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懂旅游的年轻人,开始逛菜市场丨精打细算播客

2023-07-21 0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上一次逛菜市场是什么时候?

最近,微博热搜“年轻人就不适合去菜市场”,引发了一众“菜场小白们”的含泪共鸣。不会讲价,不知挑选,回家才发现买错了食材,好不容易做一次饭,结果一通折腾下来不如宅家动动手指买得方便。

但也有一批热衷“菜市场旅行”的年轻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菜市场聚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除了能见到形形色色的摊主顾客,还能买到新鲜蔬果、尝到特色小吃,在“细碎的一蔬一饭中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里,有近16万人分享了各地菜市场里“没见过的”食物。据《中国旅游报》报道,在寺庙咖啡走红、淄博烧烤爆火之后,菜市场的“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了,社区菜市场、美食街区、乡村大集等都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

菜市场是经济学的最小单位和“第一现场”。作为《精打细算》最“回归主题”的一期,我们邀请到了菜市场中的人类学家钟淑如教授,和菜市场旅行观察员严柳晴,一起来聊聊在菜市场中的“精打细算”。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年轻人爱上菜市场旅游的原因、菜市场和旅行深度结合后的变化,以及嘉宾们对隐藏在菜市场里的消费者行为学家的观察。

最懂旅游的年轻人,开始逛菜市场 |精打细算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范漪澜,澎湃新闻特约主持

【嘉宾】

@钟淑如,菜市场里的人类学家,7年走遍中国菜市场

@严柳晴,澎湃·镜相非虚构作者,菜市场旅行观察者

【时间轴】

04:02  菜市场旅行:一蔬一饭中的风土人情

06:34  海鲜摊与“海鲜女”

09:00  人类学者在菜市场的七年

11:25  国外菜市场都被“革命”,为何中国的菜市场幸存?

15:23  网红菜市场改造:“不要把生态连根拔起”

23:22  那些菜市场的销冠们

28:00  “迷途浪子”的“山药赌局”

30:10  摊贩链接的“小江湖”

33:35  烟火文学:和菜场的白菜们一起上“一块五一斤”的班儿吧

39:40  当“小修小补”被社区淘汰,谁还在恋旧物?

46:20  “平替”有理!破解消费主义的迷思

【配乐】

Daniel Jacob Teper-Little Trinketry

Lil Uzi 8bit Shit 2 -looperman

环境音:《在菜场 我们谈诗说画》-浙江广电集团创意大片

菜市场旅行走红,

年轻人在菜市场寻找精神安慰

丁珏汭:今年,很多年轻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都会流行去当地的菜市场看看。@严柳晴,你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了吗?

@严柳晴:我单位曾到海南万宁团建,大多数同事都去体验了网红极限运动项目,但有一位却另辟蹊径,带着几个不想去的同事到当地的菜市场玩。他说,在菜市场可以吃到当地最新鲜的东西。他带着我们和小贩讨价还价,买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鲜虾活鱼,又很麻利地找到了一个加工点,吃了一顿充满乡土人情的、热腾腾的饭。后来我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也了解到了有这样一群热爱“菜市场旅行”的人的存在。

社交平台上的菜市场旅游攻略/精打细算截图

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点:喜欢去观察、体验别人的生活,从中寻找一种精神慰藉。他们想在很细碎的一蔬一饭当中去享受一种慢节奏的步调,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严柳晴在海南万宁街头逛小市场/受访者供图

范漪澜:是的,《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过,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菜市场。因为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的、装扮得很好的,但是菜市场想装也装不了。只有看过菜市场之后,才和这个城市有了肌肤之亲。

@钟淑如:但奇怪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到外地逛菜市场,但平时却不去逛自己家附近的菜市场,这个现象是真的有意思。用我们旅游研究的话来说,菜市场具有“原真性”,不加修饰,和粉饰过的打卡点不同。

豆瓣小组里菜市场爱好者的分享/精打细算截图

现在许多地方的菜市场,已经跟旅游深度结合,外围一圈都是餐馆做加工的。海南还有一个现象叫做“海鲜女”,菜市场旁边会有一些专门帮你挑海鲜的地陪,穿着辨识度非常强的服装,带你去菜市场里面挑东西、帮你搭配一些当地的蔬菜,带你到旁边的海鲜加工店里面加工。她们也有一些赚钱的方式,跟那些海鲜加工店是协议关系,甚至有一些是它们的雇员。我们在店里消费的每一分钱,她们会有一定的提成。但是因为大家都很害怕被宰,这种现象现在越来越规范了。

范漪澜:@钟淑如教授从2016年就开始做菜市场相关的研究了,你为什么会选择“菜市场”作为专业研究的课题?

