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
原创 青年璐 北美留学生观察
“Gap year是中国宝宝最好的医美。”
常刷小红书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
近年来,国外年轻人圈子里一直流行的Gap year文化,通过各种渠道的文化交融,正在和东亚人的文化底蕴碰撞出新的火花。
所谓Gap year,维基百科对其的描述是“间隔年”、“休假年”。
通常指学生在学业中途选择暂时停下脚步的一段时间,不局限于几个月或是几年。
但Gap year不等于躺平、不作为。
学生们会利用这段时间参加旅行、志愿服务,或是其它自我提升类的工作或课程。
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好的梳理。
尤其疫情这几年,无论国内国外,相当比例的学生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Gap year,希望以此躲过糟糕的就业环境。
但归来后,这些人真的过上“理想人生”了吗?
大部分人的答复,没有这么简单。
小红书上,一名22届本科生由衷发声:“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来啊!”
原本想着去年大环境不好,今年再加入找工作大流,今年好不容易疫情结束了,却发现——更不好找工作了。
更尴尬的是,她现在既赶不上应届,也没有一到三年的工作经验,陷入两难。
还有人在gap半年后有感:
“我现在觉得我gap半年是很不明智的选择,普通人只能拥有gap day,gap hour,不能拥有gap year。”
因为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其实意味着——
考公失败/考编失败/考研失败/找工作失败。
低头想想自己简历中的空档,简直一针见血,狠戳脊梁。
@张学姐:“gap在家一年考研二战,全家除了猫都在顶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的‘第一年怎么没考上呀’”
@贪吃不胖:“985 gap了一年,完全不想上班,也找不到好工作。”
别说Gap year了,连Gap month都恨不得给你拆解到年月日。
@xx的美好生活:“我Gap了两个月去旅行,你猜后来找工作人家为啥一直死盯着那两个月?
提出要Gap的时候,大家都是羡慕的眼神。回家乡小地方,大家都是‘哎呦不务正业’的语气和眼神。”
有人评论,东亚社会的整个氛围就是很紧绷,催学、催婚,整个人生就是催催催。
而Gap year以提高人生“容错率”的机制,成了对抗这种粗暴生活方式的不二法门。
不知道该不该就读这所大学?Gap year找份义工来趟心灵之旅,沉淀过后,你或许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哪个工作领域更适合自己?Gap year就卷实习,从三份工作里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机率总要大一些。
事实上,无论国内国外,真正Gap year花一年时间纯享受、躺平的人少之又少。
除非你是富二代,否则这一年的花销你很难cover住。
更别说之后倍增的就业压力了。
选择Gap year的人群,往往有着相似的群体画像——生活压力小,本人不甘于平庸。
他们是在生活面前,有自动选择权的那类人。
不上班的日子,去潜水、去做民宿试睡员、去滑雪、去摆摊体验生活…这样的生活听上去光鲜明亮,让人无不心生向往。
但真正敢于裸辞去“流浪”的人,大多只限于社交平台上,身份往往是一名自媒体博主。
记录多彩生活,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工作形式。
@旺仔小凉
除了这类vlogger外,国内Gap year大队的真实状况仍然是三大样:
考公/考编/考研。
在小红书上,和鼓励年轻人勇站Gap year大队的论调形成鲜明旗帜的,是反Gap year大队。
Gap year的好处大家都知道,比如增加人生阅历、规划和执行能力,放松身心,获得一次“喘息”和沉淀自我的机会。
但回到现实,Gap year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美好。
想要在步调紧凑,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大环境下“人生间歇”,需要付出真实的代价。
一位博主@MeiMeiHou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毕业后正式开始工作前,她选择先Gap year了一段时间,一边旅行一边做一些兼职。
进入求职阶段的时候,这名博主原本踌躇满志,她的要求并不高,对公司、薪水要求都没有硬性要求,只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现实却让她四处碰壁。当时的挫败感甚至让她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小红书博主@MeiMeiHou:Gap year过来人劝你三思!代价真的很大!
后来得到过来人的指点,她闭口不谈自己Gap year的那段经历,结果真的找到了工作。
参加工作后问题还没有结束,职场里,她逐渐遇到新的困惑——和同龄人的步调不一致。
遇到问题,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剧照《三十而已》
由此她感慨道,文化背景不同,Gap year并不适合国内的大环境。
不止是这名博主,反Gap year大队中的多数声音,都是类似这种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不止在中国,东亚人普遍骨子里是反Gap year的。
我们崇尚的,从来是看见凌晨四点的北京,是底层逆袭,是奋斗不止,是通过一路厮杀得到年薪百万的人。
但很少会崇拜一个从赛场上中途离开的人。
剧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然而现实正在发生变化。
受到经济因素和文化交融的影响,近年来选择Gap year的人在增加。
最后她提醒有Gap year冲动的人,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个代价。
如果慎重考虑后仍然要做出这个决定,那还有两个建议:
尽量早去。
最长时间不要超过一年。
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其中的利弊,再去做选择。
相较于其他人群,留学生是更容易接受Gap year文化的群体。
根据美国间隔年协会一项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万至4万名学生选择Gap year。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更是长年鼓励学生Gap year,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相关项目。
但留学生群体中选择Gap year的人,仍然是少数。
普遍接受Gap year的西方文化中,有相关经历学生被认为更自信、更有创造力、更灵活积极。
但在文化底蕴不同的东亚,做出这一决定,需要更大的勇气。
除了不惧被HR“判刑”,还需要对自我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及来自家庭的支持。
AI制图
关于是否选择“人生间歇”,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有人喜欢按部就班根据大部队的脚步,有人喜欢走走停停多去关注沿途的风景。
无论处在哪个环境里,人生永远不是一趟只许前行不允许暂停的快车。
走得慢一点没关系,想要尝试换种生活方式也没有错。
明确自己的人生轨迹,走自己的路就好了。
原标题:《“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来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