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候,18℃的这里请你品尝冷凉蔬菜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2023-07-19 10:4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世界气象组织7月10日发布报告,初步数据显示,从7月3日开始的一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刚过去的6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炎热的夏日里,人们总想寻找一处清凉之地。相对于高温预警频发的一些南方地区而言,我国西部、北部省份一些海拔、纬度较高的地区,夏季气候依旧十分凉爽舒适。

也正是每年的这个季节,位于六盘山区的宁夏固原市其气候优势就体现了出来。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夏季平均气温18℃。这种冷凉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夏日避暑,也十分适宜冷凉蔬菜的生长,固原也因此成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之一。

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宁夏固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冷凉蔬菜产区。截至目前,固原市下辖四县一区冷凉蔬菜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55亿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宁夏当地政府在引导提升“冷凉蔬菜”品质的同时,也努力对接市场,将宁夏冷凉蔬菜品牌推向全国。

自2011年起,宁夏已连续多年举办“冷凉蔬菜节活动”,邀请全国知名蔬菜专家、蔬菜销售企业、媒体走进固原考察种植基地、交流种植经验、推介农产品,以扩大宁夏冷凉蔬菜在全国的知名度。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就在前不久的7月7日,“宁夏冷凉蔬菜节活动”开幕式当天,宁夏当地企业和受邀企业签订基地共建、订单生产、产销合作协议达143项,签约金额22.63亿元。

7月的固原市彭阳县红河绿色蔬菜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国蔬菜种植的六大优势区域之一

新鲜采摘的西兰花精捡后放进白色保温箱内摆放整齐,盖上一层无纺布、再添一锹现刨的冰块,这箱西兰花便可以封箱装车了。

满载新鲜西兰花的冷链车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吴磨村出发,20小时可抵达1300公里外的北京,30小时抵达1800公里外的上海。即使是2000公里外的广州,冷链运输能保证蔬菜装车之后36至40小时之内成功送达。

7月,固原市原州区一合作社内的工作人员精捡西兰花。高宇婷 图

每年三月至十一月这几个月里,是固原农民最繁忙的时候。南方高温多雨的季节,也是北部高原地区喜冷凉气候的蔬菜茁壮成长的季节。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了我国蔬菜种植的六大优势区域,其中有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

宁夏固原所在的便是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这一区域包括7个省(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西及河北北部地区。夏秋蔬菜也叫冷凉蔬菜,是指适宜在高海拔和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又叫错季蔬菜。

固原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并非偶然。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有35年的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提到,2007年自治区制定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规划》,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这一规划的实施促进了今天固原冷凉蔬菜产业格局的形成。

“那时固原的蔬菜面积比较小,设施农业不到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和小杂粮,经济效益并不太高。”蒋学勤回忆,自治区提出发展设施农业无疑是一个机遇,但最初推进的时候很多农民并不接受。

固原当地农民祖祖辈辈种小麦、荞麦、糜子、谷子,大田里没有种过蔬菜,更别说在温棚里种菜。但政府推广的力度很大,党员、干部带头种、带头干,当一亩地种菜的收入超过1万元,远胜于种植小杂粮的收入时,农民也逐渐接受了种菜。

固原曾是宁夏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在这期间对农民增收大有帮助的蔬菜产业自然就发展很快。“因为种菜效果短、平、快。”蒋学勤解释,此外市场需求也是推动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7月,西吉县一农业科技公司内连片的设施温棚。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固原市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永红也提到,市场决定了冷凉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宋永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已有20余年。他回忆,西吉种植马铃薯、芹菜已经有多年。在他印象中,随着西吉当地种植的芹菜品质逐步提升,吸引来更多外地客商后,客商又带来更多的订单需求。

就这样根据市场的需求,西吉县逐步从只种植马铃薯、西芹、甘蓝等为数不多的几种蔬菜,增加到如今有菜心、西兰花、番茄、辣椒、娃娃菜、蒜苗、南瓜等冷凉蔬菜。这些蔬菜远销全国20个省份的60多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西吉当地企业与20多家全国知名蔬菜经销商达成了“净菜入超”协议。

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直接促进固原百姓增收,目前固原市冷凉蔬菜总产值达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原本助力百姓脱贫的产业,如今正在努力提升品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优势产区也要深耕种植技术

