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在“摩登巴黎”中看柯布西耶和他的时代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陆斯嘉 实习生 叶紫 蒋崇靖
2023-07-21 18:2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实习生 蒋崇靖(02:09)

“铁塔存在于整个世界。首先,作为巴黎的一个普遍象征......此外:除了指代狭义的巴黎,它还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形象思维。其简单、基本的形状赋予了它承载无限密码的使命。”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说。

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众多闪耀的图像为始,7月21日,“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展览聚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30年,以丰富交织的视角回溯现代性在巴黎上世纪黄金年代的萌生与蓬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展出的三百余件展品,包括建筑模型、手稿、绘画、珠宝、摄影、电影、服装等。从私密室内空间到庞然的城市规划尺度、从珠宝到服饰再到电影图像,展览所呈现的可谓是巴黎这座城市三十年的创造激情史,展现各个领域密集创造的高光时刻。

此次展览的主策展人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是法国建筑师及建筑史学家,他是目前研究19世纪与20世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学者。在他看来,展览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建筑或时尚展,而是包含各方面创造力的人才。他们对巴黎是重要的,也影响了整个的世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谈及展览历时7年筹备,“最初希望让-路易带来关于柯布西耶的展览,但如今他带来了柯布西耶和他生活的时代。”

亨利·索瓦奇,《巴黎马约门竞赛项目》,1929年,照片纸印刷。巴黎建筑与遗产城收藏。

为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关注“摩登巴黎”?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商埠。彼时的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与其说是同时期巴黎的东方镜像,不如说是中国时代更迭中的城市宣言。此次展览是继“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2016年)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再次与中国观众分享现代主义的多样性,以及人文艺术在城市面临历史转型时起到的重要作用。

勒·柯布西耶,《巴黎伏瓦生计划》,1925年,透视纸上的石墨和中国墨。© 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铁塔,现代巴黎舞台的中心

尽管在设计初期曾被激烈反对,由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为1889年世博会所建造的300米高塔无疑早已成为巴黎的普世象征。正如1964年,罗兰·巴特所言“没有一本关于法国的教科书、海报或电影不把它作为这个民族或地方的主要标志”,且在后来很长时间不断激发着艺术家和摄影师的灵感。

展览现场,15块屏幕播放着11部有关巴黎的影片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宏大的一楼序厅,15块屏幕播放着1920-1930年代有关巴黎的影片,这组由建筑师、设计师、画家、电影制作人士等“参与”的作品,记录了埃菲尔铁塔建造的阶段。转而在一块顶天立地的大屏上,“发光的埃菲尔铁塔”构成夜晚的巴黎成为一首交响乐,路灯如同具有韵律的幕布,商店招牌和发光的纪念塔则成为舞台的中心。此时,铁塔的图像成为了序厅的中心,钢结构的铁塔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935年诞生的建筑,构成互文。

展览现场

展览中,有关巴黎铁塔的杂志。

作为巴黎举办国际装饰和工业艺术博览会的一部分,1925年,铁塔的管理者加布里埃尔·托马斯委托照明工程师费尔南德·雅科波齐和画家伊塔洛·斯塔拉,使用 25万个电灯泡让这座纪念塔发光。这在埃菲尔铁塔的历史上尤为重要。

费尔南德·雅科波齐,《发光的埃菲尔铁塔》,1925-1930年,明信片

托马斯成功地说服了汽车制造商安德烈·雪铁龙租用铁塔,并用高达20米的字母拼出雪铁龙的名字。惊人而炫目的灯光秀随之上演,最为大胆的一幕则模拟了铁塔被闪电击中燃烧殆尽的场景。

展览中一张3米高的铁塔设计草图,展示了费尔南多·雅科波齐为1925年世博会设计的发光装饰。多年来,不断变化的彩色灯光图案一直在城市上空为巴黎加冕,它有时呈现为商业广告,有时变幻为星星和花环的组合。它们出现在夜间城市上空,被布拉塞等摄影师的镜头捕捉。

布拉塞,《屋顶和夜晚的埃菲尔铁塔》,1932(左);《1937年国际博览会期间被点亮的埃菲尔铁塔》,约1930年代(右)

