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蓬莱天宫飞向宇宙苍穹 ——中国科幻如何“造访星辰” | 新批评

2023-07-18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正如《造访星辰》一书封面那句“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无论是嫦娥的广寒月还是成都火锅,或者作为母语的汉语,还有《金鱼的颜色是太阳》中出现的太空金鱼,《我们火星人》中的庄周梦蝶,以及每一个太空站中中国宇航员的名字……都是中国科幻写作者奔向太空的故事。

书中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表达着同一种宇宙价值观:太空是人类共同的太空,它对人类终究是平等的。而这种价值观的普及也会在未来作用于地球内部,疗愈它局部的割裂与动乱。

从蓬莱天宫飞向宇宙苍穹

——中国科幻如何“造访星辰”

曹文君/文

刊于2023年6月29日《文学报》

故事发生在哪里,世界的目光就聚焦在哪里,英雄就诞生在哪里,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故土就在哪里。至少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而中国的文化元素更是作者们不经意间留下的注脚,构成未来日常生活的拼图。

嫦娥奔月曾是中华大地上对地外世界浪漫的仰望和幻想,而在《湖风吹过广寒月》中,作者万象峰年用古典诗意的文笔,在月球上构造了广寒月基地,不同于地球上多姿而熟悉的生态,不同于传说中缥缈而浪漫的情节,这里远离家人,寂寞空荡。在这里,宇航员杨昭第一次遇见了地外意识体,在试探与观望中,他是困惑的。杨昭在未知中博弈。敌我善恶,在宇宙中是否是同样的准则?最终他在日日思念的女儿那里悟出了答案——辛苦等来的萤火虫,你会放它走吗?儿童之于自然,人类之于宇宙,万物间有着微小但环环相扣的联系。这广阔的宇宙观,不失嫦娥奔月的浪漫,又满怀中华传统中的谦卑善良。

当太空旅游项目已经成熟,太空中不仅有蓬莱空间站,更有蓬莱太空酒店。非洲航天员一句想在太空吃火锅的许愿,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吸引了商业竞争,更让科学界与服务业展开了一场解决方案的讨论。一个服务业和科学界共同的技术性难题,一个能让所有中国人立刻心领神会的心灵共鸣。《437火锅诞生记》就在这热闹的大讨论中,将火锅符号推向了世界,也推向了太空。

《失重的语言》中昼温从语言学的角度创立了“太空语言学”的课题。由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时有高度的容错率,所以太空中的失语现象常常被忽视,直到失语症状完全影响到沟通时才会被发现。同时国际通用语在太空站内各国宇航员间使用更为便捷,也导致了母语的丢失更为严重。小说中女主角李玉玦坚守着自己的母语——汉语,但这些词语仍不断在自己的语库中流失。这是人类离开地球母体后无能为力的惆怅,也隐约透露出对传统文化在强势语境中衰退的担忧。

正如《造访星辰》一书封面那句“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无论是嫦娥的广寒月还是成都火锅,或者作为母语的汉语,还有《金鱼的颜色是太阳》中出现的太空金鱼,《我们火星人》中的庄周梦蝶,以及每一个太空站中中国宇航员的名字……都是中国科幻写作者奔向太空的故事。

饱满的情感永远是科幻小说中重要的推动力,牵动着事件的发展,改变着角色的命运,即便故事发生在冰冷的太空。

《言语》中,爱人在实验中丧生对航天员李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救天下而弃爱人还是救爱人而弃天下,这是人性中两难的抉择。李洛遵循职业本能做出了抉择,而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精神崩溃。这种崩溃贯穿整个故事,是伟大事迹背后最真实的人类情感。

《摇篮曲》越往后看越是打动人心,一位起初对太空生活理解尚浅的护士和一位制造出自行打印原型机并建造了星带空间站的教授,本是年轻医护与固执病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和刁难,随着光子号的发射时间越来越近,教授心中那份“坐着光子号,当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的执着打动了护士。教授除了将毕生心血托付给了太空事业,还怀着对孩子的愧疚和承诺,在最后,护士冒险将教授送上了光子号,而教授则将自己流放太空履行了曾经的约定,二人的关系也升华为无法言喻的感激与敬意。

宝树的《我们的火星人》无论文笔与构思都堪称上乘。文中既有已故小说家沈星光的女儿怀着对父亲的思念追踪父亲生前十年空缺的生平,也有沈星光对恋人萧飞琼有失常理的执着追随。而背后令人瞠目结舌的秘密,则是沈星光生前一段亦真亦幻的火星之旅。在作者的心中,最高级的文明最终依旧归于善良,或者说它们愿意表达出人类可以理解的善良。

书中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表达着同一种宇宙价值观:太空是人类共同的太空,它对人类终究是平等的。而这种价值观的普及也会在未来作用于地球内部,疗愈它局部的割裂与动乱。

江波的《命悬一线》讲述了中国宇航员在蓬莱空间站利用聚合纳米管绳索,对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进行援救的故事。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宽厚善良的国际精神,真实得如同现实事件的记录一般。

《失重的语言》和《地球的光环》中都提到了空间站内各个国家的宇航员无国界深度开展工作的场景,尤其是在面临事故与危险时,国籍被第一时间搁置,拆掉巴别塔,高效合作才是太空中应有的生态。这和中国天宫空间站在航天科技领域开放的合作态度不谋而合,同时,这也与我们这个民族宽广博大的精神气质契合。

不难看出本书是以天宫空间站为背景的半命题式创作,科幻作家们应邀走进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参观、学习与沟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科幻创作的土壤与底气,而科幻创作则带给科技发展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是科学传播,价值观传递的有效途径。

巧的是,这本书起源于2021年,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而今年,神州十六号发射成功,至此,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有多少人因为被科幻文学所感染,开始抬头仰望深邃的天空,有多少人因为被想象力构建的奇观所吸引,开始低头翻开科学相关的书籍。当国家的航天科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它的前方、侧面、身后,中国科幻也在进步、陪伴、守护。

原标题:《从蓬莱天宫飞向宇宙苍穹 ——中国科幻如何“造访星辰” | 新批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