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NG重磅 | 黄锐大展“缺为名”开幕,看缺失画缺失,将缺失变成存在
从右至左分别为:展览记叙、诗歌王宗孚,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艺术家黄锐,黄锐夫人黎静,摄影:shaunley
2023年7月21日,艺术家黄锐个展“缺为名”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隆重开幕,展览以艺术与诗歌结合的形式,呈现黄锐跨越40年的重要艺术作品60余件,包含“星星”时代、四合院、空间结构、空间、绘画立体装置、有道·无道、缺失、行为艺术摄影等多个系列,是对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全新探索和回顾。
开幕式上,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展览记叙及诗歌王宗孚、艺术家黄锐致辞,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Wojciech Zajączkowski)、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Massimo Ambrosetti)等人出席。
天地万物中,艺术之道缺为真,
我缺故我在。
——王宗孚(本文诗歌均为王宗孚撰写)
本次展览虽是艺术家的回顾大展,但没有以常规的时间线性进行叙述,而是通过王宗孚所撰写的诗歌作为引导,影响着展览的布局、构图和作品的陈列方式,以实现让观众更深入地走进黄锐艺术世界的目的。
展览诗“天地万物中,艺术之道缺为真 / 我缺故我在”启幕,点出展览主题“缺为名”。随即观众将看到黄锐一组2023年完成的装置作品《天、地、人》,作品被从展墙移到灰色水泥地面,呈T字形交错矗立,成为黄锐称谓的“平面装置”。
“天、地、人”对于东方文人、对于抽象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迷人的主题,因为它具有无限种可能。在这组作品中,黄锐使用了人们熟知的圆、方形、三角的几何体,背后则隐藏了红、黄、蓝三个原色。黄锐认为这一组作品是他迄今为止的主题创作中最满意的一次,基本概念、几何形式、抽象主义表现、古典和超前性、任何描述都可以适用,但它是创造性的艺术品。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天、地、人》系列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艺术不是基于抽象、现实或者历史因素,
它是基于奇迹,
它是我们探索自身缺失的语言。
继续往展厅身处走,我们将看到黄锐的“星星”时期创作。1979年,黄锐和马德升共同发起中国首个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星星”时期是黄锐个人艺术创作手法的探索和拓展时期,其创作受多种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随后对立体主义的关注和研究也赋予了他在画面造型上极大的自由度。与此同时,他对绘画材料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采用了在拼贴的报纸或墙纸上直接绘制抽象色块的创作手法。
本次展览中的几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作品即是他探索抽象风格的作品。龙美术馆王薇馆长收藏的七件黄锐作品,也属于这一时期,其中有三件已经或正在龙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的系列展览中呈现。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星星”时期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黄锐,女性肖像,纸上水粉,36.5×29 cm,1975
抽象之前
有中国,
中国一直是抽象的,
中国一直是具象的。
接下来,“四合院系列”与“空间结构”系列同时在展厅左右两侧呈现。创作于1980年代初的“四合院系列”,最早曾于1983年在黄锐、马德升、王克平举办的三人新作展中亮相,它们描绘了北京故宫、四合院、街道等,从隐约可见残存的具体景象,到完全的几何结构,作品具备了足够的严谨性和装饰性,也带入到空间审美关系的抽象法则上。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右侧为“四合院系列”,前方为“星星”时期作品《氧气-1》,左侧为“空间结构”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黄锐,故宫游客,布面油画,78 × 81.5 cm,1981
“空间结构”系列的创作,既是黄锐对“空间”系列的坚实铺垫,亦是对“缺失”系列的吹哨之音。即是无意为之,又是精神逻辑的必然循环。1983年至1984年,黄锐解读《道德经》《易经》,两者的思维方式和图像法则当即落实于他的抽象创作上。不同于蒙德里安的精神美学,黄锐的此系列是对东方宇宙观察的方法论,非常直接,非常概念、抽象和几何化,亦是回归古典的原始的语言诠释。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空间结构”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李白醉月是寓情于形,引形入空间,
在舞动中,真理昭然若揭。
展厅接下来的一个平层,我们将看到“空间”系列绘画和《李白醉月》装置。1984年,黄锐移居日本,受当地艺术文化的影响,以及对道学、禅学的追求,黄锐转而投入空间系列的创作,减少使用结构和色彩,最关键的是,黄锐在作品中切开圆洞以贯穿画面,背面的空间呈现出另一种维度。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空间”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李白醉月》和展厅里的《天行健》《三生万物》,同属于黄锐称呼的“绘画立体装置”。这些作品既是完美的视觉艺术,提供传统的、平面式的观看,又以此证明观看方式是双向的,可以反复观看它们在某种光线的影响下,或者角度的变化,将引起呼应、质疑、或无法语言说的艺术化情绪。
