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扎莫希奇:世遗古城背后,有个将造城当兴趣爱好的家族

叶克飞
2023-07-18 11:32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站在波兰科兹沃夫卡宫的大厅前,导览员指着一张巨大的树状人物谱系图叽里呱啦了半天,听得我头昏脑涨。好在行前做过功课,心中有了大致的脉络,所以许多早已遗忘的单词也能突然被唤醒,并勉强串联出个大概。

导览员口中最多的一个词是Zamoyski,也就是扎莫伊斯基。树状人物谱系图所梳理的正是这个显赫家族,它曾是科兹沃夫卡宫的拥有者——当然,这个归属权曾因历史原因一度旁落。

科兹沃夫卡宫的扎莫伊斯基家族谱系图。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科兹沃夫卡宫是波兰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但也可算是相对最冷门的一个。它位于波兰东部小城科兹沃夫卡,这一地区与首都华沙有距离,与靠近主流欧洲的南部名城克拉科夫和弗罗茨瓦夫也有距离,与北部沿海重镇格但斯克更远,反而靠近乌克兰。因为远离欧洲中心,所以并非旅行者热衷踏足之地。但在我眼中,科兹沃夫卡宫是欧洲最美丽的洛可可式和新古典主义宫殿。

宫殿四周是宁静村落,宫殿院落对开处是一片树林,草地清幽,中轴线辟成一条长长的沙土路,是旧时进入大门的驰道。蓝天白云之下,依稀能浮现出旧时马车远远而来的景象。

巴洛克风格的对称院门厚重挺拔,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拱门,连通大理石柱的铁艺雕花繁复精美,簇拥着顶端的金色王冠,王冠里有一只绿色的鹿正在驰骋,这也正是扎莫伊斯基家族的族徽。

院内的建筑群呈对称结构,两侧白墙绿瓦建筑绵延,簇拥着中间的主宫殿。主建筑两侧是高耸塔楼,正立面是外拱廊结构,一楼大门外是拱廊,上方是二楼的四柱支撑露台,顶端是三角形山墙。

科兹沃夫卡宫大门

科兹沃夫卡宫全景

相比建筑外观,内部更让人惊喜。它不逊色于欧洲任何一座大名鼎鼎的贵族官邸,步入其中,仅仅不同的壁炉就令人眼花缭乱,既有厚重的大理石壁炉,也有精致奢华的迈森瓷砖制成的壁炉。各种家具、镜子、瓷器和银器,展示着扎莫伊斯基家族当年的奢侈生活。

科兹沃夫卡宫卧室之一

科兹沃夫卡宫里最漂亮小姑娘的起居室

家族里最漂亮的姑娘

宫殿建于1735 年至1742年间,主持者为当时的切姆诺省省长米哈乌·别林斯基,建筑结合了欧洲艺术与波兰古老建筑传统。1799年,它被贵族扎莫伊斯基家族收购,成为家族的夏季避暑庄园,并一直拥有到1944年。

最初的宫殿并不华美,内部也乏善可陈,但在扎莫伊斯基家族的打理之下,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康斯坦蒂·扎莫伊斯基伯爵掌舵时期,逐渐变成今天的样子。1879年至1907年之间,宫殿以新巴洛克风格重建,附属教堂模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小教堂进行改造,此外还增设了一个剧院,尤其是小教堂,洁白墙身和花窗十分精美。时代的技术进步也应用于宫殿改造,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新式下水道系统,就使得在此居住者拥有了欧洲最早的一批现代化浴室。

1944年,科兹沃夫卡宫最后一任主人亚历山大·莱谢克·扎莫伊斯基和妻子雅德维加被迫逃离,科兹沃夫卡宫被收归国有,直到1989年,它才化身扎莫伊斯基家族博物馆。在上世纪40年代的宣传口径中,扎莫伊斯基家族是腐朽落后的贵族,是革命者的清算对象,但拨开历史迷雾,事实并非如此。

