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点起九点睡:是谁在乐此不疲地为佛祖“打工”?

2023-07-19 1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期,寺庙旅游在年轻人中爆火。携程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年轻人成为点燃寺庙旺盛香火的主力军[1]。在寺庙游的年轻人中,有一群特别的人选择了更沉浸式体验寺庙的方式——到寺庙去当义工!

小红书上#寺庙义工#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2000万,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其中分享自己的寺庙义工经历和体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广东深圳的弘法寺、湖南长沙的洗心禅寺、四川遂宁的灵泉寺、浙江嘉兴的香海禅寺和江西九江的东林寺是义工们提及最多的五个寺庙。

小红书笔记中被提及最多的前五名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由于排行第三、四、五名的寺庙存在并列情况,故最终呈现了十个寺庙)

笔者在不久前游览了作为热门选择之一的弘法寺,它背靠梧桐山,是深圳面积最大、香火最旺的寺庙,以“有求必应”著称。在弘法寺里,随处可见义工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穿统一的橙色马甲,或在派发供香,或在为香客引路,或在看护大殿。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义工里超半数都是年轻人。与义工小王闲聊时,他估计目前在岗的义工超过100人,年轻人占比高达8成。“之前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义工经历,觉得很有趣,便趁着周末过来感受一下”,在进一步问到当义工的原因时,小王表示自己是纯好奇的体验派:“我是第一次当义工,就选了1天的短期义工体验体验。”

拍摄于深圳弘法寺,穿着马甲的义工们刚结束一天的工作。

实际上,寺庙对长短期的义工有着专门的指称,在寺庙里留宿一天以上的称作“长住义工”,寺庙会提供免费的食宿;当天往返、随到随做的称作“随喜义工”。在本文分析的266篇小红书笔记中,有183篇笔记标明为“长住义工”,占比68.7%;50篇笔记为“随喜义工”,占比18.7%。由此可见,人们更倾向选择到寺庙里担任长住义工,在寺庙留宿更能让人从原本的生活状态里抽离,或许也更乐意在小红书上分享经历。

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寺庙义工”?

对266篇关于寺庙义工的小红书笔记进行分析可发现,标记了身份的笔记有170篇,其身份为大学生、社畜、裸辞人或是自由职业者。年轻人在分享寺庙义工经历时也会带上强调身份的话题标签,或是撰写与身份相关的笔记标题,例如“02年大学生在寺庙过年做义工是什么体验”“裸辞后,我在弘法寺做义工”“休学日记之寺庙义工”等。

前往寺庙当义工原因的划分标准为:机缘巧合(突然兴起、偶然刷到、朋友推荐)、平心静气(摆脱压力、减少焦虑、换个环境)、行善积德(祈福、积德)、修行成长(学习佛法、皈依修行)、体验未知(Gap Year、周末打卡、丰富生活)、假期旅行(避开人流、解锁小众旅行目的地)。

受访者小Z于去年夏天裸辞,她在小红书上偶然刷到同样是裸辞人的网友发布了关于寺庙义工的帖子,这给她无所事事的暗淡日子带来了光亮。小Z告诉笔者,“辞职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我觉得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做些有意义的事(寺庙义工)”。报名成功后,小Z很快就收拾行李出发了。几经辗转,她来到江西庐山的诺那塔院,开启了为期一周的义工生活。她还在小红书上写了几篇关于寺庙义工的“日记”,分享在寺庙的见闻和思考。

不同的身份、境遇和生活状态造就了做义工的不同原因。有人将寺庙义工看作体验生活的起点,也有人将它视为阶段性的归宿。笔者对小红书里提及的原因进行分类后发现,在年轻人选择当寺庙义工的原因中,最多的是“平心静气”(74篇笔记,占比27.8%);在“平心静气”一类的帖子中,“摆脱压力”“减少焦虑”“换个环境生活”是高频出现的语句。在寺庙里做义工,置身于清静和肃穆,聆听晨钟暮鼓以及早课晚诵,感受与世无争的淡泊,心灵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少年轻人在笔记里打趣道:“山下的事,在山上就别想啦!”

有不少年轻人是为了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验未知”,69篇笔记,占比25.9%)。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寺庙是一种古老、神秘又肃穆的存在,住进寺庙里生活,更是不敢想象的。西西告诉笔者:“我常常跟着家人到寺庙祈福,一直很想沉浸式体验寺庙的生活,于是就来做义工啦!”更重要的是,部分寺庙接收短住两三日的义工,如深圳弘法寺、北京白瀑寺等,这为上班族们创造了在周末体验寺庙义工的条件。

还有38篇笔记(占比14.2%)表明“上山”做义工就是为了学习知识、修炼心性。他们在笔记分享里提到,义工们需要上早晚课,学习一些佛法知识。同时,义工在工作之余还可以打坐、拜佛、抄经、诵经、学习制茶等等,让工作繁杂的义工生活增添了乐趣,也学习到一些在“尘世”里难以接触到的知识。

寺庙义工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工作是“寺庙义工”体验的核心内容。在佛教寺庙的语言体系下,工作一般用“出坡”一词指代。在某搜索引擎提供的释义中,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通过小红书里的笔记分享,抽象的义工身份有了更详细的注解。参考寺庙在义工招募中的划分,我们将寺庙义工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以下9类。

经数据清洗得到#寺庙义工#主题帖子266条,主要按工作场所将工作内容归纳为9类。(频次以工作内容出现的次数计数,即会出现一个帖子提及多个工作内容,进行重复计数的情况)

     

