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安三万里》:看笑了孩子,看哭了我

2023-07-21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带儿子看完《长安三万里》,他拿着喝完的可乐瓶一路「舞」出来,在电影院被冷气照顾了3小时,孩子开始舒活筋骨,还不忘来一句:

高适太帅了!

李白呢?

没用!

果然,《长安三万里》不是给孩子看的。这也验证了我朋友圈里那些悲狂中年的牢骚:

“上有老下有小,9点出门8点回巢,诗歌实在太飘渺……

3个小时,我用一半时间在做心理建设,同步给李白祛魅,还要应付孩子对于剧中人物年龄突生的好奇,他不停问:「他们几岁啦?」——在高适各种回忆的夹击下,我忙着为诗人们算年龄:

这时他们20多……

30了……

你看,有白胡子了,跟爸爸差不多年龄,40了……

大概快60了,满头白发你看见了没?

……

40年,鲜花着锦的盛唐有“冠绝古今”的诗歌、有“常醉不醒”的诗人、有“明月出海”的志向、有“可弹同调”的知音,但也是这帮人,陪着王朝急转直下,渔阳鼙鼓惊破的何止是霓裳羽衣曲,也震碎了政治与诗歌的联姻。

公元755年之后的长安,凋敝、荒芜、是诗人的梦魇也是缪斯,一群真正的失败者围着它转。

《长安三万里》让我们看清了李白的才与情、苦与愁,最重要的是,它在为李白祛魅的同时,让1500年后的我们,重新审视一个问题:

拥抱被定义成“失败”的人生——究竟需要多大勇气。

天真到可笑

一个拒绝社会化的李白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给大诗人定了调的。所以原谅我用「失败」来形容李白,但你若是在大诗人45岁那年去问他:您这辈子是成功抑或失败?

他或许回你一句:

长安宫阙九天上,

此地曾经为近丞。

你听出一股子酸意:他又活在酒里了,一会儿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那个夜晚,连那四株张扬的牡丹都嫉妒诗人的境遇,一会儿又拉回现实,彼时明皇的笛子和贵妃的酒杯已封存在另一个世界,「可怜飞燕倚新妆」——现在看来,这是凶险又荒唐的一句,就像他在电影里跟高适说的:他们不懂我的才华。”

极致的天才哪屑于在诗里藏什么讽刺?一切都该是最浑然天成的表达,喝吧、唱吧、跳吧,可仅仅因为一只靴子,却把这一切降格成了一次相貌讽喻。

这一年,李白45岁,但他绝计是不懂官场与人情的,但高适懂,所以他面对好基友的借酒消愁,皱眉,不响。

于是若干年后,他使着独一的高家枪法,坐稳了淮南、剑南节度使,受封渤海县侯,是大唐独一封侯的诗人;他呢?在去往夜郎的羁旅上悲歌:

我愁远谪夜郎去,

何日金鸡放赦回。

谁功成?谁失败?不管以今日世界功利的量化标准,或是儒家治国修身平天下的论调来看,都一目了然。

但你若是回到电影开头,李白的光焰明亮,到了几乎要焚毁世俗一切标准的地步了。于是他身上的诸多缺陷,被美颜滤镜遮盖,成了天真与赤子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原谅他与高适的那个10年之约,哪怕后者带着12万分的期待风餐露宿来赴约,他李白仍可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当然也可以原谅他在扬州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万贯家财随意抛掷,荒戏人间不过是打了时代的耳光。

我们甚至可以原谅他投到永王帐下,以空洞又费解的眼神面对高适侍童的质问:

这是谋反你知道吗?

谋反?他眨巴着50多岁却跟孩童一样的眼睛,天晓得这个语气是疑问还是设问……

看完这一切,你会发现:

他是一个拒绝社会化,拒绝进入成人世界的天才,于是乎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但你要是反过来想,一个自负到极点的天才,带着游侠与纵横家的浓烈情节,怀揣着天降大任的莫名使命感,他怎么可能接受这个社会的规训呢?

名作家李长之的《道教徒李白及其痛苦》写的好极了,李白给自己拟定的剧本,是鲁仲连的剧本,有世人皆不及的大智慧,有震动三军的文采,有神出鬼没的行踪,既能经时济世,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仙侠剧名手都写不出的男主角。

所以在李白的剧本里,李隆基就该亲自请他去,歌舞皇帝竟然也这么做了,玄宗迎接他时,亲自下了辇,大诗人“官拜翰林供奉”。

这是李白的高光时刻,然而,很短。

确切地说,他一辈子里,所有的高光时刻都很短。说的再伤人些,他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大多时候对于帝国来说是无用的。

想从政,既没有统帅千军的能力,又完全不具备任何清晰的政治主张与执行方案——这是天才李白的硬伤,他压根儿就不适合走入政坛。

于是,李白先生开始反复横跳了:

他若是这段时间想入仕,他就写:

来时倘配黄金印,

莫见苏秦不下机。

做不多久,看看政坛、仕林不过都是趋炎附势,作揖磕头的那一套,他被迫挥挥衣袖走人,然后同步开启自我安慰模式,就常常写《东山吟》这样的寻仙问道诗,想象自己如谢安一般,携妓东山门,同时还能“谈笑安黎元”。

作为一个1500年后的看客,我们自然可以毫无负担地被李白的美学价值“套牢”,但若是活在他那个时代的君主,想寻一个真能“扶大厦之将倾”的能人,读到这样的诗是要发笑的——天下苍生,岂是谈笑间就能拯救得了的?

