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报:被造黄谣博主的“教科书式维权”能复制吗?
据中国新闻网7月16日报道,近日,一名网红发布视频讲述自己被造黄谣后报警、取证及保全证据的经过。该网红称,此前有不雅照片在网上流传,有人指认其中的人是她。这些照片被大肆宣传,甚至有人借此牟利。为了取证,其卧底进入一个收费的“吃瓜群”,利用“区块链证据保全技术”收集证据,并前往公证处进行公证,同时要求相关账号主体赔礼道歉。视频发布后引起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对其取证追责的行为表示鼓励、支持。
在互联网上,有人被造黄谣、被恶意修图等事件不时发生,但结果往往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加害人在屏幕指点之间,数分钟就能编造出一段黄谣,而受害人为找出造谣者,往往需要投入数倍乃至数十倍时间和精力,可谓千难万难。
上述事件中的当事人面对造谣和网暴,应用数字技术,破解维权确认难、调查难、取证难,堪称“教科书式维权”。一方面,这会对有类似遭遇的受害者形成一定的示范和鼓励,让他们能够积极拿起法律武器,采取相应的措施,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这会对一些在网络上随意“按键伤人”的人形成更多的震慑——造谣,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维权涉及的区块链证据保全技术,是一种全程记录互联网电子数据的手段。早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明确,对于通过区块链等证据收集认证的电子数据,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同年,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了全国首个电子证据司法区块链,用户通过电子证据平台就可以形成区块链证据,并提起诉讼。
应该说,区块链等技术在维护互联网安全和保护个人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同样应该正视的是,不是每个受害者都具备像上述事件当事人一样的能力和实力,能够花时间和精力、运用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取证,并进行后续维权,毕竟,私力救济相对薄弱,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对他人随意造黄谣或施以网络暴力不仅侵害公众合法权益,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和秩序,相比私力救济,人们更期待的是更健全的公力救济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相关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须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及时删除和拦截违规内容,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些造黄谣行为牵涉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恶劣,或直接扰乱线上社会公共秩序,这时司法机关也应主动出击。近年来,“能动司法”“能动检察”等理念逐渐走向实践,办案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提前、主动介入相关案件侦办,不仅有助于降低受害方的维权难度和成本,也有利于揪出躲在暗处的造谣者,让其付出沉痛的代价,从而防范类似行为和案件的发生。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按键伤人”必将自食其果。遏制造黄谣不能仅靠被害者教科书式的自助,而需社会各方共同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秩序,在这方面,各相关部门近来也是动作频频。期待各方努力之下,互联网世界能多些美好和善意,少些罪恶和污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