每一组作品都基于对经典的回顾:李白的诗、《易经》、老子《道德经》。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中间为作品《李白醉月》,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左侧为装置《三生万物》,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行为是我们想象之记忆投射的影子,
行为是身体记住自己的方式。
展厅里转过弯,观众将看到多件“缺失”系列作品和行为艺术摄影。行为艺术摄影大多是由90年代出现的具有当代艺术理念的摄影师合作完成的,如荣荣、邢丹文、莫毅。这些摄影记录了黄锐自1990年至2010年二十年间的个人品质、生活特点、哲学观点。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前部为装置《天行健》,后部是行为艺术摄影,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缺失并非虚无之物,
它是我们描绘和雕刻环境之物,
它是构成万相之无相。
《四六平均律》《人字的起源》《迷乱之局》《二律之缺》《兔月》等作品被艺术家安排在展厅多处,它们共同组成了“缺失”系列。这是黄锐近两年的尝试和创作,是对于空间本命题的思考,也是对空间塑造的纵深部分——阴影,或空虚的实质表现,它们使平面作品向三维甚至四维过渡。
王宗孚认为,黄锐的“缺失”系列采用了独特的“无道”技法,在画布内部创造了两层空间。通过在画作表面挖掘一个洞并将其悬浮在离墙面一定距离的位置,艺术家在洞孔与周围建筑之间建立了一种迷人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种挑战传统图像平面关系的新的空间视角。通过这种“无为”的抽象,作品得以自然展开而无需抵抗,和谐地融入观众和展览空间之中。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四六平均律》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左为《人字的起源》系列,右为《北京07冬胡同游》,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位于展厅中心的《午门》是该系列最重要的一件,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
作品《午门》的背景颜色取易经中“乾、坤、坎、离、艮”五个卦象,它是对龙美术馆空间的挑战性作品:8.2米高,呈凹字型的11米长。它抽象模拟化包容观众的视线,但又是完全不依靠展墙而立的平面装置结构;它继承了黄锐80年代“空间结构”的创作逻辑,即卦象的对立与平衡,但更加挑战性的组合:圆与方形的洞孔,奇偶数在上、下、右、左的位置,3、6、9的组合与构或,即是物象的收紧与放松;它是一场庞大的抽象几何图形游戏,是古老常识的新演绎。如黄锐所言:它仅仅是龙美术馆的对应方式——它仅在此空间、此时间、以此种方式出现。它的生命将在变化中前行。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午门》及局部,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组画“有道·无道”系列与《午门》遥相呼应。在这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工具辅助绘出的几何线条,也可以看到仿如水墨挥洒一般的颜料涂层。通过对油彩浓淡、运笔动势、留白与图像关系的探索,黄锐在平面画布上构建了新的立体空间。
该组作品的命名也直接引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道法的诠释。自80年代经阿城介绍开始阅读《道德经》,道家文化与思想就对黄锐的创作产生了持续性影响,五行八卦学说也成为他从具象绘画转向抽象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撑。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组画“有道·无道”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艺术与空间的对话是一种亲密的对谈,
因为当你在谈论构建展览时,
你是在造梦,
梦亦有情。
展览以《迷乱之局》系列作品收尾。该作扩展了对“道”的探索与“空间”实验,画布背后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将“阴阳”空间化。光线从各个角度穿过画布和切割后的支架上规则排列的圆洞,落在了地上,与画面上的图像相互映射,似乎是另一个层面上静止与运动的平衡。作品棋子般落在地面黑白两色错乱的棋盘上,如同秩序与伦理置于看似规律但实则从根本上无法解开的棋局中,是黄锐与当下现实的交涉。
“黄锐:缺为名”展览现场,图为《迷乱之局》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7.22-10.8,摄影:shaunley
展览名称“缺为名”由艺术家本人提出并确定,他在展览前言中称:“老子说到‘名’时,说‘名可名,非常名’,有超越的名,自然有缺失的名。在此次展览里,我描写缺失,缺为名。我看缺失,也做着‘缺失’,它愈加变成实在的东西。它们从虚空中生长出来,成了存在,但仍旧不是实在的物质,而是与后者对立,与其嬉戏的对象。如果说我把它推向值得认定,值得讨论的话题,那绝对不是我的本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欢迎大家前往展厅,通过艺术和诗歌两条线索,在有限的观展时间里,实现想象空间的叠加。
原标题:《LONG重磅 | 黄锐大展“缺为名”开幕,看缺失画缺失,将缺失变成存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