乳。这似乎算不得什么大事,但顾杏心里还是有些怅然。

同样出于哺乳的顾虑,人在北京的灵子至今没有去做治疗。她在媒体工作,日常用纸笔、电脑很多,生孩子之前就有点腱鞘炎,用膏药缓解。

2022年底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她开始亲自带娃,没多久就体会到了传说中的“妈妈手”。这种孕期、产后拇指根部到手腕的疼痛,学名“狭窄性腱鞘滑膜炎”。因为长期抱孩子、喂奶,过度使用手腕、拇指部位,加上孕产期内分泌影响,在新手妈妈中比较常见。

“妈妈手”

灵子为此掉过好几次眼泪。有一次右手腕实在疼得受不了,她赌气般地想,我倒要看看最疼能到什么程度,于是鬼使神差地,又拿左手狠狠敲了一下。“疼得生不如死。”灵子说。

不痛的时候,她经常会忘记这件事,直到“给孩子换尿不湿的时候他踹了我一脚,正中手腕”,那一个瞬间,灵子浑身的汗都爆发出来。“我都怕我本能反应一巴掌扇过去,还好控制住了,我就赶紧离开。”她说。

接下来的两天里,日子变得细碎而磨人。首先握笔写字就非常困难,对一个编辑来说,工作备受影响。然后一切需要双手配合的事情,做起来都特别费劲:洗脸,毛巾拧不动;喝水,瓶盖扭不开;连扣内衣带这种私密小事,都很难独立完成。

想要就医,灵子只知道有“产后康复科”,但又觉得产康“管的是盆底肌之类的,可能不管这个”。又去了骨科,骨科医生说,要么打封闭针,要么打麻药动手术。常用的膏药也对哺乳有影响。

像灵子这样的患者,岳莉见过很多。她们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疼痛,但很多人宁可在床上躺着、忍着疼,也不愿意打针吃药做治疗,怕对孩子有影响。

因此,岳莉会花更多时间在征求同意和理解的环节。“你得尊重患者,得让她知道生的什么病,怎么治疗,让她参与,患者依从性才好。”一般的患者就诊时间三五分钟,孕产妇往往超过十分钟。

患者有顾虑,岳莉像哄孩子似地打比方:你喝糖水不要紧吧?不要紧,那我们打一个葡萄糖到水肿的地方,促进炎症修复,对哺乳不会有影响。针灸要紧吗?局部组织水肿就像气球,那气球扎一个洞不就泄气了,没张力就不会那么疼了,不会影响宝宝……

“下床”分四步

产后疼痛带来具体的不便,可能还会压垮产妇们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

对雅雯来说,崩溃感是从“下床”这件小事开始的。

最初只是感觉有些异样。刚生下孩子那天晚上,她下床上厕所,发现自己骨盆隐隐作痛,脚抬不起来,也使不上劲儿,倒退着走反而容易些。“这是正常的吧。”第一次生孩子的雅雯想着,又睡下了。

第二天再起床时,事情突然棘手起来。翻身和坐起需要用力,一用力就疼。丈夫在旁边手足无措,想扶又不知从何下手,不管动哪儿,雅雯都忍不住叫唤。最终,“下床”被细化为若干步骤,费了近半个小时:

第一步,先把病床摇起来,从平躺变成半躺;

第二步,稍事休息之后,被扶着坐正——这个过程会疼,但能忍,可以再缓一会儿,为接下来的痛苦积蓄一下勇气;

第三步,拿个小板凳放在床边,把腿从和床平行的状态转向地面,屈膝,脚落在小板凳上——小板凳是为了减小水平落差,这一转、一屈、微微一落,汗就下来了;

再缓几分钟,恢复一下体力,第四步就是撤掉小板凳,让腿完全落下,脚终于踩在坚实的地板上;

最后,老公搀扶着她挣扎起身,整套程序才算完成。雅雯此前从来没想过,每天起床、吃饭、上厕所……都要经历的“下床”这一简单动作,居然要消耗这么大的力气,乃至勇气。

妇产科医生也不知道怎么办,联系了疼痛科来会诊。诊断结果是“耻骨联合分离”,一个雅雯此前从未关注过的病症。她开始查资料:“在网上瞎看,越看越焦虑。”社交软件上有妈妈分享经验,说自己卧床很久都不见好,雅雯担心得要命:“我会不会也几个月走不了路?”