@钟淑如:我当时选好了在海南做研究,房子恰好租在一个市场旁边。我逛菜市场看到有新鲜的海胆,非常便宜,才18元一个,就兴冲冲地买了俩回去。但是当我打算边看球赛边享受美味的时候,一敲开海胆却看见里面都是泥沙。第二天我去海鲜店找那个老板,他却说整个海南的海胆都是这样的,不光是自己这一家。我就觉得奇怪,问他这海胆货源是哪里的?他却语气很拽地说:“凭什么要告诉你。”这句话刺激到了我,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可是人类学家的看家本领,于是当时心里就开始暗自较劲。

不久后我到美国读书,对比两个国家的情境后发现:中国的菜市场原来如此特殊,国外是没有类似菜市场这样的存在的。美国出现超市后,菜市场就被超市“革命”掉了。但我们是八九十年代也开始大规模地有超市了,好多专家学者都在预测说我们的菜市场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一种形式,很快就会被超市取代了,但实际上它还活得好好的。

钟淑如在海南的菜市场做研究/受访者供图

 

2016年开始,我先后去逛了海南、广东、香港、澳门、云南、贵州,还有四川等地的菜市场。大家可能是旅行的时候专门找菜市场去逛,我则是专门为了逛不同的菜市场而去旅行,最后变成了一种生活休闲跟课题研究结合的状态。 

菜市场着急了,

开始尝试迎合年轻人

范漪澜:有人说“菜市场是艺术家的天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策展人和画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菜市场,诞生了一些很网红、很时尚的“打卡”方式,你甚至能够在菜市场里面买到咖啡和联名商品。@严柳晴,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菜市场消费模式?

@严柳晴: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还是把菜市场当做一个简单交易和实现生活功能的地方,但现在有一群新的人带来了一种新的诉求。他们在菜市场倾注了更多,想要去体验、去排遣焦虑、去审美,或者把菜市场当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这样一种新的生态出现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比如像乌中市集、菜市场咖啡店、文创或者是一些联名的活动,这些也是消费心态的载体。

丁珏汭:我觉得是必需品之外的一种附加价值。比如像乌中市集和Prada联名的那次营销,可能大家就想为了纸袋去买菜——但这也是被大家诟病比较多的“买椟还珠式”的消费。

@严柳晴:各种营销活动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自己出圈的方式,但是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原始的消费业在和新兴的消费者心态做整合,这种整合可能会出现矛盾体,比如说像奢侈品和菜市场的结合,因为矛盾的冲撞形成了一种冲击感。出圈的一种方式是时尚的附加,比如说办场演唱会;另外一种方式是消费链路的延续,比如说曾经追求生活体验的那些年轻人,原来是爱在街上逛逛街、喝喝咖啡的,现在他成家了、开始柴米油盐了,于是现在去菜市场买菜,并且把这种生活方式延续下来了,不同的样态开始进行了新的整合。

大润发“菜厂黑话”/图片来源官微

@钟淑如:从背后的逻辑来讲,这种更像一种商业的行为。因为有时候不是说消费者期待什么菜市场就变成什么,而是现在有的菜市场自己着急了,属于一种“自救”的行为,就开始尝试着迎合年轻人,尤其是考虑到现在菜市场80%以上的消费者都是老年人的情况下,怎么样吸引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话题。

很多商业公司认为年轻人就喜欢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所以就会跟很多设计师、工作室联合来重新设计这个市场,尝试把它弄得非常好看,融入一些当地的文化。这种改造有些是挺成功的,但一部分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忘记了菜市场最本真的是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个值得警惕的情况。我去过苏州某个著名的网红菜场,在宣传上大家觉得它是一个成功改造的样本,但其实里边的生意已经差得不行,很多原来的摊主都已经退场了。因为菜场经过改造之后整体色调很暗,年轻人进去可能会觉得很有格调,但是对于来买菜的老人家来说,观感却不够敞亮,所以他们就不喜欢去了。而且改造之后,虽然政府没有要求摊贩涨价,但他们自己因为觉得格调高了,就私下涨价。

