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很难走出情绪的惯性
01
毛姆有个短篇小说《风筝》,讲的是个看似荒唐,细想却非常合理的故事。
故事从一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开始。
男主离婚了,因为拒绝支付前妻的赡养费而入狱,宁愿做一辈子牢,也不愿给前妻一分钱。而他对前妻恨之入骨的理由,所有人都觉得很可笑,因为前妻砸坏了他的风筝。
为什么一只风筝如此重要?
这要从男主的原生家庭说起。
男主成长在一个还算小康的家庭,父亲是律师事务所的职员,母亲是全职主妇,父母都是自律,节俭,独善其身,看起来修养极高的人。一家人的生活循规蹈矩,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每年两周的海滨度假,和每周末一次的放风筝。
男主放风筝的技术高超,常常因为在恶劣的天气放飞了高难度的风筝,而引得周围人的赞叹和羡慕。
后来,男主21岁那年交了一个女朋友,母亲不喜欢,想尽办法羞辱那个女孩,但是男主最后还是和女孩结婚了,搬出了父母的房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裂痕。
再然后,男主居然因为想念放风筝,而在周末偷偷溜回去看父母放风筝。
母亲为了“夺回儿子”,故意按照男主设计好的风筝图纸,制作了他们全家人都曾梦寐以求的箱型风筝。这下男主不淡定了,每个周末瞒着妻子出门,只是为了和父母一起征服那只高难度的风筝。
02
放风筝当然只是“诱饵”。
恢复了和父母的联系之后,男主发现,还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更快乐,一切都是他熟悉的,让他感觉舒适的。对比之下,男主发现了婚姻生活的种种缺点,比如妻子做菜很敷衍,比如他们自己的房子很小很憋屈。
总之,男主和妻子离了婚。刚开始还照付赡养费,彼此相安无事。但是,妻子反悔了,又跑回去挽留男主,被拒绝后,一气之下砸坏了男主的那只宝贝风筝。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简单复述起来好像寡淡很多,相信我,毛姆的原著其实写得精彩纷呈。故事的最后,毛姆试图去理解男主的心理,他给出解释说——
“也许看着风筝飞上天,他体验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四面八方的风臣服于他的意志,从而产生掌控万物的满足感。正因如此,自由自在翱翔在高空中的风筝,让他内心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共鸣,仿佛如风筝一般暂时从单调乏味的现实生活逃脱出来。或许他隐约觉得,这也很难说清,高飞的风筝恰恰反映了他内心向往自由,渴望历险的理想生活。”
03
毛姆的解释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这个故事我读了好几遍,如今有了新的理解:
风筝只是隐喻。风筝代表的是男主根深蒂固的快乐情绪的来源,也是母亲对他的控制手段。男主其实理智上明白,母亲对他的控制欲,那些关于风筝引诱他回归的小伎俩。
但是,放风筝实在是太快乐了,这件事带给他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是经过了20年的积累和沉淀的,就像形成了肌肉记忆。而平淡的生活,快乐是弥足珍贵的,如果一个人最重要的快乐来源被抽走了,那和杀死他无异。
情绪是有惯性的。
什么事让你快乐,什么事让你沮丧,你为什么事感到愤怒,焦虑,自责,或者愧疚?当你仔细去觉察,可能诱发你各种情绪的事件都是类似的。
我最近有个很深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在物质和思维的层面上,我们走出原生家庭不那么难。
但是,我们很难走出情绪的惯性。
04
比如最近,我每天最强烈的情绪是“挫败感”。
为什么感到挫败?因为常常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东西,感觉专业能力上没有进步。
虽然理智上我明白,创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样,状态有高低起伏很正常,而且育儿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心无旁骛。
可是情绪上,我就是走不出来。我每天都在攻击自己,也在因此痛苦。
仔细觉察这种情绪,我发现也是一种惯性。
我从小就要求自己必须优秀,必须有进步。如果止步不前,就会感觉特别挫败,没有价值感。我总是挑剔自己,苛责自己,如果不优秀,不进步,我还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越来越觉得,人都是渺小的,可怜的。
我们能够改变的事其实很少。就像很多人明明知道抽烟不健康,但是也戒不掉烟瘾一样的。
我们被很多东西影响和塑造着。当我们驻足回望,观察,自省的时候,甚至会悲伤地发现,是啊,道理都懂,但就是很难改变啊。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少一点自我苛责,就是很大的进步啦。
原标题:《我们很难走出情绪的惯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