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在路上,也是一种生活

陆玄同
2023-07-21 21:2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看到新闻说,上海地铁11号线与苏州地铁11号线联通了。我第一个反应是,很多往返于两地的上班族,可以方便点了。当然,“女生往返4小时上下班”这类打上“极端通勤”标签的故事,又要增添新案例了。

其实,每天往返近四个小时的通勤路,我已经奔波了5年半。

跨越广州、佛山两地通勤,很累。虽然距离不算远,但地铁转公交后,等车、堵车的时间太久。起初我也有些烦躁,但一段时间后,我平静了下来。既然无法压缩通勤时间,不如利用这个过程,让自己充实起来。说起来,除了上班和回家陪家人,我独处的时间也就上下班路上了。

这几年,我每天大约有一半的通勤时间,在看书。基本上都是历史类的解读或小说,比如《大秦帝国》《大唐兴亡三百年》《五代十国史》《明朝那些事儿》《熊逸版资治通鉴》《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等,还有《李白传》《苏东坡传》等人物传记,加起来大概有90来本。虽然不算多,但读书让我的漫漫通勤路变得有趣有味——虽然常常为此坐过站。

我上班是先公交后地铁,下班是先地铁后公交,看书一般选在前半段,因为有座位。换乘后,基本没有位置,就站着看电视剧,比如《平凡的世界》《正阳门下》《大明王朝1566》《风筝》《天道》等。去年准备考研,看书和电视剧就少了些,基本都在看讲课视频。

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抵消漫长时间带来的烦躁感。

当然,有时候心烦了,不想看书,也不想看电视剧,这时候就看人。公交和地铁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喜悦,或忧愁,或轻声细语,或大声聊天,或刷短视频声音很大,或看书看得投入。看他们脸上的表情、穿着打扮、包包、手机,有时也不经意间从他们的谈话去猜想他们的职业、消费观和生活状态,其实也很有趣。

在这样一个陌生密闭的公共场合里,大家都像是“装在套子里人”,把自己包裹起来,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拥挤的车厢里,人们一般都是包容的,除了偶尔引发口角,大多数时候都相安无事。或许,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人们会把造成小小矛盾的原因,归咎于这逼仄的空间。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虽然彼此不相识,工作也可能不相干,但同处一座城市,也可能享受着彼此工作带来的便利。正如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说的那样,“在当代世界,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财富受到我们从未而且也永远不会谋面的人的支配。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

现实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与陌生人发生关联,但彼此间又没有什么关系,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完全不同,细想也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

不管是通勤,还是旅游,其实都是在路上,无非是见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风景,关键还是在心境。这段一个人穿梭双城的时间,也是我利用得最好、满意度最高的时间。我关注周围,更关注自己的内心。

人这一生中,能左右的事情很少,更多是被动接受和习惯。《无常经》有句话:“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我们怎么看待身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应对的态度。苏东坡尽管晚年被朝廷流放,他仍把这种苦日子过出了诗意。安顿心灵,芳华不歇,有希望和期盼,也就有了快乐。

经历这漫漫路途,我会更加珍视回到家的团圆。比如,期盼女儿叫一声“爸爸”,然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期盼老婆做好的晚餐,成为我减肥路上的“绊脚石”。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