所以,寻仙问道的那一个李白,是经时济世的李白永远的“心灵备胎”,并且终将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天真与空洞,反客为主,占据他人生最后的岁月。

《长安三万里》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做实了贺知章所称呼李白的那个词——谪仙。既是「仙」,华章溢彩不过小case,既是「谪」,便也要受一种「能给的」与「想要的」永远match不上的“刑罚”——这是李白的宿命。

公元760年,一切抱负皆成幻影的李白,在江夏写了这样的诗句: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初读这样的句子,你很难想象,此时的李白已经59岁了,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这是何等样的汪洋恣肆又杀气腾腾,简直是不磕药都看不见的意象。

然而两句之后,他又沉醉到歌舞和离愁里去了,生命里的愤慨是铿锵的,但至终,仍要与一个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赤壁之梦执手入塌,李白的人生,毫无新意地落幕了。

两年后,在当涂县,62岁的「失败者李白」走完了人生路。

失败者为何弥足珍贵?

都说《长安三万里》本质是丧的,然而我以为还不够「丧」。

影片中的李白,终结在夜郎归回的一夜扁舟上,他念出了二年级孩子都会念的那首《早发白帝城》。再加上高适刻意拔高的那一大段长安情话,造就了一个老少咸宜又安全的Happy Ending。

但李白作为失败者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每个世代,都有一些从习惯和体制里突围而出的「异人」,在重走李白的老路。

然而,中国人历来对他们是不宽容的,他们的诗文可以消遣,他们的人生绝不可学。所以,《将进酒》里最伤人的一句难道不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吗?

李长之是真懂李白的,他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里,对诗仙下了这样的判语:

“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便没有群,没有人,只有寂寞的哀感而已了。”

自隋到唐,科举制度的成熟,已经开始成批量地生产被严格规训的官僚与士,唐朝的家庭与乡塾教育,几乎都在围绕科举这根指挥棒转,孩子们学《百行章》,被僵化的忠孝节义绑得死死的——考什么、就学什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成了阶层跨越最重要的通道。

如果考不中,大唐也给你更多选择,比如你可以走「干谒」的路,其实就是找达官贵人或者文坛名士来推荐你,于是考不上科举的一大批天才,就不得不写诗文去干谒权贵,《长安三万里》中那群灿若星辰的大诗人,大多都写过干谒诗,这其中李白与其他人的干谒诗最大的差别是:

他几乎没有摇尾乞怜的句子。

当然大家都晓得早年的李白有钱,「财」带给他的安全感,不足以让他去写那些肉麻的句子,但我始终相信,即使潦倒,李白一样不会在干谒文里委曲求全,他是真不会,毕竟让写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他自毁人设?不存在的!

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李白简直是一个唐朝奇迹,好像整个社会用轧制出千万颗螺丝钉的代价,催熟了一个「李白奇观」。

于是我开始关心起他的童年来:身在异域非汉家地;他几乎不写自己的原生家庭,于是见不到一个逼着娃背诵四书五经的父亲;他从幼年开始似乎就总在漂泊,看惯了塞外大漠的月与沙,于是落笔就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你说他对胡服骑射不在行?那绝计写不出《侠客行》。

他从懂事到离世,总离不开魏晋风骨与游侠事迹,这些游离在正典之外的旁门功夫,是绝对没法儿在考场博一个功名的,但从李渊称帝到朱温篡唐,煌煌289年,帝国在近3个世纪的岁月里得了6692个进士,当真缺一个李白吗?

物以稀为贵。

于是,挤不进庙堂、回不到体制的李白,却成了此后漫长岁月里,中国人魂牵梦萦的一个意象,由此看来,超人的寂寞——是值得的。

「 写在最后 」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到当天电影院里带娃来刷片的家长,孩子们都是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倒是成年人,一个个屏气凝神,看得极为认真。

有人看完盯着字幕,任凭孩子拖拽久久不肯离去,有人在《将进酒》的大写意桥段,鼻子抽得厉害……

这群人跟我差不多的年纪,仿佛都到了一眼望到头的年龄,平时朝九晚五,并没有时间来定义自己的成败,冷不防一个38度天,高不可攀的李白降下凡尘,带来了比空调更冷的诘问——功不成,名不就,你介意吗?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高中时那么喜欢李白,抄他的诗,一遍又一遍。但工作之后,李白退场了,然后我迷上了杜甫,那首《赠卫八处士》被写在至少10本笔记本的扉页,从“银鞍照铁马,飒沓如流星“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不单是时间系统由快及慢的转换,也是我们排着队进入中年,面对“普通”的侵袭,难以招架的折戟与诘问: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还好,孩子们依然在跑,在跳,在唱歌,他们现在不懂诗?没关系,有一天他们会懂,希望那一天,他们能热烈地接纳自己的不同与特别、甚至是失败,然后吟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迈地走自己的路。

《长安三万里》引用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

总共有38个篇目,它们分别是:

《别董大其一》高适

《上李邕》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黄鹤楼》崔颢

《扶风豪士歌》李白

《采莲曲》李白

《相思》王维

《落第长安》常建

《寄远十一首》李白

《题玉泉溪》湘驿女子

《过故人庄》孟浩然

《宋中十首》高适

《静夜思》李白

《春晓》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燕歌行》高适

《行路难》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别刘大校书》高适

《望岳》杜甫

《采莲曲》贺知章

《出塞》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杂曲歌辞》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侠客行》李白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

《哥舒歌》西鄙人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代扶风主人答》王昌龄

《别韦参军》高适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李白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

《陇头吟》王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原标题:《《长安三万里》:看笑了孩子,看哭了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