二战期间,亚历山大·莱谢克·扎莫伊斯基夫妻曾在科兹沃夫卡宫庇护了大批躲避纳粹盖世太保追捕的难民和异见人士,还有500名儿童。亚历山大·莱谢克·扎莫伊斯基本人最初曾在波兰军队中任职,一度战功卓著。他参与了那场抵抗纳粹却又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波兰被纳粹德国闪电占领的战事。之后,他的庄园被迫要向纳粹德军提供食物,但与此同时,他还与波兰地下抵抗组织秘密合作,从此开始庇护同胞。为了被庇护者的安全,亚历山大·莱谢克·扎莫伊斯基将科兹沃夫卡宫中的一些贵重物品变卖,用于贿赂纳粹。他也曾被盖世太保逮捕,先后关押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直到二战结束前才被释放,但随即又被新的波兰执政者逮捕并驱逐,辗转定居于加拿大。

从二战到冷战,科兹沃夫卡宫曾饱受摧残,不过当年的华丽设计和艺术品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今日博物馆的基础。

科兹沃夫卡宫并非扎莫伊斯基家族唯一留下的印记,这个家族凭借强大的势力和财力,曾是为了哄自己开心就建造一座城市的典范。位于波兰东部,距离科兹沃夫卡宫仅有数十公里、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扎莫希奇,就是扎莫伊斯基家族的“作品”。

科兹沃夫卡宫小教堂一角

扬·扎莫伊斯基与扎莫希奇

扎莫伊斯基家族的崛起源于弗洛里安·萨瑞,他是1331年普罗弗采战役中的勇士,在腹部受伤的情况下盘肠大战,得到了时任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一世的表彰和封地。

不过科兹沃夫卡宫导览员手中的讲解棒在树状人物谱系图上停留最多的位置,是扬·扎莫伊斯基的头像,他是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员。

1542年,扬·扎莫伊斯基出生于波兰,13岁便被送到法国学习,后来曾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就读,获得博士学位,并皈依罗马天主教。1565年返回波兰,步入政坛,被任命为国王齐格蒙特二世的书记官。1563年,他在威尼斯发表了一篇关于罗马共和国制度的论文,名为“论罗马参议院第二卷”,在文中希望波兰立陶宛联邦采用罗马共和国的宪政原则。

1572年,扬·扎莫伊斯基推动所有贵族都有权利选举国王以及选举必须过半数的规则,这是波兰宪政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虽然出身贵族,但他反对少数权贵掌握话语权的政治局面。他还反对大贵族将波兰王位送给哈布斯堡家族的意向,并与反哈布斯堡的斯特凡·巴托里紧密合作,将后者推上王位。1576年,他出任次相,1578年出任首相,成为帮助巴托里加强王权的最重要推手。此后,他又出任大盖特曼,也就是王国军队的总指挥官。

1579年至1582年,扬·扎莫伊斯基在对莫斯科大公国的战事中功勋卓著。国王巴托里死后,他先是反对哈布斯堡候选者马克西米连公爵,帮助齐格蒙德三世登上王位。1588年更是率军进击贝奇纳,俘获意欲攻占当时波兰首都克拉科夫的马克西米连。不过此后他与西格蒙德三世因各种利害冲突而势同水火。1592年,齐格蒙德三世意欲将王位让给哈布斯堡王朝,以换取后者支持其取得瑞典王位,扬·扎莫伊斯基成功阻挠这一阴谋,但仍未能使西格蒙德退位。

在那个时代,扬·扎莫伊斯基不但是欧洲最具才能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之一,也是宪政的坚定维护者。他之所以反对齐格蒙特三世,恰恰因为后者打算将联邦政体转为绝对君主制。同时,与国王相反,他还致力于维护宗教宽容政策。在波兰历史研究者看来,正是扬·扎莫伊斯基的努力,使得波兰能够反对专制主义,最终没有转为绝对君主制。

1580年,扬·扎莫伊斯基建造了一座新城市。曾在意大利留学的他,迷恋文艺复兴的璀璨,也钟爱求学时所在的城市帕多瓦,执着于建造一座文艺复兴式的“理想城市”,因此聘请意大利建筑大师贝尔南多·莫兰多设计。

要兴建城市,显然要有财力支持,扬·扎莫伊斯基恰恰是当时欧洲最有钱的人之一,他拥有多座城市和两百多座村庄的封地,还是112座城市和612座村庄的皇家看守者。

扎莫希奇是一座极其精致的城市,城市外围是保存完好的旧时防御工事。要塞间的壕沟都已变成绿地,辟有道路,成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我停车所在的城市公园一带融为一体。