菜市场的人气想要聚起来很难,但散掉就很快。现在这个网红菜场作为一张城市宣传的名片、一个形象改造的窗口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菜市场,它在最本真的便民服务功能方面就不那么成功了。所以我们改造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当地居民、附近真正在使用它的人,要把这些真实的需求融合起来再来改造。

菜市场里的消费者行为学家

@范漪澜:@钟淑如,你在和菜市场摊贩共处期间,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观察?比如线上电商会有一些类似满减的营销方式,但菜市场似乎很少会有这样的活动。

@钟淑如:我们作为游客去逛菜场,更多是在看表象,虽然信息也足够丰富,但是对于了解菜市场背后的一些运作机理,以及回答为什么它能够在现代生活如此重要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要了解背后的一些东西。

每个摊贩其实都是消费者行为学家,精准命中了一些市场空缺和需求。我有次在广州逛菜场,遇见一个老板说自己是个“迷途浪子”,年轻的时候赌钱输了,后来妻离子散,沦落到菜市场里面卖山药。他想出了一个满减策略,买中了某个金额,比如说8.88元就立马给你减3元,18.88元就给你再减5元。他说因为自己赌输了,所以觉得做人还是要相信运气,别人的运气是不能抢走的,所以必须给你满减。后来因为满减很热闹,摊贩边就围了一堆想要碰运气的人。

在菜场里面能做十几年还生意好的,他一定是个实诚人,因为可以做到薄利多销。其次,他都会有一些固定的进货渠道,货源会跟别人不一样。我在苏州逛的一个智慧菜市场,我看到面板上写着44号摊位卖得最好,结果发现它在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旁边一位大娘告诉我说它家的芹菜跟其他家不一样,苏州人爱吃一种叫水芹菜的东西,苏州旁边有一个镇叫车坊镇,车坊镇是专门产蔬菜的。所以经常逛菜市场的都是真正的老饕,他们知道好东西在哪里、卖的是什么货源,摊主都是经过这些验证才积累起的信誉和客源。除了食材货源之外,懂得适当让利也很重要。

菜场也是生活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年轻人会找到它的乐趣,小孩和老年人也可以。除了社区食堂之外,一些文化室也开在市场里面,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一定的交流功能。所以菜市场不仅是一个买菜卖菜地方,它还是一个共有的社区空间。

@严柳晴:“摊贩”这个身份很有意思,一端接的是消费者,另一端接的是供应链,这两边其实都是一个人情社会,都是像一个小江湖。刚刚那个摊贩推出了满减,他就抓住了周边人群想要占小便宜又想有参与感的心理,我觉得这些摊贩会对市场的即时变化特别敏感。

菜市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空间,顾客有老年人、有都市白领,有父母和孩子。那么这些人最真实的需求、衣食住行的痛点是什么?如果一个经营者能够把他们生活中那些碎片的难点找出来,去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这个菜市场生态就可以盘活了。

@范漪澜:是的,我们要关注菜市场真正容纳、便利周边社区的一些功能。比如有一次我去了家附近的菜市场,突然在最深处看到了一个配钥匙、补衣服的地方,我妈妈说一定要记住这里,如今修补的地方可太难找了。北京沙河大集市场的衣服只卖5元钱,之前有微博热搜就说“菜市场的衣服能有多绝”,还有一些B站很有名的模特,就喜欢去菜市场挑衣服,然后穿出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效果很好。

北京沙河市集上的古玩和衣服/精打细算拍摄

@钟淑如:之前也有一个朋友专门找我聊过小修小补这个话题。因为消费社会就是鼓励你买新的东西,比如在美国你去修一台电脑比去买一台新的电脑还要贵,所以这种修补的服务就逐渐地被淘汰了。但是其实社会上依然有需要这种服务的人群,他们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所以上海和苏州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在菜市场改造的时候会专门用租金减免的方式,把这些修补匠人给请回来。

「精打细算」,关注年轻人喜欢的消费话题

你可以在荔枝播客APP、小宇宙APP、喜马拉雅

搜索「精打细算」收听我们的节目

主播 /丁珏汭 范漪澜

撰文、后期 /丁珏汭 范漪澜

监制 /徐婉

运营 /胡雅婷

未标注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