光怪陆离的铁塔也成为众多艺术创作的主角,在罗伯特·德劳内1926年的作品《埃菲尔铁塔》中,铁塔以块状的色彩在时空中凝结。 他从1910年代开始就不断从各个角度描绘这座钢铁纪念塔,并将其与汽车和飞机等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

展览现场,罗伯特·德劳内1926年的作品《埃菲尔铁塔》和3米高、费尔南多·雅科波齐为1925年世博会设计的发光装饰设计草图。

汽车和飞机也是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一辆由工程师安德烈·勒费弗尔设计、1934年投入生产的雪铁龙汽车外,七架飞机在民航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飞机模型悬挂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其中,Caudron C635 Simoun 是一款流线型的低翼单翼飞机,它宣告了飞机设计的新纪元。凭借它,马赛尔·多雷和弗朗索瓦·米切莱蒂在1937年驾驶F-ANXM在71小时内从巴黎飞抵河内。圣-埃克苏佩里曾在这架飞机上经历两次坠机。这正是他1943年创作中篇小说《小王子》的灵感来源。

展览现场,展翅的飞机模型。

柯布西耶与现代巴黎

作为一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画家和时事评论家,勒·柯布西耶是战争之间巴黎的核心人物。

展览现场,柯布西耶的艺术作品

勒·柯布西耶,《静物画:瓶子、罐子、水壶、盘子、玻璃杯和书》,1921年,纸本石墨。 © 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因其1923年充满争议的宣言《走向新建筑》首次成名后,柯布西耶为巴黎的精英们建造了一系列的住宅,并借此引入了新的概念,如借由钢筋混凝土骨架而得以实现的“建筑漫步”。斯坦因别墅和萨伏伊别墅探索了这种新语言的空间潜力。

展览现场,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模型》,1928-1932

展览现场,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的设计手稿。

除了建筑外,他的草图传达了他对巴黎市中心改造充满争议的想法。在柯布西耶1925年展出的“瓦赞计划”中,市中心将被一组玻璃摩天大楼所取代。后来他对该市肺结核死亡率最高的一处“卫生不良街区”进行了改造,将其理念应用于住房方面。

柯布西耶,“笛卡尔式”摩天大楼项目,1935年

这些计划以及他在1930年代想象的“笛卡尔式”摩天大楼,构成了我们今天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所看到的垂直城市的前身。

虽然,柯布西耶的作品遍及欧洲多个城市,但此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巴黎的项目,其中不仅仅包括了建筑,也能从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鸟瞰巴黎城市的轮廓。

展览现场,柯布西耶《位于巴黎蒙马特大道的公寓楼项目》,1935年

主策展人让-路易·科恩(Jean-LouisCohen)曾策划过众多关于柯布西耶的展览(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勒·柯布西耶:现代风景地图集”,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巴黎-莫斯科”以及勒·柯布西耶百年纪念展览“1887-1965:勒·柯布西耶的冒险”等),在他看来,柯布西耶是一个比较分裂型的人。“他是建筑师,也是城市规划师。建筑本身是一种诗意空间的再创造。而城市规划,听起来是比较粗野的工作。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包括如何设计屋顶花园庭院,如何运用水泥或是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等等。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历史。他一直从历史当中去学习,再结合最新的工业和机器的成果来进行建筑。”让-路易·科恩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

展览现场,柯布西耶的手绘草图和相关建筑模型。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阿道夫·路斯等为巴黎的设计。当时的建筑很多时候有着标语形式的目的,建筑所传达的理念不同于以往的按照传统的、历史的风格,而是按照20世纪的艺术风格去建造。建筑之外,展览也呈现了室内和家具设计。

展览现场莎娜·奥洛夫的《奥古斯特·佩雷半身像》(青铜,奥洛夫工作室收藏),及其手绘建筑图。

时尚折射生活方式变化

时尚是巴黎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摩登巴黎”展重要的组成。在“时尚”展厅,玻璃展台内的蜡制头像与各种款式的服装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女性世界。