在笔记中,义工们提及最多的是“洒扫”类工作。 “在扫落叶的时候,身心也会逐渐清醒过来,还能闻到植物和寺里檀香的味道。”西西对洒扫工作评价颇高,在她的感受中,早起扫地可以放空自己,获得一个舒服的状态。

斋堂组的工作可以理解为与“斋饭”相关的一切,比如洗菜、择菜、做饭、打饭、洗碗等。而在互联网时代,寺庙也滋生出文宣上的人才需求,文宣组的义工负责拍摄剪辑、写文案等看起来十分“新媒体”的工作,这些工作也许和大众认知中古朴传统的寺庙形象有些不符。

在义工们分享的感受里,寺庙中扫地僧似的劳动与职场中螺丝钉般的工作相较,寺庙义工负责的上述简单重复的、具体的、能马上看见成果的体力劳动,反倒给予了很多人精神抚慰。

也有义工在小红书笔记中分享了她们做咖啡、遛狗等看起来和寺庙并不相关的内容。在阿杰工作的寺庙里,就有几位小狗“居士”,于是遛狗也成为寺庙义工工作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寺庙文旅火热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紧跟年轻人潮流,开起了各种咖啡店,比如杭州永福禅寺的“慈悲咖啡”、台州国清寺的“囍德咖啡”等。同样受年轻人追捧的,还有寺庙法务流通处售卖的手串,比如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等。法务流通处也是结缘组义工工作的场所,他们负责售卖文创,这样销售性质的工作,也被戏称为“柜姐”。

杭州永福禅寺的“慈悲咖啡”(图源网络)。

寺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工作只是寺庙义工生活里的一小部分。工作之外,义工们还可以深入寺庙生活,跟随师父一起上早晚课、打坐禅修,更深入地体验寺庙里的文化与生活。

寺庙义工的日常安排。

对于日常苦恼于早八上课、早九上班的年轻人而言,寺庙义工平均四点半的早起时间显得不同寻常。也因为起得早,晚上九点就是大部分寺庙里的熄灯休息时间。对于平日里习惯熬夜、睡懒觉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规律作息也被视作寺庙义工经历的收获。大学生小轩就表示,“寺庙生活规律且简单,简单到让你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身外物。”

寺庙的斋饭也成为义工们在分享体验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香海禅寺的斋饭意想不到的好吃,好吃到甚至吃撑了”“大观音寺的素斋太丰盛了吧,有素馅焦丸子、酸辣蘑菇汤、面条和蒸菜可以选择,吃完饭还有水果。”也许不少人对斋饭还停留在“清粥小菜”,事实上,很多寺庙的斋饭不仅菜品丰富、花样繁多,例如四川成都文殊院的甜烧白、夫妻肺片、豆瓣鱼,山西忻州静音寺的素意大利面、麻辣烫、咖喱土豆饭等;而且“蒸煎炸炒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吃的就是一个健康美味,让无肉不欢的年轻人纷纷“上了头”。

根据小红书笔记中最常被提及的斋饭菜式,制作了一份“今日食谱”。

在寺庙用斋时也有不少讲究:用餐期间应保持安静,禁止大声交谈,要珍惜食物,不能剩饭,饭后应该自行洗碗。有些寺庙在用斋前还会进行祈祷或者诵经仪式。这些用斋时的规矩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并非束缚,和上香一样,吃斋是焦虑时的心灵放松剂或独特的精神寄托,“吃斋饭时能让自己专注于食物,感受当下,获得平静”“适应不吃肉的过程能帮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心瘾’,这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不少笔记还提及寺庙的住宿条件,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上下铺”“干净”“八人间”“六人间”“大通铺”“空调”“热水”。寺庙里住宿环境就像学生宿舍,虽然简单朴素但却干净整洁,寺庙会为义工们提供床单、被褥和义工服,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能够满足义工们生活的基本需要。

义工的意义?

人们多用带有正面色彩的褒义词来形容寺庙义工的经历。 “充实”“平静”“快乐”是被使用最多的褒义词,可见寺庙义工的经历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不错的体验。但也有笔记提到寺庙义工生活的劳累,“辛苦”“累”“忙碌”等词语也常出现在笔记分享中。享受早起扫地的西西,并不否认义工工作的辛苦之处,“寺里的劳动并不轻松,一天的工作下来,晚上倒头就睡。”

小红书笔记里对寺庙义工经历的形容词。

“义工生活犹如一次去魅,袪掉了寺院的神秘面纱,让我更加清晰内心的诉求。”蕉蕉如是说道,她因生活困境感到迷茫焦虑,想要通过寺庙义工之行来平稳心情、重新出发。她却觉得寺庙并不是寻求人生解法的乌托邦,义工工作忙碌又辛苦,身体的劳累很有可能让精神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放松。

但也有人在寺庙义工的经历中找到了“意义”所在。长期在寺庙做义工的小红书博主“绿子”(ID:绿子的自由生活)就认为,“我们从小一直在说劳动最光荣,在我看来劳动不一定是上班换取报酬,而是一切能够造福他人、满足自己的一种产出,在这样的劳动中,我能真正感受到活着的意义。”[2]而小轩则认为,人生活在世俗中,需要适当地改变原始的生活轨迹,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调整,“慢节奏地在寺庙里生活两天两夜,未尝不是对自己灵魂的洗涤,让我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繁杂。”

参考资料:

[1] 携程黑板报. (2023). 寺庙类景区订单同比增长超300% 近半数来自90后、00后.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XCkMGUeqf9d8f7xUYnqgbA

[2] 刺猬公社. (2023) 年轻人与庙. Retrieved 06 Apirl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o4qmK2NDlI30nlZ5mp028A

作者:胡惠 温泳珊 许润莎

指导老师:黄雅兰 刘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