老城以广场为中心,设计者巧妙地将文艺复兴风格、波兰传统与扬·扎莫伊斯基的期望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东西欧文化和谐共存的城市蓝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将扎莫希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时,称它“是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城镇的范例。保留了16世纪末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城镇的最初风貌和要塞堡垒,与此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充分体现意大利与中欧建筑风格结合的建筑物。”

15世纪后期的“理想城市”长啥样

扬·扎莫伊斯基口中的“理想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特定概念。它是15世纪后半叶发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其城市模型的平面为一个对称的多角形,外框是城墙与角台等构成的防御工事,也就是如今在欧洲仍有留存的“星星城市”,内部则以开放式广场为中心,容纳城市所需的各类功能性建筑。

在扬·扎莫伊斯基的构想正式启动之前,扎莫希奇并没有任何城镇基础,它只是一个有着平缓坡度的小平原,一切从零开始。

除了“理想城市”的设计构架之外,贝尔纳多·莫兰多还使用了拟人化的设计理念。扎莫伊斯基宫不仅仅是家族居所,也是整座城市的“头颅”,穿过市集广场的格罗兹卡街是城市的“躯干”,两侧延伸的十条街道是“手臂”,街道间形成的各种公共空间,尤其是小广场,构成城市的“内部器官”,外围延伸的堡垒则是用于自卫的手脚。

市集广场是扎莫希奇最璀璨的存在,这个长宽均为100米的广场,被精美的回廊建筑所围绕。华丽的市政厅则是广场的视觉中心,高耸的塔楼是整座城市的制高点。它矗立于广场北侧,建于16世纪和17世纪之交。1639年至1651年,扬·雅罗舍维奇和扬·沃尔夫重新设计了市政厅的结构,将之扩大并增加了三层高的护墙。18世纪,建筑前的警卫室和扇形双楼梯落成。

市政厅

市集广场一侧

有趣的是,尽管市政厅是视觉中心,但并不像其他许多欧洲城市那样,是几何层面的中心,而是处于北部偏左的位置。这并非无意之举,因为扬·扎莫伊斯基希望扎莫希奇最重要的建筑是宫殿而非市政厅。

广场四周环绕的建筑,都来自扎莫希奇的历代富商。扬·扎莫伊斯基对扎莫希奇的选址,恰恰位于连接西欧和北欧、黑海的贸易路线上,显然是打算将之建为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重镇。扬·扎莫伊斯基的开明作风,使得扎莫希奇一开始便呈现多国化和宗教宽容的状态。这种开明也呈现于教育方面,1595年,扬·扎莫伊斯基创立了扎莫希奇学院,这也是波兰和立陶宛历史上第三所大学。可惜的是,1784年,奥地利占领扎莫希奇期间,学院被永久关闭。

广场上最古老的建筑,最初为扬·扎莫伊斯基所有,贝尔纳多·莫兰多设计建造,租给了一位意大利商人。它有四个拱廊,虽然外观简洁,毫无装饰,但可算是整个广场上其他拱廊建筑的样板。1590年,贝尔纳多·莫兰多还为市集广场设计了第二座房子,将意大利风格的常规四窗立面与拱廊相结合,窗楣以玫瑰花结图案装饰。

最抢眼的是市政厅旁的五座建筑,颜色各异,外墙最为精美。亚美尼亚街22号的黄色建筑,外墙有细腻花纹,窗户上方有精美窗楣雕刻,外墙上有圣母脚踩恶龙的雕塑。24号的蓝色建筑则被戏称为“婚姻楼”,外立面有一男一女的浅浮雕。26号的红色建筑外墙有狮子与翼龙的浮雕,天使加百列的雕塑也位于窗户之间的墙面上。28号的深黄色建筑外墙简洁,30号的绿色建筑位于街角,墙身上有各种人物与花叶浮雕。

市政厅旁的五栋建筑与建筑细节

老城虽小,但教堂林立。旧日的学院教堂,如今是扎莫希奇大教堂,它由扬·扎莫伊斯基创立,建造于1587年至1598年间,以文艺复兴时期装饰闻名,几何形状装饰的拱顶非常别致。教堂下有历代扎莫伊斯基家族成员的陵墓。

卫护这一切美丽的是外围防御工事,它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固若金汤。1656年,瑞典人大举入侵波兰,一度高歌猛进,占领了波兰的大多数城市,后来波兰人奋起反抗,终于击退瑞典人。当时仅有三座城镇未被瑞典人攻陷,分别为扎莫希奇、格但斯克和琴斯托霍瓦。残酷的一战和二战,同样没有让扎莫希奇蒙尘。