“时尚不仅仅关乎服装,它是从穿着、头发、化妆到身型、轮廓等等一个完整的系统。”时尚史学者、此次展览时尚板块策展人凯瑟琳·奥尔默(Catherine Örmen)说。

“摩登巴黎”时尚板块展览现场。

作为世界时尚之都的巴黎,“时尚”在这片土地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变。在20世纪20年代,女性从紧身胸衣中得到解放,一改往日的沉疴,随之而来的是“假小子风格”。这时候的巴黎女郎们追求自由、远离偏见的独立生活,生活节奏快速,也梦想着以“运动风”装扮出门。彼时的时装品牌也改变了过去柔和飘逸的直筒式连衣裙设计,缩短裙摆,整体采用平整剪裁的方式,面料间也用直线拼接使服装呈现简洁利落的线条等等。

《爱马仕高尔夫用品广告》,1929年。 德雷格印刷厂,1929年,爱马仕档案馆。© 爱马仕 2023。

“它们第一次让女性能自由自在地行动,可谓是一场革命!”凯瑟琳·奥尔默说。此外,“美容”也在这个时期逐渐成为时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被允许甚至被鼓励在光天化日下化妆,她们可以在公共场合用随身携带的百宝盒补妆。

挂锁腕表和百宝盒。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摩登女郎销声匿迹。受古典的朴素风格影响,随之而来的便是着装形式主义,此时的女性也如行走的雕塑般,虽穿着举止规范优雅,但实则被约束、限制。而这一时期的服装也因此达到了极高的精致程度。

从20世纪20年代的倡导简约与运动风尚,到30年代回归着装形式主义的经典优雅,时尚也折射出时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摩登巴黎”时尚板块展览现场。

开幕对谈,聚焦“现代性”

展览新闻发布会后,展览主策展人让-路易·科恩、时尚策展人凯瑟琳·奥尔默、建筑师、策展人帕斯卡·莫里(Pascal Mory)、展陈设计师伊丽莎白·迪勒与非常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围绕“现代性”展开分享和对话。

展览开幕对谈“现代性是一种幻影吗?”

让-路易认为,“摩登巴黎”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飞速发展的巴黎,当时的巴黎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我们希望能追踪记录城市和视觉文化的变化,并且思考这对上海有什么重要意义。”

让·普鲁维,《SCAL可拆卸房屋钢制罗盘》,1940年,钢板。© 帕特里克·塞根画廊。

“我们在展览中带来了汽车、内衣、各种建筑、服装、图纸等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带来了那个时代巴黎的现代性。对于时代女性而言,现代性是一个共同的主题,也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巴黎的文化氛围。”帕斯卡·莫里说。

展览现场再现了1929年展于巴黎秋季沙龙的“住宅的内部配备”(柯布西耶、皮埃尔·让纳雷、夏洛特·贝里安)。

凯瑟琳·奥尔默所理解的“现代性”是“面向未来,拥抱旅行、体育和速度”,她认为,这是当时人们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也同时改变了时尚和时装。

展览现场,《玻璃之家》(1928年,著名妇科医生、共产党员让·达尔萨斯和他的妻子安妮·伯恩海委托设计师皮埃尔·夏洛兴建了一座位于巴黎圣纪尧姆街的三层住宅)

张永和认为摄影技术带来了一种可能——可以记录社会中各式各样不同的人。从回顾15世纪,出现了线性透视,这个现象既是科学上的突破,同时也让个人的意义和自我意识被放大,而这是现代性的基石。

张永和先是提及了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马格里特(Rene Margritte)、吴大羽等人,他们用现代性的方式不断地去解放和连接时间。与此同时,他通过讲述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马克-安托万·马修(Marc-Antoine Mathieu)的书籍《方向》、安尚秀(Ahn Sang-soo)的平面设计、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Robbe-Grillet)的客体文学等例子,认为在表达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面,现代性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偏移,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发现。

注: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展览由知名建筑史学家让-路易·科、建筑师帕斯卡·莫里,以及时尚史学者凯瑟琳·奥尔默(共同策展,由Diller Scofidio + Renfro建筑事务所(DS+R)担任展陈设计,何见平担任平面设计。

    责任编辑:陆林汉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