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以靠:城市更新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建筑师李以靠很有意思。从他的作品来看,似乎是个建筑界的“杂家”,而且杂得特别五花八门,从旅游胜地的奢华度假酒店到乡下的养猪场改造,从猪舍和鸡舍到人敬拜神的地方——教堂,一些大家不常想到的类型,都在他的思考下开出繁盛的花。正是这样多类型多项目的设计,让他对城市更新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他给予的表达。
建筑师李以靠
古城改造下的新建筑要甘于平凡
李以靠设计并最近开业的一个酒店项目是位于潮州古城的有熊酒店。该项目以名人故居为核心,更新改造了周边的传统民居以及分散资产,用修文物的态度,历时两年打磨出了一家精品人文度假酒店。酒店中名人故居的主人,就是在国学界和季羡林先生齐名,有“北季南饶”之称的饶宗颐先生。
该酒店融合了岭南古典建筑、潮汕宅邸及当代手法设计,布局上串联了天啸楼、饮光阁、八角楼、侨批文化展示厅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民居修复沿用体现古代中国的礼制秩序、传统潮州“四点金”天井式平面布局,以修旧如旧的维缮思路,使大量现存古建细节在现代风格中得以显扬。
“我们很仔细地考察了这个项目中所有的老建筑,能修的修,需要加固的加固,实在不行的拆了,再用现代的材料或者手法尽可能地还原。而新的建筑,我们希望能够甘于作为老建筑的背景”。他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现了一组新旧建筑同框的照片。在照片中,新的建筑在选材和颜色上都尽量与老建筑相近,也不采用特别花哨的外立面设计,一眼看去,新旧两种建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可以看出大家不同的年份,却又有说不出的和谐。
“这个项目就好比一棵大树。”李以靠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历时百年的老屋,几十年的旧屋,全新设计的新屋,各种年龄的房子交织在一起,将现代的居住体验,融入历史宅邸的文化底蕴之中,探索古城故居的精神脉络。这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向世人展现着它的年轮,让大家细细品味那每一圈年轮上不同却又精彩纷呈的故事。
到乡下盖房子不能太自我
说起养猪场,所有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又脏又臭又乱。但是位于桐乡的华腾里猪舍,似乎是养猪场的“一股清流”。这个猪舍以生猪养殖为基础,占地面积320亩,分水稻区、蔬菜区、认领区、养殖区、展示区等,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
而李以靠早期受邀设计的则是猪舍的立面改造,后来加起来一共为整个养猪场做了六栋小建筑,猪舍里展厅、田中央图书馆、竹廊、小猪赛跑以及烤肉店。于是在这个养猪场,你除了可以看到猪肉从原料、饲料到养殖、屠宰、深加工到销售及售后的全过程;可以体验采摘、农事认领、种植各类有机水果蔬菜外,你还可以在空旷的乡野间,看一本书,喝一杯咖啡,或者呼朋唤友吃一顿烤肉,给久居城市的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经过他的一系列设计,已经帮助养猪场仅旅游部分实现了超过700万元的年均营业额(不包括猪场直接对外批发销售的猪肉),更摇身一变成为国家AAA级景区,是目前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乡村振兴的关键其实不是盖房子,不是说造出多么漂亮的建筑。”李以靠表示,“产业的注入才是关键。我只是在乡村给产业注入了一些不一样的有趣的东西。”在他看来,这个项目中,设计本身要立足于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需求,又满足观光文旅体验的空间,并用建筑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乡村产业。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意识到,建筑师有时候不能太自我。”李以靠表示,到乡下盖房子,不能想着用城市里流行的清水混凝土、夯土墙之类,看似乡土其实极其昂贵的材料,而是应该站在业主的角度出发,计算投入和产出比,尽量就地取材,这样做出来的建筑才会符合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可让业主在建筑上花的钱一辈子都赚不回来。而且,华腾牧业已经花了十年的时间将生猪养殖与生态循环农业、智慧养殖相结合,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当扎实,他所要做的就是在自然风貌和乡土人文的底色上,放大人们向往在山野自然的感知,但又能在乡村中保持着现代生活的品质。
建筑要以人们的需求为第一要素
李以靠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于是在他的设计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教堂门类。位于山西吕梁市柳林县柳林镇柳林天主堂就是他的手笔。
柳林天主堂不像传统意义上欧洲那些华丽、宏大、高耸入云的教堂,它由坚实朴素的水洗石做外墙,与背后的黄土、窑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堂外观上,除了一组彩绘玻璃花窗,没有太多的色彩,通体水洗石灰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内敛、冷静。空间的设计也并不复杂,主殿为圆形,周边几个小的圆形构成了小堂、小型接待室和办公室等功能空间。
“在教堂的设计上,我反对延续传统欧式教堂的风格,我这几年正努力尝试把基督教建筑中国化,目前正在贵州省不同地方的三座教堂的设计中尝试。”李以靠告诉记者。
李以靠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设计,比如可以体验江南文化融合精致生活美学的西塘良壤酒店等。在他看来,以创造性的设计解决现代人的需求才是设计师的使命。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不能光修旧如旧,也不要把新建筑归于第一位,而是要把值得保留、维护、传承的内涵放在第一位,让建筑的品味和美好与其包容在一起,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