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侧记|特奥运动员的那双手
7月20日,是第十七个“全国特奥日”。
在这个关于爱、理解和尊重的日子里,将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一个月前在柏林进行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次柏林特奥会之旅,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特奥运动员这一群体——看到李想、朱以灵这些运动员在场上拼搏时,那种震撼感,是直击内心的。
尤其当李想的妈妈拿出那一枚枚奖牌时,对于常年报道竞技体育的我来说,清楚地明白这些奖牌所承载的,已经不只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更是所有特奥运动员对命运的不屈。
“我不能休息的,一休息就拿不到金牌了”,李想的话,至今萦绕在耳边。
“可能他的人生注定与我们不同,但他一样是存在着的,一样希望被人家看到。”
我想说——被平等对待,就是特殊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核吧。
在柏林通往体操馆的路上,李想和他的小伙伴问我们有没有看过电影《满江红》,我说看过啊,非常好看,李想说,“是哒,我最喜欢小岳岳、沈腾,然后我还会背满江红这首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就在李想背诵满江红的前一天,他刚刚错失了体操项目的金牌。
但是,特殊奥林匹克的意义,又哪里是一块奖牌能够说清的?
李想接受采访。 截屏图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比赛我们去过不少,有些现场已经让人有些习以为常,但在特奥会,当你看到选手们的汇演,场下观众与啦啦队的互动,就像中国网球名宿李娜说的——当你看到他们的笑容时,是非常治愈的。
在回来的路上,同事给我看了一张照片,两双布满老茧的手。
孩子们的双手满是老茧。
体操队的高指导曾经说过,他们要完成一套动作,所付出的远非常人可以想象。李想自己则说,不想让教练和妈妈看到,因为怕她们不让他练了。
竞技体育里,我们一直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但对于他们来说,金牌代表的更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源动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