扎莫希奇大教堂

自由的城市气质与遗产保护

扎莫希奇由扬·扎莫伊斯基这位开明贵族所建立,从一开始就颇具自由气质。有趣的是,它自由到连建立者的面子都不给——扬·扎莫伊斯基起初设置了一个交易所,希望为自己增加收入,结果没人愿意在这个场地里经营自己的企业,无奈之下,它被改建为教堂。

这桩小逸事说明了扎莫希奇的宽松气息。城市的规划即使放到今天也是相当完美的,金融业与实业精英在此聚居,而且接纳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

实际上,扬·扎莫伊斯基最初只打算让天主教徒在此定居,但扎莫希奇的地理位置使他意识到不能无视贸易,因此允许其他民族的商业人才留下,包括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允许他们兴建独立的住宅区和教堂。扬·扎莫伊斯基还建立了图书馆,并资助了众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

这种宽松来之不易,维护同样不易。1588年开始在扎莫希奇老城北部聚居的犹太人,人口数量在二战前夕已经超过一万,但大多数都丧命于纳粹的大清洗,骨灰被倒入附近的河中。

所幸的是,扎莫希奇这座“文艺复兴建筑明珠”仍然完好无缺。按扬·扎莫伊斯基当年的构想,市集广场的宅邸应为商住两用,推动地方贸易,这一点在今天得到延续。

二战后,扎莫希奇人口迅速增长,旧时连接德国与黑海港口的旧贸易路线,也仍然会为扎莫希奇贡献可观的利润。在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的自由畅通,更使得扎莫希奇如鱼得水。

可贵的是,在全球化大潮之下,扎莫希奇始终保持着旧时风貌,同时做到了宜居与文化遗产保护。外围的防御工事如同公园,即使我到访时细雨绵绵,仍然能感受到它日常的惬意。若是蓝天白云之下,它肯定是人们散步、孩子嬉戏的好去处。1919年到1926年间开辟的城市公园,早在100年前就凸显了极其前卫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它依托现代艺术和防御工事的起伏地形进行规划,没有破坏原貌,同时又承载了城市需求。而环绕城市的防御工事,则是经过近三十年来逐渐规划改造而变成如今的样子。

旧城门

旧时防御工事形成公共空间

如今走在老城里,见不到任何高楼大厦,虽然也有不少这几十年间兴建的新建筑,但整体风貌与老城原有风格和谐统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扎莫希奇老城有着严格的法律保护,地方的发展计划必须经过各种审核,不能对历史区域造成任何破坏。但这并不等于守旧与破败,老城建筑的外墙相当光鲜,只是绝非庸俗的“影视城风”。街道也整齐干净,行走其间仿若童话世界。

新建筑并未破坏城市整体风貌

扎莫希奇老城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仍然留存的文艺复兴时期私人城镇,而且完整度极高。在最初的设计理念中,它就通过直线城市布局和功能轴划分,构建出城市生活所需的所有元素。即使是近年来兴建的新城,也是在防御工事之外完成,对老城没有影响。二战期间,波兰许多城镇遭遇巨大破坏,华沙更是沦为废墟,尽管修旧如旧,整座华沙老城根本看不出任何修复痕迹,但仍然已经不再是历史的真实。扎莫希奇则是一个例外,它的城市规划、建筑样式乃至建筑用料,都是实实在在的“旧”。

而且,这种“旧”与现代生活保持着极大程度的和谐。在市集广场旁,有两个辅助性小市场,一个是1588年被首次文字记录的盐市场,是当年盐贸易的集散地,另一个则是水市场,可算是市集广场的延伸,被建筑所围绕。时至今日,它们已经不再承载经济功能,但就像街心公园一般,每日等待着来往行人的脚步,成为城市的肌理。

水市场一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扎莫希奇堪称传奇。它由历史传奇人物主导,建筑大师设计,在平地上拔地而起。扬·扎莫伊斯基同时具备奇思妙想、雄心壮志和雄厚财力这三大基本条件,就此缔造几个世纪不曾黯淡的辉煌。时至今日,旧时显贵家族以另一种方式留名于世,扎莫伊斯基家族的后人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不乏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至于扎莫希奇,则与科兹沃夫卡宫一起,默默记录着历史。

    责任编辑:董怿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