正常情况下,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6mm,当间隙超过10mm,就出现了耻骨联合分离,不但疼痛,还会发生下肢抬举困难和行走困难。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引发耻骨骨炎、耻骨联合关节炎等,严重的需要手术。

正常耻骨联合与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一般在怀孕三个月后开始变宽,统计显示,约 31.7%孕妇产妇有耻骨联合处疼痛或不适,其中早孕期发生 率约为12%,中孕期发生率约34%,晚孕期高达52%。

确诊后第二天,雅雯接受了利多卡因和葡萄糖注射,外加手法松解和仿生贴。医生教她如何用力,从躺着到能坐或站起来。雅雯的心情,突然就雨过天晴了。

这是孕产妇患者们共同的感受。顾杏在未被确诊又生活无法自理的那几天,也常忍不住想,如果治不好,是不是要一辈子都坐在轮椅上?她很绝望:“我才30岁啊。孩子还这么小。”治疗到第十天,能下床扶着墙自己走一点路时,自信突然就回来了——她觉得“我能好”。

对孕产妇们而言,不必强忍疼痛,自理能力在逐渐恢复就是极大的心理安慰。

“很多苦,原本是不必要的”

产后四天出院时,雅雯依旧需要轮椅。但带了医生开的膏药回家,遵医嘱多休息,到第10天已经可以轻松翻身,疼痛也缓解至可以承受的范围。

在医生岳莉看来,妈妈们吃的很多苦,原本就是不必要的。“第一个是观念问题,觉得怀孕疼痛是正常现象,对疼痛不重视。这是根深蒂固的,上一代女性,包括自己的奶奶、妈妈,都是一代一代忍过来的。”岳莉感叹。

她想起20多年前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同样遭遇了耻骨联合分离。“我也疼,我上楼梯也不能上,走路就跟鸭子一样,左一扭右一扭。”那时她还是麻醉科医生,对疼痛治疗尚不熟悉,又总觉得“生了小孩可能就不疼了”,所以也是那样忍了下来。

成为疼痛科医生之后,她原本主攻慢性疼痛。但妇幼保健院来来往往都是孕产妇。岳莉每天看着她们强忍疼痛,会自问:“现在有这个技术了,为什么还要让女性受这么大苦呢?”

2022年,她向院领导提出了开设孕产疼痛专科门诊的想法,从提议到实际开设不过一个月时间。在看诊的过程中,岳莉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你看她来的时候疼得那么厉害,要死要活的;你给她解决了,你也很自豪,很有价值感。”

岳莉在给患者做射频治疗。射频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

其实这并不容易。许多同行不愿意直接对孕产期疼痛进行干预,岳莉是十分理解的,针对孕产妇的疼痛,治疗手段有限、处理相对困难,比起普通的疼痛治疗,这个领域研究相对空白;风险也更大,如果方法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但治疗又是如此必要。根据专业的疼痛评分表VAS,评分大于4分就应该立即就诊,因为这个分值说明已经影响到了睡眠;一旦睡眠有碍,免疫力就受影响,不仅对孕妇身体有伤害,也会影响到胎儿发育。慢性疼痛大于三个月,孕产妇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特别是产后,如果叠加产后抑郁症,伤害更大。

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岳莉已经和妇产科合作,在产检小册子后面就能看到孕产疼痛门诊的信息。有患者专门从其他城市奔着她来,她自觉责任更重:“新科室必须要给患者介绍,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交流。开始是一年、两年,我想五年、十年(孕产疼痛)一定会被越来越多人重视。”

继她开设了江苏省内第一家孕产疼痛专科门诊之后,省内外多家妇幼相关医院也纷纷来咨询。岳莉一边欣慰,一边苦于自己能力有限,对其它地区的患者鞭长莫及。她最新的想法,是做一个“孕产期疼痛缓解万里行”,带科室团队去不同的县、市、地区做宣讲交流。

岳莉期待着孕产疼痛门诊“遍地开花”的那天,孕产妇们分娩时有麻醉科做无痛,孕期和产后有疼痛科帮忙缓解。“疼痛全部有人管理了,我们的孕产妇就轻松了。” 岳莉说。

(应受访者要求,雅雯、向南、顾杏为化名。)

    责任编辑:彭玮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