种菜不难,但是想种出高品质蔬菜并不容易,背后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农业科技、农业技术的支撑。仅仅依靠冷凉的气候、洁净的空气、土壤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还远远不够。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邱正明也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高山蔬菜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小组成员。邱正明回忆,他最初来到固原大约是8年前,受邀参加“冷凉蔬菜节”的活动,并参与编制当地的冷凉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当时对固原来说,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风险还是比较大,价格一年高一年低,像坐过山车。”邱正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因为蔬菜产销总体供求平衡有余,不是紧缺经济,想要发展得好必须靠品质、靠品牌、靠标准化。

种菜需要大量用水,某种程度来说卖菜就等于把水卖了出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节水灌溉规划、提升节水技术就十分重要。还有蔬菜采前种植的标准化,包括蔬菜品种的筛选,垄宽、沟深、水肥一体化以及绿色防控措施的标准化。采收更需要标准化,要统一大小、统一品相。“只有实现标准化,最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打出品牌来。”邱正明说。

7月,固原市彭阳县红河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园,农民将采摘好的菜心逐一削齐。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固原市西吉县马莲川万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中的红外热成像仪。 高宇婷 图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孙茜第一次来到宁夏是2016年,也是孙茜退休前的一年,接受宁夏相关部门的邀请担任农业技术顾问。这些年来她每年到宁夏来两三次,每次呆一周。基本一天跑一个县,实地到田里指导,给农民培训等等。

孙茜评价当地职能部门工作认真,“不因事小而不为”。“有次星期五,中午吃完饭往飞机场走了,就发现车走着走着怎么下高速了,我问为什么啊,他们说还有一个棚您再看看。”孙茜回忆,当地工作人员珍惜专家来指导的机会,她也不能辜负当地百姓的这份热情。

孙茜观察,相比几年前,固原当地农民种植蔬菜的技术已有很大提高。2018年孙茜到固原一处连片种植的西兰花地里考察,发现400亩地里一颗达标的西兰花都没有。不达标的西兰花自然就没有市场,“但今年这样的情况已经看不到了。”孙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不仅和种子有关,和种植技术也有直接关系。比如施肥、用水等等,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经过不断努力,宁夏冷凉蔬菜品质已有很大提升。邱正明也提到,宁夏如今产出的菜心、奶白菜、西芹、马铃薯等蔬菜相比全国各个产地来讲,品质属于最好的。“这里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土质含钾量比较高,夏季气候冷凉,雨水较少,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适合于叶菜的种植。因为品质优势非常突出,宁夏菜心、西吉西芹等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邱正明说。

自然环境好、种植技术好、蔬菜也就好,市场给出的反馈也十分直接。

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吴磨村的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众丰合作社”),经营蔬菜种植、销售、冷链物流等业务已有多年。众丰合作社的一位负责人王彦辉提到,合作社从2011年起开始试种西兰花,经过不断地试种、学习、改良技术,历时7年之久,到2018年时,西兰花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花型圆润,花球紧实,深绿,米粒细小,根长两指”的精品西兰花的样子。

因市场销量好,合作社西兰花的种植规模已从2015年的1000亩扩大至如今的2000亩。“每年最忙的7月至10月这4个月里,合作社西兰花销售额可达到1200万元。”王彦辉说。

此次受邀到宁夏参加“冷凉蔬菜节”的首农食品集团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该公司在北京市建设有20万平方米的高效智能连栋温室,以高品质番茄为主打产品。目前销售市场以京津冀为主,在全国也同时开辟了许多市场渠道,但北京基地夏季产能满足不了市场渠道的需求。

“市场渠道打开后,我们迫切需要高品质的番茄种植基地,这次到宁夏也是来寻找合适的合作基地。”李新旭说,此次到宁夏参观、考察后,已经决定和其中两家公司签约,订单生产草莓番茄、高糖番茄等高品质番茄,每年产量1000吨左右。

数据显示,2022年,宁夏蔬菜播种面积194.10万亩,全年全区蔬菜产量527.92万吨,其中固原市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这200万吨蔬菜中,有80%外销到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香港、澳门地区。目前固原冷凉蔬菜的订单量已经占到全市蔬菜销售量的50%。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截至目前,固原产的芹菜、甘蓝、辣椒、菜心、大白菜、西兰花、娃娃菜、茄子、西瓜、南瓜、番茄、菠菜等万亩以上大宗蔬菜产品达到12种。同时形成了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主的供港蔬菜生产区,西吉县为主的高原芹菜区,隆德县为主的高原喜凉露地蔬菜区,以及彭阳县为主的越夏辣椒区。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